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蚀是造成土壤流失、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和传统耕作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是: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传统耕作;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为: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地覆盖>传统耕;耙茬覆盖、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的抗风蚀能力要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2.
几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张立峰  刘景辉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20-4720,4728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风蚀量的影响。[方法]以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部武川县典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为试验地点,比较用不同保护性耕作对不同作物留茬的土壤含水量、风蚀量的影响。[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马铃薯免耕、油菜留茬和燕麦留茬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极大地减少土壤风蚀。[结论]留茬耕作和免耕是当地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一条可持续的耕作途径。  相似文献   

3.
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保护性耕作试验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麦类作物为对象,对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在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试验效果进行对比,在土壤抗风蚀性能、抗旱性能、增产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技术在这些方面起到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栋  董文赫  周静 《吉林农业》2011,(12):147-147
保护性耕作是以作物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是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采用“陷阱捕捉”与埋设风蚀盘的方法进行了风蚀特征的野外监测。监测表明坝上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风蚀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耕翻地为对照,在滩地上莜麦留茬地的风蚀量减少了9.1%,而玉米留茬地、免耕菜地的风蚀量则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3.71%和229.07%。在梁地上莜麦留茬地、草地、林地的风蚀量分别比对照减少14.76%、68.67%和82.23%。在滩地与梁地两种地貌上,莜麦留茬地与耕翻地的风蚀量差异都不显著。地表的粗糙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外风洞设备,以翻耕地为对照,对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田的4种不同作物茬地抗风蚀效果进行了测试,对风蚀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作物留茬可显著提高地表抗风蚀能力;在相同风速条件下.抗风蚀能力大小依次为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绿豆茬地>翻耕地;与翻耕地相比.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和绿豆茬地的起动风速分别抬高了53.3%、17.8%、11.1%、8.9%.结果表明,风蚀量与土壤地表覆盖度、土壤0~5 cm表层含水量、地表粗糙度、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前三者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关系.采用免耕留茬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农田土壤风蚀,有利于防治农田荒漠化.  相似文献   

9.
李云祥 《现代农业》2013,(11):69-70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机械通过深松、秸杆根茬还田、免耕播种等机械作业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大量作物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有利于保水保土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法的区别是:秋收后不翻地,春播前不犁田.省时省工又省钱,增产增收效益全。  相似文献   

10.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安康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07年玉米免耕达到16.6万亩。  相似文献   

11.
金玫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63-163,167
依据未腐解有机物的培肥理论,研制了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玉米免耕播种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留茬免耕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玉米免耕播种机,采用玉米留茬免耕技术,实施垄上直播,具有抵御季节性干旱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根茬固土,减少土壤遭受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玉米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利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整理种床单粒播种,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3.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膜两年用后茬种植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是在全膜玉米生长及收获后保护好地膜,翌年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和当年气候状况在2月中下旬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保留完好的地膜上点播马铃薯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能有效减轻冬春季土壤水分的蒸发,减轻土壤风蚀,实现玉米根茬直接还田,增加有机质含量,进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同时免耕栽培不再揭膜和耕翻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4.
陈巴尔虎旗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盖法和深松留茬覆盖法作业后,对土壤容重、地温、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  相似文献   

15.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李力 《现代种业》2009,(6):27-28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址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保山市稻茬田油菜半免耕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稻茬田油菜半免耕移栽技术的优越性;结合保山市稻茬田油菜半免耕移栽应用的实际,分析稻茬田油菜半免耕增效特点;初步总结了稻茬田油菜半免耕移栽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通讯》2006,(11):57-58
保护性耕作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士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和大力倡导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耕整地后播种的种植模式,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在上茬秸秆粉碎还田后,土地不耕翻,直接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的一种新型的小麦种植技术。近几十年,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升,带来的是农田耕作越来越精细,土壤风蚀、水蚀日益加剧,精细的耕作也破坏了土壤中蚯蚓等生物的生存环境。小麦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论述了免耕种植技术在阴山北麓实施的机械化技术方案、措施及效果测试.武川县处于阴山北麓,该县从2000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适合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的实施方案与措施,经检测:麦类增产82.5kg/hm2,增幅为7%左右;油菜籽增产61.8kg/hm2,增幅为5.2%;马铃薯由于带状保护而增产约900kg/hm2,增幅为6%左右;节省作业费155元/hm2;增收节支375元/hm2;当小麦留茬高度为30cm、在风速超过12m/s时,风蚀量仅为传统耕地的25%左右.免耕种植技术对当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