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胡萝卜素作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极大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大豆分离蛋白为水相,以玉米油为油相,通过添加壳聚糖、海藻酸钠制备多层乳液,与Ca2+交联制备运载β-胡萝卜素凝胶微球。通过粒径、ζ-电位、乳化稳定性、界面蛋白吸附量、β-胡萝卜素包埋率等指标和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体外释放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对乳液稳定特性及β-胡萝卜素凝胶微球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2.0%时,形成的双层乳液稳定性最好,对β-胡萝卜素的包埋率最高,达(64.82±0.31)%;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达到2.0%时,形成的三层乳液对β-胡萝卜素包埋率最高,达到(86.75±2.0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凝胶微球中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发生了静电相互作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干燥的凝胶微球呈球形,且随海藻酸钠质量分数的增加,凝胶微球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体外释放实验证明,凝胶珠微球具有持续性释放的功能,乳液凝胶微球可作为β-胡萝卜素一种良好的缓释体系。  相似文献   

2.
鱼油纳米乳液运载体系构建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鱼油纳米乳液,研究了大豆蛋白质量分数、磷脂酰胆碱质量分数、鱼油质量分数、均质压力对鱼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PDI、ζ-电位、浊度等性质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大豆蛋白质量分数2%,磷脂酰胆碱质量分数0.2%,鱼油质量分数1.5%,均质压力100 MPa,得到鱼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245±3.1)nm,PDI为0.226±0.019,ζ-电位为(-30.2±0.6)mV,浊度为(2 413±34.7)cm~(-1)。通过超高分辨显微镜观测到鱼油被包埋于复合乳化剂中且均匀分布在乳液体系中;通过稳定性研究发现:大豆蛋白-磷脂酰胆碱鱼油纳米乳液分别在4℃和25℃储存30 d均稳定;对一定浓度的Na+有较好的抗性;酸性条件不稳定,碱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乳化剂、由超声波技术制备的姜油纳米乳液的微观结构、流变性、抑菌特性及贮藏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姜油纳米乳液的制备改善了姜油乳液的微观结构。稳态扫描结果表明,姜油纳米乳液呈典型的剪切变稀流变行为,具有牛顿流体特征,频率扫描结果表明其具有粘弹性。纳米包埋体系对姜油的抗菌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G Purity Gum 2000(PG)和Hi-Cap 100(HC)姜油纳米乳液均有较好的抑菌能力。在4、25、55℃贮藏28 d后,姜油纳米乳液物理稳定性良好,姜辣素的保留率在80%以上,5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的α-姜黄烯和α-姜烯变化不显著。PG姜油纳米乳液贮藏稳定性优于HC姜油纳米乳液。  相似文献   

4.
Ni-P-纳米SiC化学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镀液pH值、镀液温度、镀液中纳米SiC添加量为试验参数,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并采用超声波工艺分散纳米微粒,研究了试验参数对Ni-P-纳米SiC化学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镀液pH=6±0.5,施镀温度为(86±1)℃,镀液中纳米SiC浓度为3g/L时,所获得的复合镀层经480℃热处理后显微硬度可达1700HV。  相似文献   

5.
微纳米气泡加氧灌溉对水培蔬菜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温室水培蔬菜提出适宜微纳米气泡加氧灌溉控制质量浓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研究了5种不同加氧质量浓度灌溉(30、25、20、15、10 mg/L)对油麦菜、小白菜、小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加氧质量浓度对水培蔬菜的生长与品质指标影响差异显著,3种水培蔬菜的干质量随加氧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根长随加氧质量浓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加氧质量浓度为10 mg/L时,蔬菜VC量较高;加氧质量浓度为15 mg/L时,干质量和叶片长度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加氧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蔬菜可溶性糖量较高;加氧质量浓度为30 mg/L时,蔬菜根系较发达。综合考虑作物生长与品质等因素,水培蔬菜适宜的加氧灌溉质量浓度为10~20 mg/L。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施镀温度、镀液pH值、转子转速、镀液中纳米粉体浓度5个因素对纳米SiC在Ni-P基化学复合镀层中沉积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时添加阴离子和非离子做表面活性剂,镀液温度达到(90±1)℃,pH值为5±0.5,机械搅拌转子转速为60 r/min,镀液中纳米粉体的浓度为35g/L时,镀层中能够沉积更多纳米粒子;而镀液中纳米粉体浓度为4.5g/L时,复合镀层的相对耐磨性较好。该工艺可用于农业机械关键工作零件表面强化。  相似文献   

7.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乳化的方法制备了姜油纳米乳液,并探讨了环境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以乳化性能良好的Purity Gum 2000(PG)和Hi Cap 100(HC)2种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进行纳米乳液制备。以PG为乳化剂时,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430 W,姜油质量分数9%,乳化剂质量浓度0.1 g/m L,所得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48±4.23)nm。以HC为乳化剂时,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410 W,姜油质量分数9.2%,乳化剂质量浓度0.125 g/m L,所得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162±3.25)nm。PG和HC姜油纳米乳液均具有良好的p H值、离子强度抵抗性。酸性环境有利于姜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保持。Ca离子浓度变化对姜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大于Na离子,PG姜油纳米乳液对离子强度的抵抗能力大于HC姜油纳米乳液。在姜油纳米乳液中添加适量的麦芽糊精可以起到抗冻的作用,PG姜油纳米乳液的抗冻性能优于HC姜油纳米乳液。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薄荷油纳米乳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液包埋对其平均粒径、ζ-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以及薄荷醇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激光扫描3D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薄荷油完全被SPI包埋,纳米乳液液滴呈球状形态,表明大豆蛋白完整地吸附于纳米乳液的油-水界面处,呈现出核壳状结构。高压均质处理制备的薄荷油纳米乳液的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及薄荷醇生物可利用度远大于薄荷油的对照组。薄荷油纳米乳液在模拟胃消化阶段,乳液的平均粒径、ζ-电位均变大,乳液的微观结构表明消化体系出现液滴聚合现象;在模拟肠液消化后,薄荷油纳米乳液的界面蛋白被水解,油滴被消化,乳液的平均粒径减小、ζ-电位绝对值增加。通过多重光散射稳定性分析仪检测薄荷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薄荷油稳定性指数为2.8,且检测过程中并未出现乳液上浮和絮凝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在量子点发光太阳能聚光器技术被发明后,用玻璃窗捕获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电源,将不再是异想天开。这种新兴的太阳能转化设备——发光太阳能聚光器(LSC)能把几乎透明的玻璃窗变成"发电机",为人们提供电能(如图1所示)。"这项新兴技术是将一部分透射光分散在玻璃窗上,使其被纳米粒子(半导体量子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出基于高产条件下适宜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的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地下滴灌土壤水分控制在25%FC~75%FC(FC为土壤田间持水率)条件下设低(1.8 mg/L)、中(5.0mg/L)、高(8.2 mg/L)3个微纳米气泡水溶氧量质量浓度水平,以不加气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养分和产量状况。【结果】与CK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提高紫花苜蓿根际土壤速效氮量13.18%~65.49%、提高速效磷量7.02%~31.14%,降低速效钾量3.34%~15.77%。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速效氮量呈下降趋势,速效磷、速效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量均降低;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可达17 758.95 kg/hm2。【结论】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够增强根际土壤湿润体的通透性,促进紫花苜蓿根系的呼吸作用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干草产量,推荐地下滴灌紫花苜蓿适宜的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0 mg/L。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研究了均质次数对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结构和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高压均质2次时,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负载率提高了27.7%,平均粒径由145.20nm减小至82.00nm,浊度逐渐减小,粒径分布更均一;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的表面疏水性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增强;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后SPI-维生素D3纳米复合物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当均质次数不超过2次时,α 螺旋和β 折叠逐渐转变成β 转角,均质次数为3、4次时,样品发生了不溶性聚集;经过2次高压均质处理后,样品中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显著提高,与对照样品相比,紫外线照射4h后维生素D3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66.6%。本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是提高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溶剂替换法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替换法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通过考察4种乳化剂对制备纳米粒子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和测定贮藏过程中粒子粒径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研究了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以酪蛋白钠为乳化剂制备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粒径大于以Tween 20、蔗糖脂肪酸酯和月桂酸十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子;向蔗糖脂肪酸酯中添加酪蛋白钠,以此混合物作为乳化剂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小于50nm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贮藏过程中,所有乳化剂制备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粒径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β-胡萝卜素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小,特别是在Tween 20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子中降解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含镉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培桶栽水稻试验,以辽宁中部灌区多年来水质状况为背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镉水(0、0.002、0.004、0.005、0.006、0.01、0.012mg/L)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镉对水稻籽粒的长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当灌溉水中镉质量浓度为0.002mg/L时,稻米的垩白粒率最小,仅为0.15,达到了国家二级优质米的标准;当质量浓度在0.012mg/L以下时,对水稻结实率、千粒质量、每桶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水稻的碾米品质和营养品质无不利影响。土壤中的含镉量则与水中镉的质量浓度成正比,当质量浓度达到9.5×10-3 mg/L时,土壤中的含镉量达到国家环保局制定的限量标准(0.3mg/kg)。灌溉水中的镉仅有较少一部分进入到稻米中,6个不同质量浓度处理下,稻米中的含镉量占全生育期灌溉水镉总量的比例约为0.012%~0.067%。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海藻酸钠制备八角茴香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八角茴香油为心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对八角茴香油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3.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2.0%,壁材与心材质量比为1/3,pH值为5.0时,制得的八角茴香油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51.05%。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式(热诱导、盐离子诱导、酶诱导)诱导形成复合凝胶,并研究其凝胶性质。结果表明:热诱导复合凝胶在加热温度90℃、大豆蛋白和阿拉伯胶的比例为1∶2.0时,胶凝强度最强(176.5 g);盐离子诱导复合凝胶,加入Mg Cl2的凝胶强度大于加入Ca Cl2的凝胶强度;利用TGase酶诱导形成的复合凝胶,凝胶强度比热诱导和盐离子诱导形成的凝胶的强度都大,且形成凝胶的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甘蔗机械化收割时存在破头率和含杂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甘蔗收割质量预测模型。分别利用粒子群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对LSSVM模型进行优化,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作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选优,结果发现采用PSO-LSSVM模型对甘蔗破头率进行预测时,MAE值为0168 75,MSE值为0.027 55;对甘蔗含杂率进行预测时,MAE值为0.107 5,MSE值为0.024 43,相比于其他模型预测效果更好。在LabVIEW软件中选择PSO-LSSVM预测模型为系统提供算法支持,结合MySQL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甘蔗联合收割机关键部件运行参数决策支持系统,并进行田间机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甘蔗收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甘蔗收割质量预测、甘蔗关键部件运行参数决策支持等功能。采纳系统决策建议后,甘蔗宿根的破头率从902%下降到5.76%,含杂率从8.74%下降到4.94%,甘蔗收割质量提升,为提高甘蔗机械化收割质量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牡丹花护形干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干燥剂包埋、液相替代技术及不同化学溶液后处理的方法,研究了牡丹干花制作过程中的护形问题。结果表明:用干燥剂包埋鲜花时干燥速度及干燥剂颗粒的大小是影响护形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食用精盐是比较理想的包埋用干燥剂;不易挥发的有机液剂A是试验中最理想的液相替代法中的最终替代物;采用逐步替代的方法保持替代物与被替代物的交换平衡是液相替代成功的关键;用“甘油吸入法”处理干花时选取合适的浓度和液温是达到理想软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在内燃机缸内速度测量、喷雾粒子粒度测量及燃烧过程温度和组分浓度测量中常用的激光诊断技术和测试方法,并对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与场合、优缺点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相位多谱勒粒子测速(PDPA)技术比较适合于单点速度、粒子尺寸及其分布的测量;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适合于缸内二维平面速度场的测量;激光全息术是分析喷雾特性的有效途径和测量喷雾液滴尺寸的标准方法;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法已成为喷雾、燃烧过程组分浓度及火焰结构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不同通气条件下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代谢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摇瓶条件对米根霉发酵体系中乳酸脱氢酶(LDH)与乙醇脱氢酶(ADH)的酶活变化,以及乳酸和乙醇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装液量从10%增加到30%,乳酸的质量浓度及相应的LDH活力呈下降趋势,而乙醇质量浓度及ADH活力随着装液量的增加而提高.摇床转速为220 r/min时,乳酸质量浓度最大,对应的LDH活力也最大;摇床转速为160 r/min时,乙醇质量浓度与ADH活力较高.单膜封口发酵乳酸质量浓度与LDH活力分别比双膜封口发酵提高64.4%和49.9%,而双膜封口发酵时,乙醇最大质量浓度与最大ADH活力分别比单膜封口发酵提高30.0%和25.5%.  相似文献   

20.
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玉米紫色植株花色苷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用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玉米紫色植株花色苷色素的工艺参数.当上样液浓度为0.4g/100mL、流速为0.6mL/min时,吸附率达73.3%.用5倍树脂体积的50%乙醇洗脱,解吸率达8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