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在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茶香气组分目前已分离鉴定达300多种。本文综述了绿茶香气成分和特征香气成分,香气物质在绿茶加工中的变化及绿茶香气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提高炒青名优绿茶香气加工技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般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不多,但由于组成各类茶叶香气的芳香物质复杂,茶叶香气主要是通过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香气。本文联系自己在名优茶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名优绿茶香气的加工技术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二、茶叶的香气红茶、绿茶各有各的香气,这些不同的香气,形成了每种茶类独有的特色。那么,茶叶的香气是怎样来的呢?首先做一个小实  相似文献   

4.
0123 绿茶复火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和变化原利男久保田悦郎取130℃下复火10、20和30分钟绿毛茶减压蒸馏提取挥发性物质,然后进行气—质联装(GC—MS)分析,并与未复火的绿毛茶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比较。复火后绿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稍有减  相似文献   

5.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气是名优绿茶的重要品质因子之一,良好的香气品质主要在茶叶加工中形成。本文分别叙述了茶叶摊放、杀青(青锅)、揉捻做形、干燥(辉锅)及干燥后增香对香气物质转化和茶叶香气品质的影响;并对茶叶香气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糖苷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东竹  李梦茹  陈琪  宛晓春 《茶叶通讯》2021,48(4):589-597,605
绿茶是我国生产量与消费量最高的茶叶,高品质绿茶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香气特征.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其实质是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为人所感知.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绿茶(清香型、花香型和栗香型绿茶)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包括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法(SPME)、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在内的茶叶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和与茶叶香气分析相关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电子鼻法和分子感官组学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四大茶类的特征性香气物质 茶叶香气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鲜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等。任何一种茶类所特有的香气是其所含芳香物质的综合表现,与茶类的特定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及贮藏等因素密不可分。茶树品种对香气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决定香气物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是通过生态环境选择、肥料营养、遮阳避光等人为调控实现香气物质的有利积累,  相似文献   

8.
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别对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的香气成分以及影响香气成分的加工储藏过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对香气成分的机理进行讨论,分别讨论了萜烯类化合物的生成、Maillard反应的呈香过程以及脂类氧化降解产生的香气物质的机理.并对茶叶香气成分形成机理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法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醇厚、香气著高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的制法,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茶类。但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的实质是什么?鲜叶加工过程物质的变化规律如何?目前研究资料尚届少见。此外,在加工上怎样进行生化理管,使制茶过程的物质变化更随人们的意愿而有定向地转化,这还是待试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薄纱绿茶是海南白沙县新打造的品牌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征。文章研究薄纱绿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全面解析海南薄纱绿茶的品质特点,并探究薄纱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纱绿茶呈现出醇厚甘爽、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具有海南绿茶典型地域特色;挥发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萜品醇、芳樟醇、α-水芹烯、蒎烯、香叶醇等成分占比高,形成了其“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此外,除水浸出物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茶叶品质成分在加工后均略有下降,以上成分经复杂的生化反应后,生成了与茶叶汤色、香气及滋味相关的丰富物质,形成了薄纱绿茶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1.
绿茶风味宜人,保健功效显著,深受国人的喜爱,是我国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一类茶叶.香气是评价绿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茶的香气中呈现出了多种香型,例如清香、栗香、花香和嫩香等,是绿茶香气品质优异的体现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绿茶不同香型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香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等,以期为今后开展不同香型绿茶产...  相似文献   

12.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红、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大量研究,截至1983年为止,茶叶中发现和业经鉴定的香气物质共计352种,其中鲜叶46种、绿茶134种,红茶294种(李名君,1984).到了八十年代,人们才开始对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迄今为止,在乌龙茶中检出的香气成分已达162种,详见表3.  相似文献   

13.
近年有关绿茶香气的研究报道不少。戴淑君等认为,不同名优绿茶的香气物质在含量上的差别超过种类差异,烘青茶香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代毅等指出,龙井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研究了覆盖遮荫处理和生产季节对蒸青绿茶主要滋味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遮荫能有效提高深度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但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酚氨比值显著下降,挥发性香气物质总含量有所提高,明显增加的挥发性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正己醛,β-紫罗酮,吲哚和芳樟醇.生产季节对覆盖遮荫蒸青绿茶品质成分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夏秋季所制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较春季所制蒸青绿茶低,而茶多酚含量则略有提高,酚氨比值明显提高;春、秋季所制遮荫蒸青绿茶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较夏季高.可见,春季(4月、5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滋味和香气俱佳,而秋季(8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香气较高.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工艺在绿茶加工中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茶、乌龙茶的区别,由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而定。乌龙茶独特品质主要是由其制作工艺中关键工序摇青形成的。传统绿茶香气以板栗香或炒豆香为佳,而乌龙茶以花果香等独特的香气吸引消费者。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茶的品味愈来愈高。能否借鉴乌龙茶类似晒青和做青等工艺,使绿茶中赋予乌龙茶的品质风格,达到提香增韵的目的,尤其是花果香方面的香气。本文就晒青、摇青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作些探讨,供同仁指正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菠萝、杧果和米蕉果实混酿的果酒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杧果和米蕉混酿果酒的香气物质的化学成分与菠萝果酒有显著差异,其中混酿果酒的香气物质更为丰富,尤其是包含着更多的中、高沸点的香气物质.这为感观评价提供了仪器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绿茶,红茶,银杏叶的黄酮类物质的比较分析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吸收光谱及双向纸层析分离的结果得知绿茶、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是异黄酮、黄烷酮和双氢黄酮醇等,银杏叶中的黄酮类物质除了这些物质外,主要还含有黄酮化合物。绿茶中的黄酮类物质与银杏叶中的具一定的相似性;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种类较多,与绿茶中的略有差异,与银杏叶中的则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19.
炒青绿茶加工中香气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拥军  施兆鹏 《茶叶科学》2001,21(2):124-129
采用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在制过程中炒青绿茶香气的变化规律。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 ,香气的组分逐渐增加 ,而其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两个关键工序 ,杀青是绿茶香气的雏型阶段 ,而干燥是绿茶香气的成型阶段。炒青绿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 :反_2_已烯_1_醇、 1_辛烯_3_醇、辛醇、已醇、庚醛、壬醛、顺_3_己烯丁酸酯、顺_3_己烯己酸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香叶醇、橙花叔醇、雪松醇、α_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 2 6_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酚、吲哚等  相似文献   

20.
绿茶滋味品质的化学鉴定及定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类绿茶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外形与香气在各类绿茶之间的差别更为明显,但反映绿茶品质的基础是滋味。绿茶的滋味,是口感的反应,集中表现在味觉的醇鲜浓三大方面,而醇鲜浓则需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绿茶滋味醇鲜浓的物质是茶叶的化学成分,一般统称为茶叶品质成分。决定茶叶滋味的各种品质成分,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的技术条件不同,经过不同的化学与生物化学变化,改变了各种品质成分及其转化产物的量与比例的关系,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茶类,包括各种不同种类绿茶的特征。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