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7个鉴别寄主划分的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这对如何合理筛选代表菌株应用于新品种(组合)的抗性鉴定造成一定困难。作者从广东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或主要抗源中筛选出4个能较好区分菌株致病性差异的品种(抗源)作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辅助鉴别寄主。 1 材料与方法每年在广东不同生态稻区的主栽品种上收集穗颈瘟标样,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均按全国统一方法进行。供试水稻品种或资源为广东省的主栽品种以及各育种部门提供的新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3个籼稻、4个粳稻组成的中国鉴别品种将黑龙江省110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4群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的12个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将上述菌株划分为77个生理小种。对+、ti-a、Pi-k、Pi-z基因致病频率高(70.4%~89%)的生理小种遍布全省各稻区;对Pi-t、Pi-b、Pi-zt基因致病频率低(0~19.3%)的生理小种分布窄,这3个基因可用于抗病育种。试验表明应用日本清泽的12个粳稻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更适宜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吴尧  韩玉  揭春玉  王林  吴双清 《植物保护》2021,47(3):184-190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95个自选资源材料对2014年至2015年间采自湖北省随州地区的7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分别利用传统生理小种种群划分方法和近邻传播聚类法(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AP聚类法)进行菌群结构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传统生理小种种群划分方法将76个菌株分为6个菌群,14个中国小种, ZB菌群为优势种群,占比65.79%,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占比达到60.53%;近邻传播聚类法将76个菌株分为14个菌群,Cluster 2、Cluster 6、Cluster 7、Cluster 8为随州地区优势菌群,占比分别为18.42%、19.74%、22.37%、17.11%,Cluster 6、Cluster 7和Cluster 8具有相对较高的致病力;两种方法划分结果虽不完全一一对应,但划分趋势相同,近邻传播聚类法在稻瘟病菌种群结构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个代表随州地区稻瘟病总致病谱的菌群,菌群由12个菌株组成,将其命名为“随州生态模式菌群”。  相似文献   

4.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2对SSR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运用日本清泽建立的鉴别品种对其中62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稻瘟病菌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e=0.57±0.27,I=1.17±0.60)。聚类分析表明,在80%相似水平下菌株可划分为9个多样性群体。供试菌株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其中002、000和006为优势小种。分离的不同海拔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海拔1600~1700m生理小种最丰富,达9个生理小种;海拔1500~1600m、1400~1500m和1700~1800m,生理小种分别为6、5和4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从海拔1400~1500m分离的菌株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e=0.57±0.24),并划分为6个群体。综合分析表明,在元阳哈尼梯田系统中,栽培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的区域,其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和生理小种也越丰富。  相似文献   

5.
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应用日本清泽鉴别寄主共分离测定了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78个,结果共划分为104个生理小种。其中77.7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比例为4.49%;677.7、377.7号小种为强毒力小种,能侵染91.67%的鉴别品种,从基因角度来说,Pi-ta2、Pi-zt可在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区利用,Pi-ks,Pi-t不可在黑龙江省大规模利用,此外,地域较近地区的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日本 9个水稻单基因鉴别品种和BL1、K59两个参考品种鉴定了云南省 4个稻作区21个县 (市 )采集、分离的 15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 ,结果出现 78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其中优势小种为136.4(出现频率为65%)、317.4(出现频率52% )、007(出现频率 5.2% )小种。通过研究各稻作区生理小种对日本鉴别品种的侵染率 ,分析了各垂直抗性基因在不同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多个致病力不同的白叶枯病菌株,和全国10省12个研究单位提供的稻瘟病混合菌以及10个生产上常见的生理小种,于1987、1988年对全国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的14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谱、抗稻瘟病混合菌和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国际稻26、金早6号、金早7号、扬稻1号(BG910)、青华矮6号等21个品种能抗多个白叶枯病菌株和抗多个稻瘟病小种混合菌。对10个生理小种的抗谱率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采集的57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10个生理小种,即ZA17、ZA49、ZB1、ZB19、ZB25、ZC9、ZD1、ZD5、ZE1和ZF1生理小种,其中ZD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6.8%。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96年商世吉报导的4群7个生理小种发展到6群1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E1转变为ZD1。其中ZA17、ZA49强致病型的生理小种开始出现。所鉴定出的10个生理小种对4个粳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新疆石河子辣椒感染病毒的种类,对表现明显皱缩、褪绿和卷叶等症状的辣椒样本进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测序。根据LncRNA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甜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 BPEV)、辣椒隐症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 PCV2)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3种病毒。RT-PCR检测数据显示,新疆石河子的辣椒普遍感染BPEV和PMMoV。将BPEV的RdRp基因序列和PCV2-RNA1包含RdRp基因的序列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BPEV-XJ和PCV2-XJ与其它分离物的相似性分别为89.1%~97.3%和96.9%~99.7%。BPEV-XJ与BPEV-TW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PCV2-XJ与PCV2-DR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辣椒中检测到BPEV和PCV2为新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疆石河子辣椒感染病毒的种类,对表现明显皱缩、褪绿和卷叶等症状的辣椒样本进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测序。根据LncRNA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甜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 BPEV)、辣椒隐症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 PCV2)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3种病毒。RT-PCR检测数据显示,新疆石河子的辣椒普遍感染BPEV和PMMoV。将BPEV的RdRp基因序列和PCV2-RNA1包含RdRp基因的序列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BPEV-XJ和PCV2-XJ与其它分离物的相似性分别为89.1%~97.3%和96.9%~99.7%。BPEV-XJ与BPEV-TW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PCV2-XJ与PCV2-DR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辣椒中检测到BPEV和PCV2为新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辣椒上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源自南美洲,属于茄科辣椒属(Capsicum L.),为重要经济作物。病毒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侵染辣椒的病毒有40余种[1],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 TMGMV)是近年来在辣椒上发生和危害报道较多的病毒之一。TMGMV是McKinney[2]于1935年在烟草属植物(Nicotiana gluanca)上首次发现的,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成员。除辣椒外,番茄[3]、凤仙花、蓝眼菊和矮牵牛也是TMGMV的自然寄主。  相似文献   

14.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是辣椒上重要的病原病毒之一,近年来PMMoV对辽宁部分辣椒产区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采用DAS-ELISA检测以及RT-PCR的方法首次从辽宁省凤城市蔬菜产区辣椒病叶中检测出PMMoV,暂命名为PMMoV-FC。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并测序后得到该病毒分离物全基因序列。将PMMoV-FC的全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国内外9个PMMoV分离物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同源性介于94.3%~99.7%之间。基于全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PMMoV-FC与国内分离物、日本分离物以及美洲分离物亲缘关系密切,而与韩国和西班牙分离物亲缘关系稍远。鉴于该病毒在辣椒上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于PMMoV-FC在辽宁地区的发生以及防治仍需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是辣椒的重要病毒种类之一。将PMMo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重组PMMoV CP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纯化后获得分子量约35 kDa的融合CP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PMMoV CP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抗血清与重组CP蛋白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D-ELISA)结果显示该抗血清针对重组CP蛋白的效价达1∶25 600,针对PMMoV病汁液的效价达1∶4 000,检测灵敏度为1∶3 200,且该抗血清不与PMMoV同属或不同属的其它6种病毒汁液发生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利用该抗血清对42份田间辣椒病样进行检测,阳性率达38%,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说明该抗血清可用于PMMoV的ELISA诊断。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州中心.为明确该地蔬菜作物病毒病种类和发生趋势,采用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的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自江苏南京、无锡、镇江、苏州和常州主要蔬菜作物的232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鉴定,共检出12种病毒.其中,南京检出7种病毒,无锡检出4种,镇江检出2种,苏州检出6种,常州检出...  相似文献   

17.
实时荧光RT-PCR检测辣椒轻斑驳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辣椒轻斑驳病毒PMMo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马铃薯Y病毒PVY作为试验材料,根据PMMoV衣壳蛋白(CP)RNA的序列特异性位点,设计出Taqman荧光探针及其引物,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PMMoV进行快速检测,同时与ELISA方法进行了灵敏度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较强的特异性,PMMoV检测结果为阳性,TMV、CMV和PVY均无荧光信号,为阴性,灵敏度是传统的ELISA方法的100倍,而且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简便、安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用于植物病毒病害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2016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发生严重的辣椒病毒病,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花叶、皱缩、畸形以及枯死斑,果实有坏死斑等,根据症状难以判断病毒种类。本文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田间自然发病的2株辣椒标样进行了毒源鉴定,发现样品1由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辣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BPEV)4种病原复合侵染;样品2中除鉴定到上述4种病毒外,还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Y,PVY)。进一步通过反转录PCR(RT-PCR)对深度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准确可靠。其中4个辣椒标样中均有的辣椒内源RNA病毒(BPEV)为贵州省首次报道。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是辣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是辣椒生产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9.
辣椒是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病毒病尤其是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发病严重,影响了辣椒产量和品质。利用RT-PCR技术对从云南辣椒主产区采集的疑似感染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25份辣椒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2份样品检测出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出率为48.0%,其中6份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检出率为24.0%;5份是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 (TZSV),检出率为20.0%;有1份是TSWV和TZSV复合侵染,检出率为4.0%,这是在云南辣椒生产上首次发现TSWV和TZSV的复合侵染。通过鉴定,初步了解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云南辣椒生产中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制定云南地区该属病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胡椒主要病害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海南省胡椒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对海南省琼海、文昌、万宁、海口、定安、临高、儋州、澄迈、屯昌等9个市(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目前危害海南胡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有9种,其中真菌病害5种,为胡椒瘟病、胡椒枯萎病、胡椒根腐病、胡椒炭疽病和胡椒煤烟病;细菌病害1种,为胡椒细菌性叶斑病;病毒病害1种,为胡椒花叶病;其他病害2种,为胡椒根结线虫病和胡椒藻斑病。(2)分布广且危害严重的有胡椒瘟病、胡椒花叶病、胡椒根结线虫病和胡椒枯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