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对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随降雨过程的变化相似,可用幂函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转变点在降雨开始后的10~15min之间;(2)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近且可用抛物线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临界坡度在25~30°间;(3)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总量随坡长的  相似文献   

2.
玉林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林地区是广西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预报是提出针对性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土壤侵蚀模型则是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在天镇县的大梁沟、大洼山、石梯梁3条流域,按平缓区、陡坡区2种地形,采用USLE、RUSLE、WEPP三种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进行了土壤侵蚀预报。预报结果与实测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平缓区宜采用WEPP模型,而在陡坡区宜采用USLE模型;RUSLE模型的预报结果误差最大,在该地区不太适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为土壤侵蚀的类型和特征分析,将该地域的人为侵蚀类型划分为4个类型区:闲置的开发区、工程建设区、采矿和土石场、坡耕地,并对不同尺度下的人为土壤侵蚀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目前人为土壤侵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RS的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以辽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辽西地区的土壤侵蚀量,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同时对不同的土壤侵蚀强度在数量上、空间分布及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以轻度为主,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均有发生,但所占百分比不大;朝阳市是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葫芦岛市次之,锦州市和阜新市土壤侵蚀状况一般;辽西地区的微度、轻度、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上,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中覆盖度的草地、有林地和疏林地上;增加林地、草地的覆盖度,减少坡耕地的分布是减少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川西南山地区2000-2018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昆  周兵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4):224-230,251
[目的] 了解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完成该地区2000—2018年各年份土壤侵蚀量计算,并参照国家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微度、轻度和中度等共6个等级,借助空间叠置功能和线性回归方程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①研究区整体呈现由北向南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区面积逐渐扩大的变化;②全域约有50%以上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土壤侵蚀现象;③2010年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存在较明显的突变现象,全域约60%的地区强度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等级整体呈现较高稳定性;④整个时段内,全域有超过95%的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呈现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改变的状态。[结论] 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侵蚀动态规律显著,降雨侵蚀对其变化驱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防治与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降雨、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植被及土地覆被等数据,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空间信息技术(GIS)等方法估算研究区1995,2005,2015和2020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并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阐明水土流失面积变化规律。 [结果] ①“一江两河”地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35 t/(hm2·a),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总体趋势,且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逐年增加。 ②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以轻度和微度为主,面积比例总和达70%及以上,各等级土壤侵蚀面积转移以中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 ③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总体呈现减小趋势,谢通门县、拉孜县为侵蚀风险较高的区域。 [结论] “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中部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较高,水土保持治理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RUSLE)为基础,实现该地区2000—2018年侵蚀定量评价,按照国家水力侵蚀分级标准将其分为6个等级,以斜率变化模型完成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实现其变化驱动力的探索。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据全域总面积的70%以上;近20 a内,全域土壤侵蚀整体得到了有效遏制,整体发展态势相对良好;植被覆盖度、降水和高程是驱动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改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植被度的驱动作用最明显;各因子间产生交互关系时,其协同作用均比单因子产生的驱动作用更明显。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是驱动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俞勉真 《土壤》1992,24(3):151-154
调查表明,江苏省北部山丘区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农业环境恶化是该地区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侵蚀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喀斯特地区总面积约54万km2,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近年来喀斯特地区土壤特征、容许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机理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该区独特的土壤特征与侵蚀环境,在容许土壤流失量、土壤的地下流失及土壤侵蚀的定量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地区为例,首次运用^137Cs示踪分析法对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壤侵蚀的强度与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计算出该地区荒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数平均值为5987.21吨/平方公里;年,3537.29吨/平方公里.年3171.31吨/平方公里.年,其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荒地-耕地-草地。并据此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3.
137Cs法估算宁镇山脉地区黄棕壤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镇山脉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由下蜀黄土母质发育形成的黄棕壤,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植被覆盖坡坏严重,致使该地区长期以来遭受强烈的土壤侵蚀作用.137Cs示踪法是目前运用较多的一种有用工具,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估算中长期(50余年)以来的土壤侵蚀量.该研究采集了江苏省句容市某一小流域的土壤样品,利用137Cs技术首次确定了该地区土壤中的137Cs背景值为1 820 Bq/m2.并结合相关的非耕作土和耕作土的侵蚀模型,对该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非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大小依次为:次生林地稀疏马尾松林稀疏灌木林荒草地,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大小依次为:菜地旱地水田.非耕作土的侵蚀强度多为轻度侵蚀,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耕作土的侵蚀强度为中度和强度侵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减轻土壤侵蚀速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RUSLE和GIS的绥化市土壤侵蚀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结合绥化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别计算了影响土壤侵蚀的各种因子,获取了绥化市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图,并对各区县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绥化市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共有16083.9 km2,占46.34%,中度侵蚀面积共有1583.52 km2,占4.56%;轻度侵蚀集中连片分布,而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流阶地与河漫滩过渡地带;兰西和青冈两个地区是土壤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望奎、北林和海伦三个地区是中度以上土壤侵蚀的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旱田土壤侵蚀最严重,面积也最大,未利用地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上土壤侵蚀,林地和草地以轻度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上游地区为例,采用基于RS与GIS的方法对区域土壤侵蚀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了影响土壤侵蚀的环境因子,并运用遥感图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叠置分析、面积计算等功能,对土壤侵蚀因子进行了提取;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价了区域土壤侵蚀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根据调查和研究,滇南地区山体切割侵蚀较强烈,地形起伏大,原地貌被高扰动后,将造成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论述了滇南地区土壤侵蚀环境背景及土壤侵蚀营力作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滇南地区开发建设造成的高扰动地表的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水土保持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详细了解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通过对径流小区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标准化分析,对干热河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当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容许土壤流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灌草地、农地、园地和裸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标准坡长坡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10.88,389.58,320.66,507.87 t/(km2·a),呈现出裸地最大,农地和园地次之,灌草地最低的特点。(2)封禁、水平阶整地、梯田和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均能较好地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平均可以减少72%的土壤侵蚀量。(3)各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农地和园地在当地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高于容许土壤流失量,说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仍相当严峻。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的认识,并为后续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RUSLE和GIS的绥化市土壤侵蚀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结合绥化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别计算了影响土壤侵蚀的各种因子,获取了绥化市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图,并对各区县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绥化市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共有16083.9 km2,占46.34%,中度侵蚀面积共有1583.52 km2,占4.56%;轻度侵蚀集中连片分布,而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流阶地与河漫滩过渡地带;兰西和青冈两个地区是土壤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望奎、北林和海伦三个地区是中度以上土壤侵蚀的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旱田土壤侵蚀最严重,面积也最大,未利用地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上土壤侵蚀,林地和草地以轻度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盆地型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沉积量测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盆地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运用沉积量测量法计算乌蒙山脉的麻窝山岩溶盆地中沉积区内土壤的沉积量,推算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模数,从而反演其石漠化进程,并探讨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窝山岩溶盆地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较高,为2900.55t/(km2.a),能客观地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土壤的侵蚀状况;沉积量测量法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比较接近现实,且其计算方法简单,数据可靠,容易操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无资料数据和测站时盆地型喀斯特流域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一江两河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及年楚河)土壤侵蚀现状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及水土流失防治思路。结果表明:(1)该地区侵蚀类型以冻融侵蚀为主,面积达2.2万km2,占总侵蚀面积的47.19%,水力侵蚀、风力侵蚀次之,分别占45.57%,7.24%;(2)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为主,占42.65%,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80.36%;(3)土壤侵蚀面积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多种侵蚀形态相互交错,潜在危害大;(4)“一江两河”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及特征是环境气候及人为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人为活动单一且影响较弱,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可借鉴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理论及经验,创新思路,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