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株茎叶的榨出液,以低速离心(4000rpm)结合聚乙二醇(PEG)的方法所得部分提纯的病毒,进行家兔免疫注射制备抗血清,结果以注射后3~4周的效价最高,可达1:4096,α-最适比值为1:13。应用这种方法制备成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血清,进行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病株与RRSV病株的鉴别诊断和RRSV毒源寄主的检测。结果证明,具卷叶、缺刻的RDV病株确非RRSV复合感染所致。毒源寄主测定表明,在供试的7种田间常见杂草中,有5种表现为阳性反应;经生物学回接证实,5种中有蟋蟀草、水蜈蚣和游草3种能成功地将RRSV传给水稻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水稻簇矮病毒(RBSV)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喇曼光谱,并与同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的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齿矮病毒(RRSV)进行比较,结果三种病毒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喇曼光谱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判断病毒的浓度,测算病毒粒体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对比值,便于病毒鉴别,而且有助于阐明病毒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于2012年2月对云南低热河谷地区施甸县、元江县玉米、水稻、黑麦草和稻飞虱调查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白背飞虱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褐飞虱携带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再生稻感染SRBS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RRSV,水稻秧苗感染SRBSDV.玉米SRBSDV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6.81%.云南低热河谷地区越冬稻飞虱是早春水稻、玉米病毒病传播的重要介体,再生稻、秧苗、玉米是病毒冬季存续循环的重要寄主和初始毒源.改秋冬种玉米为蔬菜,或推迟玉米播期,晚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晚稻收割后至玉米播种期间有1个月以上的空田期,物理阻隔育秧或异地育秧,是切断病毒冬季循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MYB基因家族作为植物体内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抗逆境胁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OsMYBs在水稻抗病毒通路中的作用还尚不清楚。为了探究OsMYBs家族在水稻抗病毒通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其结构、特征,以及对已报道的单链RNA病毒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 RGSV)和双链RNA病毒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侵染后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51个响应RGSV侵染,50个响应RRSV侵染。进一步分析发现,26个OsMYBs可同时响应两种不同类型病毒。从中筛选出10个表达量相对较高且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验证,结果表明,OsMYB30、LOC_Os02g42850、LOC_Os02g47744、LOC_Os05g37050、LOC_Os06g43090和LOC_Os08g33150在响应两种病毒侵染后表达量下调;而LOC_Os05g38460在响应两种病毒侵染后表达量上调。LOC...  相似文献   

5.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稻病毒属(Oryzavirus)。该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ns7在昆虫细胞中可形成伸出细胞膜的纤维丝状结构。本研究利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体系,对Pns7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复制与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首先构建了Pns7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量Pns7蛋白,免疫兔子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证明抗血清具有特异性,间接ELISA测得其效价为1∶2 500。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的Pns7 R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ns7 RNA在8 h时开始积累,24h左右达到最大值,32 h后表达量维持在一个平台期;同时,以制备的抗血清为探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到Pns7蛋白在病毒侵染原生质体后16 h开始表达,32 h左右达到最大值,60 h后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RRSV侵染后褐飞虱体内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与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以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情况。结果显示,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分别为17.56 d和15.90 d;带毒褐飞虱的成虫寿命、雌虫比例和短翅比例均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带毒褐飞虱较未带毒褐飞虱单雌日产卵量显著提升,分别为11.26粒和6.45粒;带毒褐飞虱的VgVgR和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rehalose transporter,TRET)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表明RRSV侵染会显著延长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同时可能通过上调VgVgR以及TRET的表达量以促进褐飞虱生殖。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噬菌体在胨蔗糖(PBS)平板培养基上其溶菌斑有两种类型:Ⅰ型为大斑型PK,直径范围约4毫米;Ⅱ型为小斑型(PSS)直径约1毫米。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结果:两者均呈蝌蚪形,具六角形头部,但小斑型PSS为收缩性短尾,大斑型PK为非收缩性的长尾。Ⅰ型PK头部大小为60×59nm,尾部为133×12nm;Ⅱ型PSS头部为70×59nm,尾部短为95×16nm。研究比较了两种噬菌体抗血清,大斑型抗血清K值为14,小班型K值为300。通过溶斑大小、电镜形态和血清学交叉反应测定的结果,认为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的噬菌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水稻植保素的诱导、纯化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非亲和性稻瘟菌侵染48小时后的水稻叶片中,检测出了特异性诱导的抗菌性物质RF2及P2。经过氯仿-甲醇-水的混合溶剂抽提、两次硅胶吸附柱层析、正相及反相高压液相色谱等步骤纯化了P2。纯化的P2在苯-乙酸乙酯(31)和氯仿-乙醇(973)中的TLC迁移率分别为0.35和0.86,并在200~300nm紫外范围有两个吸收峰,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22nm。该物质对稻瘟菌等植物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尚未报道的水稻植保素。  相似文献   

9.
豆大蓟马室内对不同颜色及光波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是近年来严重制约海南豇豆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正八角体和正六角体装置分别研究了豆大蓟马成虫对8种颜色色卡及其虚拟波长(白polychromatic light、紫380nm、蓝440nm、浅蓝461nm、绿510nm、黄绿540nm、黄580nm、红647nm)和5种波长发光二极管(LED)(紫405nm、蓝461nm、绿519nm、黄570nm和红650nm)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波长为440nm和461nm及其对应的蓝色和浅蓝色色卡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虚拟波长对应的颜色色卡,其次是波长为540nm的黄绿色和复色光对应的白色。在光趋性试验中,波长为461nm的蓝光LED灯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颜色波长的LED灯。综合分析不同颜色色卡和LED光波对豆大蓟马的引诱作用,两者均表明豆大蓟马对波长为440~461nm的蓝色(光)最敏感,由此可见,蓝色粘虫板或蓝光诱虫灯可作为监测和防治豆大蓟马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丙环唑与硝酸成盐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制备了cis-丙环唑,并培养出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了其立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 a=1.065 3(3) nm,b=1.894 0(6) nm,c=0.810 4(3) nm, β=100.032(6)°,Z= 4,V= 1.610 0(9) nm3, Dc=1.412 g/cm3, F(000)=712,u=0.413 mm-1,R=0.066 2,wR=0.136 9。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诱虫灯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诱集效果,在室内测试了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对390~550 nm 10种不同波长光源的趋光行为反应,以及光刺激对其4种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蛾和雄蛾对10种波长光源的趋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雌蛾对绿光区510、520 nm和55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8.5%、65.0%、63.5%;雄蛾对绿光区520 nm及紫光区42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9.0%和60.5%。雌雄成虫对510 nm和550 nm的趋光率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但其他供试波长处理下,雌雄成虫的趋光率均无显著的性别间差异。520 nm光源刺激下,雌蛾和雄蛾均表现为3日龄(雌:65.0%;雄:69.0%)和5日龄(雌:59.1%;雄:61.4%)的趋光率最高,而1日龄(雌:41.4%;雄:24.1%)的趋光率最低。雄蛾受520 nm光刺激20 min后,其紫外光敏感蛋白(UV-ops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是对照组的3.61倍;但长波敏感蛋白1(LW-opsin1)、长波敏感蛋白2(LW-opsin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ISA检测及病毒粒子形态、大小及内含体形态分析,确定球状病毒粒子(直径29.5 nm)为黄瓜花叶病毒,短线状病毒粒子(593.29~639.97 nm×12.15~14.12 nm)为百合无症病毒,长线状病毒粒子(757.58~846.25 nm×12.12~12.75 nm)为马铃薯Y病毒,短杆状病毒粒子(500~807.69 nm×153.85~192.31 nm)为烟草脆裂病毒。  相似文献   

14.
从南蛇藤种油中分离得到一个倍半萜 ,经 1H NMR、13 C NMR及晶体 X-射线衍射确证其化学结构为 1α,6 β-二乙酰氧基 - 9β-苯甲酰氧基 - β-二氢沉香呋喃 (1)。其晶体属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a=0 . 9192 (2 ) nm,b=1.1239(3) nm,c=2.4421(5) nm,V=2 .52 2 9(10 )nm3 ,Z=4 ,d =1.207g/cm3 ,F (0 0 0 ) =984 ,C26H34O7,Mr=458.53,R1=0.0383,wR2 =0.0775。  相似文献   

15.
刘存芳 《农药学学报》2016,18(1):119-123
从牡丹根皮中提取丹皮酚,将丹皮酚精制后与2-溴苯甲醛在室温及碱催化下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一种丹皮酚衍生物——3-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3-(2'-溴苯)-1-丙酮,产率为78.6%,其结构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谱(NMR),结合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单晶X-衍射(X-ray diffraction)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99380(15) nm,b=0.80617(12) nm,c=1.9251(3) nm,α=90.0(2)°,β=103.287(2)°,γ=90(2)°,V=1.5010(4) nm3,Dc=1.554 mg/cm3, μ=2.751 mm-1,F(000)=712,Z=4,R1=0.0290,ωR2=0.0660,R(int)=0.0322。该丹皮酚衍生物具有抗菌活性,对植物源真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6和0.48 g/L,对病源细菌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 5106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TCC25925的MIC分别为0.02和0.06 g/L。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特征光谱对其全氮和硝态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冠层在6个典型生育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冠层光谱,系统分析了单波段反射率、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组合而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等8种常见植被指数与相应时期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全氮、硝态氮含量、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都随之增加,但当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一次性施入)时,上述各项指标均降低;整个生长期中孕穗期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最高,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相差最大;6个生育期单波段510~1 100 nm反射率、NDVI、RVI等8种植被指数与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植被指数的相关性较单波段高,且与全氮的相关性明显大于与硝态氮的相关性。选择NDVI(560 nm,760 nm)和NDVI(660 nm,760 nm)可以准确拟合冬小麦地上部分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前者的拟合度0.80,对后者的拟合度0.53。  相似文献   

17.
水稻Oryza sativa(L.)是巴基斯坦换取外汇的主要谷类作物。在为害水稻的54种害虫中,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IK),稻白螟Tryporyza innotata(WIK),大螟Sesamia inferens(WIK)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WIK)四种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多时相冠层光谱与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接种诱发了不同等级的小麦条锈病,随着条锈病的传播,在不同的小区间形成病情梯度,利用ASD手持式地面非成像光谱仪(325~1075nm)测定不同生育期、不同病情指数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同步调查病情指数,进而对不同生育期、不同病情指数的小麦条锈病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病情指数的冬小麦植株在600~703、770~930nm波段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并在波段770~930nm间,病情指数(DI)与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而在600~703nm间,病情指数与光谱反射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构建了3个生育期病情指数与650和850nm波段处的光谱反射率的回归方程:拔节期,DI=13.03×R650nm-0.67×R850nm 10.22(R2=0.6570);灌浆期,DI=48.63×R650nm-2.41×R850nm-41.51(R2=0.8196);乳熟期,DI=24.42×R650nm-5.10×R850nm 67.77(R2=0.7336)。  相似文献   

19.
《湖北植保》2013,(3):43
(1)实施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2)选育和换种抗、耐病良种。(3)种子消毒和妥善处理病草。种子可选用25%川化-018的1000倍液,氯霉素500单位,强氯精400倍液,或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24h~48h。田间病草和晒场秕谷、稻草残体应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20.
 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