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4.
陆中泉 《植物保护》1982,8(5):18-19
第三代红铃虫是全年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一代。一、二、三代的增殖比例为1∶4—10∶12—25。近17年中(1961—1979年)三代红铃虫大发生的有8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238.1粒,铃害率84.22%,单铃虫道2.96头;中等发生的有7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684.5粒,铃害率70.64%,单铃虫道1.71头;轻发生的有2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15.7粒,铃害率31.55%,单铃虫道  相似文献   

5.
1959年以来朱深甫先生就各世代红铃虫在棉株上产卵部位的研究曾作过报道,并对调查方法作了阐述。60年代以来,随着棉花种植方式的改变,棉花生育期提早,结铃期提前,青铃上二代红铃虫着卵率增高。一般年份在90%以上,迟发年份在70—80%。目前采用的调查方法中,从二代起查中下部青铃的卵粒,对其它部位上的着卵数量无法查证,尤其在棉花迟发年份,所查青铃卵量与实际全株卵量间误差较大。本试验为掌握棉株结铃数量与红铃虫产卵部位的关系,以便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分析了解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理论分布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卵量调查方法的改进,应用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及统计资料的代换方法。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呈核心分布型,为了提高田间调查准确度,改进我国已经应用的田间取样方式,提出田间卵量调查方法是:以200株为取样量,采用平行线式,40个样点,每点单行五株。因为这样增多了样点和卵分布核心相遇的机会,经与原采用的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分行式取样比较,平行线式取样准确度最高,降低了样本平均数代表性误差。为了节省田间卵量检查时间,可采用调查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的办法,或对不同卵量密度的田块区别对待,百株卵量10粒以上检查100株,10粒以下检查200株。以田间百株卵量15粒或着卵株率11.77%为达到防治标准;卵量10粒或着卵株率8.36%为未达到防治标准,制定了序贯抽样检定防治标准的方法。检查卵量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1127n-8.5353d_1=0.1127n 8.5353检查着卵株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方程:d_o=0.0998n-6.4228d_1=0.0998n 6.4228为了使用方便,制定了每次检查五株为单位的序贯抽样确定防治标准的田间实用检定表。实例计算表明,对棉铃虫卵和田间调查资料,进行变量分析,用对数和平方根代换均可。根据卵呈核心或嵌纹分布的特点,对数代换更为合理些。  相似文献   

7.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是我省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在测报方面积累了多年的观察资料,但由于以往没有全省统一的标准,以致这些资料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此,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指导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分析了6个县站共76年次的资料。以一类田系统调查的百株卵量为主要依据,进行了红铃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将我省红铃虫的发生为害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两大类型。并分类型制订出划分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的统计标准。为实现红铃虫测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一、全省应划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无论从发生期或发生量来看,红铃虫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2—1964年北京地区12块春播玉米地心叶期卵和卵虫(第一代)成活率資料,并参考国内对螟害与玉米产量損失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春玉米上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产量損夫估計方法和药剂防治的参考指标。心叶期卵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7.4±2.9%,卵块的脫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幼虫期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64±0.89%。这两个平均成活率的变異系数都比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百株着卵量与成长幼虫数是相关的。故可职利用卵和幼虫的平均成活率由着卵密度来估計成长幼虫密度。心叶期卵和幼虫的合計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3.4±0.51%。在95%可靠性时的置信区間为3.4±1.173%,卵块的平均粒数为31.7粒。若职单株平均一虫所造成的产量損失率为5%計,可用丁式来估計产量損失: 产量損失%=[(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31.7)×(0.034±0.012)]×0.05 在經济核算士,作者初步認为职損失率1.5%作为防治标准比較合适。以此推算,欲达到这一損失率,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应为28块(用平均成活率計算)至21块(用成活率上界計算)。一般可定为24块。根据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与累計着卵株百分率或百株高峯卵块数之間存在的相关,百株累計24块卵,相当于累計着卵株率28%,或百株高峯卵块6块。在实践上就可以用它們作为心叶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从棉铃虫卵量、天敌和棉花产量3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了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结果为在卵高峰期调查百株卵量和天敌单位数,当百株卵量减去22倍天敌单位数,其值≥8时,即达到防治指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幼虫在棉田内也呈核心分布型,但随着幼虫长大转移,及天敌等自然因素和喷药防治的影响,虫口密度减少,可转变成波松分布型。幼虫为害的棉花蕾铃在田间也呈核心分布型,随着幼虫为害的发展,为害蕾铃与植株增多,转变成嵌纹分布型。着卵株在田间呈波松分布型,也符合嵌纹分布型。着卵株率(p)和百株卵量(m)呈p=3(?) 0.265m-3.6763的抛物线关系。根据反函数关系m=(?)可从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作者按此公式制定了从着卵株率(p)求百株卵量(m)的检索表。田间调查,采用检查着卵株率,查表即知百株卵量,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现行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二代百株累计卵量90粒。卵量调查是自各代的始卵前定点定株,到产卵终每天或隔一天调查一定数量棉株的着卵量累计而得,费工费时,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不易掌握,为寻找便于棉农掌握的调奄方法,自1986至1989年每年在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达到90粒左右时的当天,对部分乡(镇)的同类棉田进行普查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查100株,统计一次调查百株卵(虫)量。  相似文献   

15.
红铃虫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观测资料。但在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的统计上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妨碍了测报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年来的红铃虫观测资料从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级划分上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一、关于世代的划分1、田间卵的世代划分红铃虫在荆州棉区常年发生,三代,历年棉田自现蕾起的卵量消长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卵田间分布的研究曾有报导,但是作者提出的理论抽样数和均数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的实践有很大距离。为此,我们在1981—1983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材料的获得八一年二、三代红铃虫发生期间,根据病虫测报的传统办法,成片连续调查,每个单株随机抽查一个成铃上的卵量,先后调查了七块田,计9309个单株,平均单铃卵量0.16—0.67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我们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机对棉花红铃虫,作超低量和低量试验,并初步确定防治红铃虫的有效药剂,为今后指导大面积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机防治棉花害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展 《植物保护》1992,18(3):54-54
多年来,棉铃虫在我县以二代危害为主,三代发生偏轻,四代常不必防治。但199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偏轻,而三、四代危害严重,四代大发生为历年所未见。其特点:卵量大、孵化率高、夏播重于春播,晚发旺长田重于早发田块,1991年8月25-26日调查,县站定点田块百株当日卵量50粒,伯士乡定点田块当日百株卵量40粒,幼虫18头,同期大田普查,夏播棉百株卵量为140粒,最高达160粒。百株平均有幼虫28头,最高达50头。9月  相似文献   

19.
棉田玉米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玉米螟卵量与棉花被害株、被害铃关系的研究以及被害所造成产量损失的调查,根据经济阈值推算出以百株卵量表示的防治指标。玉米螟卵量(x)与被害株数(y)、被害铃数(n)呈正相关,关系式第1代为:y=1.49x-0.22,第2代为:y=3.47x+0.21,第3代为:n=3.25x+1.2。被害株损失青铃数,第1代为4.36±0.55只,第2代为3.41±0.30只。但与受害株相邻的健株铃数多于一般健株。用药一次每亩成本150元,防治效果为70%,推算出的防治指标为:第1代百株卵量2.2~2.8块,第2代0.9~1.1块,第3代3.1块。经多点大田验证,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