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2.
关于类菌原体引起竹丛枝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竹瘤座菌引起的丛枝病的病枝嫩茎和叶脉经电镜观察,在病组织中不仅见到病菌的菌丝,还发现筛管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类菌原体,但经四环素等抗菌素处理,对该丛枝病症状无任何影响,而粉锈宁对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虽然病株内有类菌原体存在,但可能因量少或其它原因,而和该病症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质体侵染泡桐植株而引起枝上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成丛状的一种常见病害。目前认为只有用盐酸四环素、土霉素才能防治,但常山县芳村区林技站利用生石灰水防治泡桐丛枝病也收到了效果。在一九八一年,他们选择芳村公社芳村大队两株历年发生丛枝病的泡桐作试验,一是  相似文献   

4.
对水竹丛枝病的症状和病原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水竹丛枝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枝节间缩短,侧枝、细枝丛生。每年从4月起,在病枝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子座,5月中旬开始在其外围产生褐色垫状子座:即瘤座菌的有性世代;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同一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同时存在类细菌,类菌原体和真菌菌丝,其中真菌菌丝的形态和大小与病株叶鞘内的瘤座菌子座切片菌丝相似。用分离培养的类细菌培养液针注接种能诱发致病,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相同。进行再分离,其菌落形态、菌体大小和形态结构均与接种物相似。  相似文献   

5.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7.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8.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9.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是我国平原湖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但枫杨丛枝病危害较严重。该病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及安徽等省点片发生。据《中国森林病害》(1984)报道,在南京1954年首次发现此病,并认为该病的病原为核桃微座孢菌(Microstroma juglandis)。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微生物是导致植物丛枝病的病原以来,各国竞相研究,已报道百余种植物受MLO危害,但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被陆续证实是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立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是一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类菌质体(MLO)引起的病害。由于泡桐发展速度很快,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初发病率约10—20%,近几年有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达70%以上。丛枝病对泡桐生长影响程度如何,似乎看法不完全一致,不少同志认为丛枝病影响生长比较严重;也有认为有些影响但不严重;还有认为对泡桐生长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对丛枝病大可不必过虑。为了弄清丛枝病发病率对泡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影响,对进一步解决丛枝病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俗名“毛瘿病”、“扫帚病”,病源为“类菌质体”,其防治办法有以下几种:1、选用抗病良种。如白花泡桐、毛泡桐、楸叶泡桐等,尤其在更换栽植时更要注意良种的选择。2、剪除病枝。一般在春季发芽初进行一次,秋分以后进行一次,以秋季进行为好。原因是可减少病源越冬数量。3、挖除病株。凡新植树木,若在当前生枝上发现有1~3个枝感源,即应彻底挖除,另行更  相似文献   

12.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国内外皆证实由类菌质体(MLO)病原引起。开展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试验是解决丛枝病传播途径及病害消长规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生产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南朝鲜罗瑢俊等证实,烟草盲蝽传播丛枝病,日本进行追踪试验未成功;日本盐泽宏康等证实茶翅蝽传播丛枝病。我们自1975年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及防治时,对泡桐上刺吸式口器害虫做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昆虫接种试验。本材料为在北京虫传试验初步结果,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协作点1981年扩大试验材料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1967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近来,又有泡桐丛枝病病树中发现病毒病原的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对泡桐丛枝病病原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在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文冠果主要栽培区都先后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害,受害植株轻者新梢细弱、叶片缩小皱裂、黄化、树势衰弱,重者全株萎缩枯死,初步判定是类菌质体。该病害对文冠果的结实和生长影响很大,且用农药防治一般均无效。本文根据两年来对文冠果萎缩病(类菌质体)的田间调查和电镜观察,将其部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相似文献   

15.
樟树黄化病在我国江南各省均有分布,并日趋严重,所致损失严重。其病因较为复杂,病状差异亦大。作者在典型的黄化丛枝病的樟树上发现类菌质体(MLO),其形态为圆形或椭园形,直径为45—300nμ,单位膜厚5.5—11.9nμ,具典型的两暗一明的膜状结构。松散排列。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和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以感染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长春花和健康长春花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总酚及酚相关酶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较,病株中三种同工酶的活性降低了,某些酶带颜色变浅或消失: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与苯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健康的和感染泡桐丛枝病的兰考泡桐的1年生枝韧皮部为材料,进行过氧化氢酶同工酶、淀汾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病株的2种酶同工酶的活性均降低,某些酶带消失。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金岐  王祈楷 《林业科学》1990,26(6):567-570
寄生于植物维管束系统引起黄化型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有螺原体(Spiroplasma-Like Organism)。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和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它们均为原核生物。前二者没有细胞壁属于菌质体类(Mycoplasma);后者在70年代被称为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RLO或RLB)。因具有明确的细胞壁结构,而且DNA的G—C比值相当于细菌,现已归入细菌类中。类菌质体至今尚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中培养,大多数螺原体和少数难养细菌虽已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成功,但需  相似文献   

19.
应用^32P和^86Rb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吸收磷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俊秀 《林业科学》1989,25(2):167-170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发生普遍,特别是在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危害严重,群众称之为泡桐的癌症。该病病原在1967年被日本人确定为类菌质体(MLO)。我国有不少人对这一病害作过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曾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土壤中N、P、K含量的百分比值与感病指数间的关系,应用通径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磷含量越高,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经回归分析得知感病指数与P/K比值成反相关。在此基础上,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对磷钾的吸收规律及不同种泡桐苗木吸收磷钾情况进行了同位素示踪试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