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投喂三种商品性的鲑鳟鱼类饲料、一种试验性的甲壳动物饲料、与一种活饵料(颤蚓)对照,作美洲鲟幼鱼生长和存活试验,结果证明,某些加工饲料,特别是一种半潮湿性饲料,能作为美洲鲟开始摄食时头40天的饲料。虽然投喂半潮湿性饲料时鲟鱼的生长率比喂活饵料要低,但存活率仍一样;而且可以避免过去把鱼从喂活饲料转移到喂加工饲料时所产生的高死亡率。干饲料不能被很好利用,而且幼鱼生长率和存活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2.
施氏鲟人工配合饵料试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年我们试验成功了施氏鲟人工繁育技术之后,1992年又实施了省科委下达的《施氏鲟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重点攻关课题。经3年努力,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试验,有65%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1993年投喂出膜5天后的仔鲟开口料,平均成活率61.25%,最高为71%,试验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长吻(鱼危)对几种常用水产药物的忍受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近年来,长吻(?)的养殖量在扩大,为了了解长吻(?)对鱼病防治中常用的几种药物的忍受力,进行了本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鱼为本所繁殖的当年长吻(?)苗种,都在10日龄以上。试验前先在小水池中饲养7天,使其适应环境,水源为井水。饲养的前三天投喂浮游动物,以后投喂水蚯蚓。试验时经镜检取健康个体,试验期间不投食。草鱼苗由本所养殖场提供。  相似文献   

4.
经人工孵化的同亲本史氏鲟鱼苗,用水蚯蚓饲养20天后,直接转入水簇箱内(水体100×25×40cm)进行配合饲料饲养试验。试验设3个不同蛋白质梯度的配合饲料组(1号料、2号料、3号料)和一个投喂水蚯蚓的对照组,每组放鱼100尾,试验期为30天,30天后试验各组幼鲟体重分别为5.01g、4.74g、4.91g和4.08g。存活率分别为82%、86%、75%和95%。试验结果表明:用活饵喂养一段时间的史氏鲟幼鱼仍可直接采用配合饲料喂养,无需进行过渡驯饲,同时指出适合于幼鲟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仍需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喂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4周的生长试验来确定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喂率。试验饲料是一种半湿性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分别为鱼体重的2%,4%,6%,8%,根据最大增重率和最小饲料系数这一标准,在水温14℃的条件下,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率应是体重的2%。  相似文献   

6.
1992年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室内水族箱进行了施氏鲟幼鲟人工配合饵料饲养的试验。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的试验,有65%的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试验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18.2~21.3℃下,将初体质量(64.43±1.06)g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饲养在室内500L流水水族箱中,对照组(S0)持续投喂35d,试验组S5、S10、S15分别饥饿5d、10d、15d后均恢复投喂20d。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研究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对肝和中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鲟饥饿5d后恢复投喂20d时,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0d或15d恢复投喂20d时,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d、10d、15d后,肠道和肝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降低。饥饿5d时,肠道和肝淀粉酶活性最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活性降低。恢复投喂结束时,S15组肝蛋白酶、脂肪酶和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本试验条件下,西伯利亚鲟幼鱼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具有部分补偿效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效应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筛选出适宜重庆山区养殖的鲟鱼品种,将卵黄囊消失的施氏鲟、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施杂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鱼饲养在直径2 m、高0.6 m的蓝色圆形玻璃钢盆中,每盆3000尾,开始时投喂打碎的水蚯蚓,7 d后(全长约3 cm),用微粒饲料与水蚯蚓浆制成软颗粒饲料,阴干后投喂,经15~20 d转食后,投喂鲟鱼专用微粒饲料,养殖84 d后比较分析4种鲟鱼胚后发育时间,形态特征,及仔、稚、幼鱼成活率、生长特性等。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7.94±0.54)℃、溶解氧质量浓度(8.91±0.32) mg/L、pH(8.09±0.43)的条件下,大杂交鲟、西杂鲟胚后发育时间早于施杂鲟和施氏鲟;4种鲟幼鱼外部形态特征均有区别;西杂鲟成活率最高,为(65.33±2.12)%,显著高于施氏鲟、施杂鲟和大杂交鲟;7日龄后,4种鲟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降低;从生长模型可知,西杂鲟全长生长速度最快,从(0.81±0.34) cm增长至(16.67±1.37) cm,大杂交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较快,西杂鲟次之,但77日龄后西杂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超过大杂交鲟...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鳜经济投喂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3年在6只小体积网箱(2.4m^3)中利用大规格鳜鱼种(平均体重182g)进行两种活饵料鱼投喂模式养殖商品鳜的对比试验。经过120天饲养,用常规投喂模式(过量投喂法)和试验投喂模式(饱食投喂法)养殖鳜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60g和568g,饵料系数分别为5.6和3.9,成活率分别为87%和100%,用试验投喂模式养鳜,不仅生长速度与常规投喂模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饵料转化效率和鳜的成活率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1. 15 g的长吻鮠饲养在水泥池(2 m×1 m×1 m)中,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各投喂频率下投喂水平分别为鱼体质量的2%、4%、6%、8%和10%,每个处理组放鱼60尾,饲养为期42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为2次/d和3次/d时,试验鱼的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性,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投喂频率、投喂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高;血清溶菌酶(LYS)含量在投喂水平为6%、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综合生长和免疫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6%的投喂模式更利于长吻鮠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表1放养密度、规格与鱼体增重的关系1材料方法2000年8月20日,丽水市水产良种试验场从上海引进全长10~20厘米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共计100尾进行室内饲养;同年10月28日,又引进全长32~35厘米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共120尾。饲养池为结构相同的长方形水池,池深1.5米,面积2米2;养殖水体是该场的天然地下温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8~19℃,池水呈微流水状态,并有气石充氧。采用手工制作的幼鳗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4~5次,试验设12个试验组,每批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各3组,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4.
根据投喂不同活性生物饵料来决定孵化后3、6、9、12和15天的鳙鱼苗的成活率。卵黄消失3—6天后,给其投喂臂尾轮虫、小旅藻和颤藻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当单独把裸腹溞个体较大的细胞投喂鳙仔鱼时,到16天其死亡率达20%。而给鱼苗投喂臂尾轮虫和裸腹溞时,15天后其成活率分别是52%和53%。投喂颤藻的鱼苗的成活率在上述两者之间。摄食裸腹溞的鳙仔鱼和鱼苗,15天后的体重最高,其次是投喂颤藻属的仔鱼和鱼苗,而摄食臂尾轮虫和小球藻的仔鱼和鱼苗的体重增长最慢。  相似文献   

15.
广大养鱼户都知道,饲养鱼类在投喂精料时,都应设置沉性食台,将饲料定时投在食台上供鱼摄食。那么,如何确定每天的投喂量呢?如果能将这种沉性食台改制成活动式食台,即可以观察确定了。  相似文献   

16.
酶制剂是一种饲料添加剂,种类较多。一种酶制剂消化相对应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本次试验所用的酶制剂来自汇海,主要成分为蛋白酶,起促进蛋白质消化的作用。2010年4月中旬在惠州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挑选尼奥鱼鱼花10万尾,于4月27日起分10个池进行培育试验,其中单号池投喂普通饲料,双号池投喂添加酶制剂饲料。  相似文献   

17.
虹鳟颗粒饲料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种、饵是渔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为了获得较好的饲养效果,降低养鱼成本,投喂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1.饲料的形状、结构和规格对鱼接受或排斥某种食物十分重要。饲料颗粒大小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消化率。因此,选择投喂颗粒饲料的大小要注意适合各生长阶段鱼吞食。鱼很大而饲料过小,鱼不容易摄食而下沉池底;相反,鱼很小投喂的饲料颗粒很大,不利鱼吞食而溶失水中,这样的饲料投喂利用率低。虹鳟饲料中,12克以下的鱼苗鱼种,根据其个体大小可选择0.3~2.2毫米颗粒料投喂;12~60克的鱼种可分别选择2.2~3.2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取投喂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方法,对草鱼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草鱼饲料蛋白质的合理添加量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用鱼
  选择体表无伤、体质健壮的草鱼作为试验用鱼,经2%食盐水消毒后暂养两周开始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用鱼体长为20.87±2.49cm,体重为118.19±16.53g。试验鱼分3组,分别投喂蛋白含量为28%、33%、38%的膨化饲料,除蛋白质外,其他饲料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     
940094 在水池和网箱中石斑鱼连续产卵940095 投喂率和水温对美洲鲟稚鱼生长的影响940096 商业强化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营养价值的影响940097 投喂颗粒饲料狼鱼稚鱼的生长940098 绿藻的类胡萝卜素色素对裂喉鳟色素的影响:与合成的虾青素的角黄素做比较940099 放养密度和饵料蛋白质对塘中越冬的蓝绿鳞鳃太阳鱼与大鳍鳞鳃太阳鱼的杂交种的影响940100 投喂豇豆和鹰嘴豆饵料的尼罗罗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不同饲料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1 500尾斜带石斑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用3种不同饲料投喂50 d,从每个平行组中随机抽取5尾鱼测体内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饲料种类、成分均对斜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本试验中,投喂2号饲料的斜带石斑鱼淀粉酶活性最高,3号饲料整体蛋白酶活性最高,脂肪主要在肠道消化,3种饲料脂肪酶活性在肠道中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