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于2012年1-2月从结冰期到盛冰期,监测了渤海湾沿岸的盘锦大洼(1#池塘)、瓦房店北海(2#池塘)、瓦房店沙山(3#池塘)和黄海北部的丹东东港(4#池塘)4处养殖池塘的冰层厚度及冰下不同深度水体的水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饱和度.结果表明: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的冰层均较厚,分别为33.6、53.0 cm,3#池塘的冰层均较薄,分别为12.8、17.6 cm;结冰期,1#、2#、4#池塘的水温变化较小,分别为-1.6~-1.8、-1.6~-1.7、-0.8~-1.2℃,3#池塘底层的水温变化较大,为-0.8 ~-1.4℃,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均出现温跃层,但温跃层出现的位置和幅度不同;4#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结冰期和盛冰期均较低,为26.4~30.0,而1#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盛冰期较高,为33.5~34.9,从结冰期到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为29.7~ 34.9,平均变幅达4.5;各养殖池塘水体的pH变化相差较大,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pH均较高(8.6、8.5),4#池塘水体的pH均较低(7.2、7.5);结冰期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都出现了近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不存在养殖动物缺氧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刺参的生理和存活产生一定影响,盐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的菲律宾蛤仔产生影响,冬季如有大面积海冰发生时,可降低水体交换的频率,养殖池塘的深度以350 ~ 400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测仿刺参养殖池塘表层与底层的三氮一磷及硫化物,研究仿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变化范围:表层氨氮含量为0.107~0.412 mg/L,底层氨氮含量为0.096~0.469 mg/L,冬季较其他季节低;表层硝酸盐氮含量为0.252~0.688 mg/L,底层硝酸盐氮含量为0.232~0.681 mg/L,冬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003~0.041 mg/L,底层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001~0.045 mg/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磷酸盐含量为0.015~0.048 mg/L,底层磷酸盐含量为0.011~0.038 mg/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硫化物含量为0.008~0.019μg/m L,底层硫化物含量为0.009~0.019μg/m 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黄海北部非投喂型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温度、溶氧、盐度、pH和大型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特点,以及春季化冰期池塘的温度、盐度、pH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对池塘的纳潮换水、水位管理以及敌害生物的控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仿刺参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1)池塘周年水温变化在-1.2~30.4℃,最高在8月,最低在1月;溶解氧值波动于3.5—21.3mg/L,冬季高,夏季低;溶解氧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为Do=0.018T^2-0.818T+15.805;pH值波动于7.印~8.72,冬、夏季高,春、秋季低;盐度波动于22.5~33.5,夏季偏低。(2)冬季水温下降到-1.0℃时,池塘表层开始结冰并逐渐封冰;春季在化冰时存在温度和盐度跃层,可采用将表层水排放掉的方法消除跃层。(3)池塘的大型植物主要包括缘管浒苔、刚毛藻、沟草等,大型动物主要有矛尾缎虎鱼、石鲽、花鲈、蓝点马鲛、鲮、斑鲦、鳐等鱼类,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黑荞麦蛤等贝类以及脊尾白虾、口虾蛄等。(4)在化冰期注意池塘盐度变化,化冰前池塘冰下水位应控制在120~130cm以上,化冰后池塘水深应控制在150—170cm以上。(5)在夏季高温期应注意监测溶解氧的变化,防止因藻类死亡腐败、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导致仿刺参发生缺氧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现场测得的数据,分析了舟山渔场盐度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渔场外海表层盐度高,分布均匀,近岸盐度低,梯度大。冬季,盐度锋位于渔场近岸,强度强,范围广,走向大致与岸线平行,长江口附近海域有低盐水舌向东伸展;夏季,盐度锋强度减弱,范围缩小,最强处位于30°30′N,122°E附近海域,略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春秋季是盐度锋的消长期。垂直分布上,冬季表层盐度高,随深度增加盐度缓慢增高,近底层略有降低;夏季,表层盐度低,随深度增加盐度迅速增高,至底层又明显降低。春秋季变化和夏季相似,只是秋季表层盐度更低,变化更显著,春季变化相对缓和。  相似文献   

5.
2010年8月对三疣梭子蟹4种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溶解氧含量进行连续24 h的观察,分析不同养殖模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昼夜和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溶解氧在4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昼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下午最高,凌晨最低,白天高于夜间;底层溶解氧,在有机械增氧的三种养殖模式中,昼夜变化规律与表层基本一致,与之相反,无增氧的条件下,其溶解氧变化呈夜间高于白天的状态。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均为中午表层高于底层,尤以传统养殖更为显著;夜间垂直变化相对较少。通过对3种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的比较分析,以高位池精养模式效果最好,底充氧模式稍差。同时探讨了溶解氧与水深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夏季在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如未配置增氧设施,水位应控制在1.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的异养菌、弧菌数量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异养菌数量为4.4×103~2.3×105 CFU/mL,中层水体异养菌数量为7.95×103~1.60×105CFU/mL,底层水体异养菌数量为5.0×103~1.6×105CFU/mL;表层水体弧菌数量为0~7.85×103 CFU/mL,中层水体弧菌数量为0~1.8×103 CFU/mL,底层水体弧菌数量为0~1.32×104 CFU/mL。池塘水环境中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处于较高水平,秋季、冬季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弧菌数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季达到最低值,随着养殖池塘水温的回升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土壤季节变化可划为4个时期:秋季缓慢蒸腾消耗期(9-11月)、冬季冻结水分相对稳定期(11-翌年3月)、春季初夏返浆蒸发水分强烈消耗期(4-6月)、雨季雨水下淋水分恢复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划分为3个层位即活跃层(0-20cm)、次活跃层(20-60cm)、深墒较穗层(60cm以下)。在没有补充灌溉条件下,自然降水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5月至6月份是全年最干旱时期,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为5.50%,0-100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22.16%,土壤干旱落后于大气干旱,冬春季土壤贮水量与同期降水量关系不大,而夏秋季降水量与1m土层贮水量有一定相关关系,降水对土壤表层及上层影响较小,而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辽河口裸滩表层(0~10 cm)和底层(10~20 cm)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进行模拟培养,探讨在淹水盐度(CK、0.50%、1.50%和1.80%)、环境温度(10、20℃和30℃)以及淹水状态(全淹水和半淹水)改变的情况下,辽河口裸滩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淹水状态下,在淹水盐度为1.80%、培养温度为30℃时,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汞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095 mg·kg-1和0.098 mg·kg-1;半淹水状态下,淹水盐度为1.80%,培养温度为30℃时,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汞含量也最低,分别为0.103 mg·kg-1和0.101 mg·kg-1;两种淹水状态下,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汞含量随盐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随着淹水盐度升高,沉积物中总汞含量逐渐降低。相同盐度条件下,沉积物中总汞含量随环境温度(10~30℃)升高而逐渐降低。沉积物在淹水状态全淹水时比半淹水时更有利于无机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以刺参-柄海鞘复合养殖系统为对象,分析传统养殖模式和刺参-柄海鞘养殖模式下的水体磷含量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刺参-海鞘混养组在投饵和不投饵模式下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各种磷形态含量均高于刺参套养组;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358.600~598.700 mg/kg,其中有机形态磷含量低于无机形态磷,无机磷中铁铝结合态磷约占20%,钙结合态磷约占80%。这说明刺参-柄海鞘复合养殖系统不会导致沉积物中磷的过量积累,系统受污染程度较小,为刺参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东极青浜岛养殖区域2010年、2012年的4月、8月、11月,2015年的4月、7月、11月和2016年的4月、8月、10月水样数据分析了这几年温度、ph、盐度、溶解氧、氨氮、总磷、磷酸盐和硝酸盐~氮的变化特征。比较每年的表层与底层数据。结果表明,2010~2016年表层温度在14.1~27.1℃之间;表层盐度在26~33℃之间;表层溶解氧在7.09~11.60之间;表层氨氮在0.001~0.620之间;表层总磷在0.006~0.294之间;表层磷酸盐在0.003~0.039之间;表层硝酸盐~氮在0.018~1.209之间。温度、ph和溶解氧无较大变化,而盐度基本呈上升趋势,氨氮、总磷、磷酸盐和硝酸盐~氮每年的变化较大,与水中的有机物和养殖区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4年2月和8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冬夏两个季节硝酸盐(NO3-N)、铵盐(NH4-N)和活性磷酸盐(PO4-P)在长江口水域表层和底层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营养盐(硝酸盐)浓度大致呈现近岸高,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再生营养盐(铵盐和磷酸验)夏季的底层浓度值高于表层。一方面藻类在夏季的光合作用强烈,对上层水体的营养盐消耗很大;另一方面,底层水体得到海底沉积物中再生的营养盐的补充,表底层营养盐的此消彼长使得底层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表层。冬季,由于水体混合强烈,表底层营养盐的分布趋于均匀。进一步以氮磷浓度比考察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限制特性发现:近河口区为磷限制,向海方向逐渐过渡成为氮限制。营养盐限制性的变化过程与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变异的相对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汪玲  唐林  李琼  丁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38-141
利用2015年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获取大气可降水量特征因子和各气压层比湿特征因子,较全面地研究了湖南地区水汽在水平平面和垂直各层的日、月、季节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2015年湖南上空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湖南上空大气水汽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700 hPa以下中低层水汽占水汽总量的90%以上;大气可降水量由南至北递减;不同季节水汽含量夏秋季最大、冬春季最小,到秋季逐月下降;而不同季节水汽总量日变化春秋季最大、冬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伏模块的等效电路模型,结合simulink中的S函数,建立了光伏电池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模拟实际光伏模块产品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下的I-V和P-V特性。分析了常见的最大功率跟踪(MPPT)方法爬坡法,并建立了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10.0-13.0℃下,将暂养在盐度为33水中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2.42 g和3.5 g)直接放入盐度为33、30、26、22的塑料水槽(50 cm×40 cm×30 cm)中,过量投喂,正常饲养,研究了盐度骤降对幼参存活、生长、某些免疫指标及呼吸树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d饲养过程中,各组幼参的排脏率为2.23%-11.11%,盐度为33时,幼参的排脏率显著低于盐度为30时(P〈0.05),而与盐度为26和22时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生长却随着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为30和26时,幼参的生长速度分别比盐度为33时减少了5.0%和62.5%,表明盐度为26时是明显抑制幼参生长的拐点;随着盐度的降低,各试验组幼参体腔液上清液中溶菌酶活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但均未检测出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盐度为29时,幼参体腔上皮细胞逐渐消失,内皮层中出现大量空泡,血腔不明显,中央腔变小;盐度为24、18时,幼参体腔上皮细胞增多,血腔增厚,内皮层细胞向中央腔延伸。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滴灌棉田冻融季土壤水热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滴灌棉田冻融期及其前后水热盐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以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水热盐在干旱区滴灌棉田冻融季土壤各层中分布特征.[结果]表层土壤11月下旬开始冻结,到翌年2月上旬达到最大冻结深度,4月上旬土壤完全融通,冻融期5 cm深处土壤温度变幅为19.95℃,170 cm深处变幅为10.25℃;0~60 cm土层2009年11月29日~2010年2月11日含水量和含盐量冻结过程中都呈上升趋势,2010年2月11日~4月21日为融化期,土壤垂直含水量和含盐量分布表现出复杂的变化方式,60~200 cm土壤水盐垂直分布变化不大;土壤水分与盐分时间变异特征表现为:冻融期土壤表层变异性大于底层,0~80cm水分变异程度大于盐分,80~200 cm水盐变异系数差异不大,变异性低.[结论]为冻融季土壤水热盐分布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对盐渍土的改良、农业灌溉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水域水体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比不同季节长江口水域温度和盐度的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该水域温、盐跃层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后发现: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热)层化现象一般形成于春季,并在夏季最为显著,进入秋季后逐渐减弱,而在冬季该水域的温度在垂直方向基本是均匀分布,显示出较强的垂向热混合过程。另一方面,该水域的盐度分布特征主要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因此在长江径流量最大的夏秋季节盐度层化现象最为显著,春季较弱,而冬季在东北季风作用下,长江冲淡水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沿岸一带,长江口外的盐度垂向混合较为充分。在此基础上对引起水体结构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对于进一步了解主要营养盐和污染物在该海域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流阻碍悬沙向外海扩散,使其在近岸被大量捕集下来。夏季长江冲淡水的东北方向偏转,使得苏北南部海域悬沙分布出现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金丽娜  王雯燕  曲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45-10747
选取1981~2011年西安地温、气温、高空温度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估算法、Mann-Kendal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温度倾向率垂直变化,计算各层年较差,总结地温320 cm~高空20hPa的年、季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温、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接近地面的浅层地温和对流层下层年、季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随着地温深度和对流层高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变小,平流层下层温度变化与气温相反;近年来,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20世纪90年代为近地层温度较为活跃的时期;地温-气温-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突变时间依次有所提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下层突变年比较分散;春季、秋季垂直温度的变幅较大,冬季和年垂直温度的变幅较小,夏季垂直温度的变幅最小;地温320 cm~高空250 hPa夏季温度高于冬季,200 ~ 50 hPa等压面夏季温度低于冬季,在50 hPa等压面上没有明显的季节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