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我国杂交稻繁殖中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到杂交稻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对该病原菌的生活史及核周期,冬孢子萌发的生物学,冬孢子的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外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小麦秆锈病病原的两个有性繁殖种群进行了研究。其分离菌孢子堆在繁殖力的性状分布曲线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发现1mm~2面积的孢子堆分离菌孢子量的分布有差异。北高加索菌种群的孢子量呈正态分布,外高加索的为正偏态分布。分离菌毒性症状分布图形为负偏态曲线。外高加索种群的偏态分布更明显。未发现孢子量和毒性性状间有可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龙牙百合种球大棚营养钵基质繁殖技术,解决生产上种球繁殖周期长,种性退化,抗病能力差的技术难题,于2010~2013年进行了龙牙百合种球大棚营养钵基质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龙牙百合种球采用大棚营养钵基质繁殖的子鳞茎数增加83.09%,可以用于大田种植的50 g以上的子鳞茎比率达85.6%,比常规繁殖增加49.4%,与常规繁殖比较可缩短繁殖周期1年,子鳞茎产率增加226%,子鳞茎产量增加4837.5 kg/hm~2,增产42%。大棚营养钵基质繁殖的龙牙百合种球大田示范种植产量比常规繁殖的种球增产4023 kg/hm~2,增产17.41%;发病率降低12.9%。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真菌与胡萝卜毛状根双重培养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K599诱导胡萝卜产生毛状根,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建立双重培养体系,研究不同消毒方法、超声波、低温预处理和培养基pH对摩西斗管囊霉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与胡萝卜毛状根建立双重培养体系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消毒方法3孢子萌发率最高,孢子污染率最低,15 d孢子萌发率达48.88%,而污染率仅为9.98%;超声波处理能降低孢子污染率11.17%~14.53%;低温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孢子的萌发率,4℃低温处理10 d和15 d效果较好,其萌发率分别为70%和65%;AM真菌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萌发最佳pH为6.5,萌发率达到48.50%,pH< 5.5或pH>8.0均抑制孢子萌发,pH 5.5和pH 8.0的萌发率分别为15.43%和16.06%。消毒孢子先于水琼脂萌发后,再挑取萌发管多,菌丝较长的孢子并将菌丝生长方向正对毛状根方向进行转接,可以提高双重培养的成功率。MSR培养基为双重培养的最优培养基。胡萝卜毛状根与AM真菌双重培养可为菌根真菌繁殖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了甘蔗良种双芽单行稀播繁殖技术,公顷下种6~7.5万芽,与常规繁殖相比,节省用种量一半,繁殖倍数翻一翻以上,对降低成本,提高良种繁殖速度,加快新品种的繁殖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压片与冰冻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甘蓝型油菜不育系Shaan-GMS的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以阐明小孢子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植株表型上,花期可育株与不育株花器官差异较大:不育株花丝较短,花药小且干瘪,微粉或无粉,淡黄色;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不育株的花粉母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但在单核期开始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后无法形成正常的小孢子外壁,随后小孢子外壁、内容物和绒毡层均提早降解,只剩下空壳与残渣,药室也随之萎缩变形,最终导致花粉败育。上述结果说明Shaan-GMS为单核败育类型,可能是一个细胞核雄性不育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杏李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花药壁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发育类型为腺质绒毡层;(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类型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正四面体型;(3)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4)部分花药囊内单核居中期的小孢子存在胞质不规则过度收缩、绒毡层离散脱落的异常现象,部分二核花粉粒细胞质稀薄,该现象可能会导致花粉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茯砖压制过程中的发花与防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茯砖茶不同于青砖、米砖等紧压茶,在干燥过程中要生长繁殖一种金黄色的霉菌,俗称“金花”或“黄花”,它是冠突曲霉的有性孢子,呈黄色粉末状。冠突曲霉是一种真菌,属子囊菌纲,曲菌科。它的生长繁  相似文献   

9.
密叶铁线蕨的离体快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俊强  郑贵朝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255-2258
利用密叶铁线蕨(Adiantum raddianum Fritz-Luethii)孢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研究。结果表明,密叶铁线蕨的成熟孢子在附加GA 3 mg/L的1/2 MS培养基上培养,其萌发率可达95.6%,产生的原叶体在不含激素的1/2 MS培养基上继代,繁殖倍数达4倍以上,但孢子体难以在组培过程中直接获得;将组培过程产生的原叶体从培养瓶内取出后与1/2 MS改良盐溶液混合搅碎,播于基质上,在温室大棚中培养,每团原叶体可产生孢子体超过1 000个。  相似文献   

10.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繁种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源以厚垣孢子在种子内外潜伏或在土壤中越冬。该病害在制种田和繁殖田中发生极其普遍,危害也日趋严重。为此,前几年我们通过对盐城地区杂交水稻制种田块稻粒黑粉病发生情况的不间断调查,大致分析了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因素,提出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冯延江 《中国马铃薯》2002,16(5):302-303
1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传播 1.1病原菌的基本特征特性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真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Phytophthora),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的侵染所致.病原菌在形态上分为菌丝、孢囊梗、孢子囊、游动孢子等.马铃薯叶背面的白色霉轮就是从气孔长出来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白色,无隔膜.孢子囊卵圆形,呈乳头突起,它是病菌的繁殖器官,条件适宜时,每个孢子囊能产生6~12个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2.
刘浩  张蓉 《中国糖料》2001,(1):11-13
通过采用诱导分离法和常规组织分离法 对甜菜根腐病病原研究结果证明,诱导法更有利于对Phytophthora、Pythium等可产生游动孢子的病原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单透棚人参叶面不结露,双透棚则结露;而且结露与黑斑病的发生、流行存在密切的关系,即结露与黑斑病菌孢子在叶面上的萌发、侵染、繁殖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根据人参的光合生理特性和栽培特点,科学设计,变革棚式,改变环境条件,是无公害防治人参黑斑病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炭疽病是影响橡胶树割胶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在世界各大植胶地区引起了无数橡胶树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死亡,给当地的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本实验主要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测试法等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时萘乙酸对RC169菌丝生长、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用药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之规律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铁皮石斛常规扦插繁殖存在的整齐度差、成苗量偏少的生产问题,本单位自2009年起开展铁皮石斛药剂浸泡结合暗处理的复合技术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总结出适合广东地区生产应用的复合扦插繁殖技术;铁皮石斛茎段萌芽率由原来的20%~30%提高到60%以上,基本解决了常规扦插繁殖存在的问题;短期内批量生产出生长整齐、适合生产栽种的优质种苗。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的染色体加倍技术对来源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Ciano)小孢子的单倍体加倍的效果。除了常规的处理(将整个植株浸于秋水仙素溶液)方法外,还检测了自发加倍的单倍体。将不同浓度(0.01%,0.02%,0.04%)的秋水仙素直接加入诱导培养基作为实验处理。秋水仙素不影响花药反应或植株再生能力。根据再生植株(R_0)及其后代(R_1)的育性评价了染色体组加倍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在小孢子第1次有丝分裂之前用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加倍比常规加倍技术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17.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观察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用1%I2-KI溶液染色进行花粉育性统计;以温敏不育系BNS和常规品种扬麦1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BNS366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与BNS完全一致,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期Ⅰ染色体出现滞后现象,在形成二分体和四分体时细胞质分裂不均匀,出现三孢现象;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只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最后核物质解体出现空孢现象。而扬麦1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表现正常,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期→双核期→三核期。开花期,BNS366和BNS花粉均表现典败和圆败,扬麦13可育。减数分裂表现出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366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靠边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孢子形成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孢子形成相当于传染期,必须予以数量估计,并考虑传播孢子的质量。静态的和动态的方法(包括孢子产生的时间)同样可用于孢子形成的研究。测定孢子产生的数量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用Thoma室的计算方法不够准确。Priestley和Doling提议用Coulter计数器测量孢子形成。Johnson和Bowyer比较了Thoma室法,微平衡法,孢子悬浮混浊度法后指出,微平衡法较为有利。而我们估价孢子  相似文献   

19.
粳稻台中65花药培养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粳稻台中65作研究材料,采用活体小孢子观察及塑料半薄切片观察,对水稻花药培养下小孢子的发育命运及药壁组织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离体培养下小孢子发育类型可划分为四类:正常形态小孢子、脱分化小孢子、淀粉积累小孢子和液泡化小孢子。明确了脱分化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其显著特点是:核位置改变,细胞质重组。离体培养下花药壁发育特点为绒毡层首先降解,随后中层细胞膨大。预冷处理会抑制药壁绒毡层降解,同时促进中层细胞膨大,药壁此种变化有助于小孢子脱分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姜荷花是新型的优良切花品种,现已广泛应用到盆栽及园林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目前主要的繁殖方法为常规的种球繁殖,繁殖速度慢,且多代种球存在品种退化问题,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可获得优质整齐的种苗,为其快速繁殖开辟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姜荷花的良种选育及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阐述姜荷花的组培现状、其存在问题及展望,以期为姜荷花的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