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现有玉米植株抗倒性测量装置的人工施力速度不稳定且未能垂直于植株进行测量,致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以电机驱动的玉米植株抗倒性测量装置。该装置可快速测量玉米茎秆从直立到不同倒伏角度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矩。通过对玉米倒伏时的受力进行分析,建立植株力学模型,提出评价玉米抗倒性的指标。进行装置检测角度精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检测角度与实际角度的偏差为1°,满足检测要求。进行装置加载速度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装置的测量角度随时间变化平稳,验证了装置加载速度的稳定性。分别以最大抗推力矩和最大抗拉力为指标,对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进行了推、拉倒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抗推力矩和最大抗拉力与倒伏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873。在密度105000株/hm2时,最大抗推力矩、最大抗拉力与倒伏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27。结果表明,以最大抗推力矩作为评价抗倒伏能力指标优于最大抗拉力。在田间试验基础上,以最大抗推力矩为试验指标进一步开展装置可靠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2.
茎秆折断在玉米收获过程中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ADAMS/VIEW拉伸法建立玉米茎秆柔性体模型,利用Pro/E建立割台三维模型,导入Adams后添加相应约束和驱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分禾器外表面过渡处越平滑,植株越不易被推倒,减少了玉米茎秆的折断的几率。同时,通过虚拟正交试验,得到拉茎辊转速和机器行走速度的最优组合为n=900r/min,v=2.16km/h,可以降低对玉米茎秆的损伤程度,减少折断玉米茎秆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植株中果穗及茎秆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摘穗装置设计要求下的技术特征,确定了机具主要的工作参数,应用力学原理分析了在玉米摘穗过程中果穗及茎秆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与输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玉米收获时秸秆回收困难、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对茎秆切碎和输送装置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比较,采用转子铣刀切割器作为茎秆切断装置,运用ANSYS/LS-DYNA对转子铣刀刀片厚度、转速、刃角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试验表明铣刀转速为1400r/min、刀片厚度为7mm、刃角为20°时功耗最小;设计了具有不同齿形和转速的单层多辊式输送器,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4输送辊线速度之间的关系;对茎秆切碎装置进行了设计,确定动定刀位置和理论切碎长度。最后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实际茎秆切碎长度与理论切碎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样机各项指标满足设计和行业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切碎输送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了茎秆切口夹角、切段长度、输送效率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其理论值。鉴于作业速度变化会引起玉米秸秆喂入量的波动,对茎秆的切口夹角和切段长度,以及碎茎秆的输送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因此以作业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茎秆切口夹角、切段长度以及输送效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田间试验,测算得出了茎秆切口夹角、切段长度、输送效率的实际值。通过数据回归,分别得出作业速度与茎秆切口夹角、切段长度、输送器输送效率实际值修正系数的理论数学模型,构建了基于田间作业速度的茎秆切碎与输送装置工程设计模型,可为同类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现有香蕉茎秆纵向切片分离设备切片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香蕉茎秆往复切片方案,设计了往复切削式香蕉茎秆切片分离机。整机由机架、茎秆推动装置、茎秆固定下压装置、茎秆切片分离装置、传送带构成。基于香蕉茎秆物理特性,确定该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得到该机最优工作参数,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电机转速、茎秆待切割部分厚度、支撑板与切割刀片间距3个因素与香蕉茎秆切片合格率的作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电机转速为40r/min、茎秆待切割部分厚度为17mm、支撑板与切割刀片间距为5mm时,香蕉茎秆切片合格率为98.45%。样机试验表明最优工作参数情况下香蕉茎秆切片合格率为97.78%,验证响应面分析的可行性。该研究对香蕉茎秆切片分离机的设计具有重要技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圆盘式玉米茎秆切割试验台的设计与切割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圆盘式玉米茎秆切割试验台,模拟了玉米等茎秆的切割过程。同时,介绍了试验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借助于高速摄影装置对玉米茎秆切割过程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试验表明,该试验台操作方便、数据可靠、工作可靠,是研究圆盘式茎秆切割器切割性能的有效装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ANSYS和ADAMS的玉米茎秆柔性体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涛  刘佳  张东兴  史嵩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Z1):112-115
玉米柔性体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玉米植株与玉米收获机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系统的关键步骤.根据玉米植株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茎秆模型,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接触点定义,生成ADAMS需要的模态中性文件.将建立的收获机构模型和模态中性文件导入ADAMS后,施加载荷、约束和驱动,对茎秆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模拟,得出茎秆位置、速度等试验数据,研究茎秆在机构间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型玉米收获机分禾与摘穗装置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小型卧辊式玉米收获机分禾与摘穗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运用Pro/E建立了该机割台三维模型,运用ADAMS建立了其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分禾器与玉米植株以及摘穗辊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型分禾器形状和底面锥角设计存在一定缺陷,植株推倒严重,导致玉米秸秆不能正常喂入;同时给出了摘穗辊工作的最佳转速为800~1 000 r/min,最佳摘穗倾角为30°.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田间作业过程中对玉米茎秆的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玉米茎秆位置的标记方法。以3~5叶期的玉米秧苗为观测对象,利用相机获取玉米秧苗的彩色图像。首先,根据玉米图像样本进行灰度化、加权滤波、直方图均衡进行预处理;对图像进行Ostu阈值分割,提取玉米秧苗区域信息;通过形态学处理去除噪点,得到最大连通域作为玉米秧苗区域。然后通过投影法,对该区域进行列向和横向向量求和,得到的最大值标记为玉米茎秆根部近似位置。对100株玉米秧苗图像进行测试,与图像手动标注位置进行对比,横向误差平均值为7.55,标准差平均值为1.04%,列向误差平均值10.85,标准差平均值为2.26%,实际误差平均值为12.33。该研究可为需要保护玉米秧苗的田间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双立轴式玉米秸秆还田装置切碎功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所设计的模拟田间作业的双立轴圆盘刀玉米秸秆还田装置试验台,研究了动刀刀端线速度、动刀类型、玉米茎秆直径对切碎功耗的影响,并对空转功耗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动刀选用直线刀,动刀刀端线速度选为26~30m/s,可以降低切碎功耗且满足玉米秸秆切碎要求,为双立轴式玉米秸秆还田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鲜食玉米收获机在收获果穗时,果穗中含有茎叶等杂质,影响运输、贮存和后续加工等问题,采用轴流风机负压除杂技术去除果穗中的茎秆和茎叶等杂质,同时在除杂装置内增加动、定刀,切碎杂质,便于后续的打包回收利用,并对风机负压除杂装置进行了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通过对动、定刀进行动力学分析,对动、定刀数和刀间隙进行分析,确定了该装置的风机转速范围为1326~1573r/min,动、定刀间隙20mm,定刀数为3~8。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方案,以风机转速、定刀数、喂入量为试验因素,以果穗含杂率和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台架试验,通过分析各因素对指标贡献率,得到影响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的主次顺序为喂入量、风机转速、定刀数,影响果穗含杂率的主次顺序为风机转速、喂入量、定刀数。建立了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利用Optimization模块优化得出,当风机转速为1524r/min、单排定刀数为4、喂入量为7.6kg/s时,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为96.8%,果穗含杂率为0.69%。对优化后的参数组合进行了5组验证试验,得到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平均值为96.2%,果穗含杂率平均值为0.71%。相比于传统收获机,该装置使果穗含杂率降低了23.3%,说明该优化参数能够满足鲜食玉米果穗收获和茎叶青贮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立式玉米茎秆切碎装置结构参数对玉米茎秆抛撒规律的影响,该试验以玉米茎秆在切碎过程中运动和切碎后的散布规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分析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立式切碎装置的抛撒口结构参数、玉米茎秆的运动参数与玉米茎秆抛撒规律之间的联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立式切碎装置抛撒口的宽度与位置影响玉米茎秆的切碎与抛撒效果,抛撒口全封闭时玉米碎秆的散布均匀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首次从理论分析角度深入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曲柄连杆振动筛式玉米籽粒回收装置;阐述了曲柄连杆振动筛式玉米籽粒回收装置设计上的缺点,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高;提出了衡量苞叶、茎秆、茎叶、玉米籽粒等混合物能否被振动筛抛起的指标是运动特征值k是否大于k0;最后,重新设计了新的曲柄连杆式籽粒回收装置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利用离散元法进行三七联合收获、茎秆杀秧等关键作业过程仿真分析时,三七茎秆本征参数、三七茎秆及作业装备间接触参数缺乏问题,以三七茎秆为对象,利用EDEM软件建立三七茎秆离散元Hertz-Mindlin/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通过堆积角试验和虚拟仿真试验对三七茎秆离散元参数进行标定,并建立三七茎秆杀秧装置模型。通过力学特性试验确定三七茎秆本征参数;采用圆筒提升法进行三七茎秆堆积角试验,使用Origin软件对堆积角图像进行轮廓拟合得到三七茎秆堆积角为44.53°;设计Plack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Central-Composite试验确定三七茎秆及作业装备间接触参数,并利用堆积角试验和剪切试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三七茎秆与作业装备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319、0.25、0.029;三七茎秆间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最优值分别为0.4、0.29、0.032;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法向刚度Kn为3.26×108...  相似文献   

16.
专利信息     
玉米摘穗装置(专利号:ZL95203685.1)这种装置先割断玉米茎秆,然后再进行摘穗作业。其特点是割刀在前,这样前端可以做成封闭型,而后端是开放的,这和目前的玉米摘穗装置正好相反。作业过程为,先在穗位下方将茎秆割断,割断后的茎秆只在穗位范围内很小一段距离被拉曳,完成摘穗过程后茎秆立即从后面的开放部分排出。这样,就没有必要将整株茎秆拉曳一遍,只是在穗位附近的一段距离作功,其优点是可以大大降低功耗,提高作业速度,而且茎秆可以回收,缺点是留下的根茬较高。该装置结构简单,导入茎秆、拉曳茎秆进行摘穗、排…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研究现有玉米收获技术及青贮饲料收获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4YZQK-4型青贮打捆玉米收获机。该机主要由穗茎兼收割台、打捆装置及打捆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能够一次完成果穗收获及茎秆割断、喂入、切碎、抛送、打捆等作业。穗茎兼收割台在摘取果穗的同时,采用切断刀将植株从根部切断,秸秆层经喂入装置压实,切碎揉搓装置切碎破节,最后通过打捆装置打捆。该机具为解决玉米穗茎兼收关键技术提供了技术方案和应用实例。试验结果表明:4YZQK-4型青贮打捆玉米收获机满足设计要求,茎秆切碎和打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供玉米秸秆打捆装置的力学参数及理论基础,根据玉米茎秆的几何尺寸构建了玉米茎秆的几何模型,并运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建立其力学模型;利用万能试验机对玉米鲜秸秆进行弯曲、有节轴向压缩、有节径向压缩、无节轴向压缩及无节径向压缩等力学特性试验,得出其载荷-位移等曲线,并获得相关力学参数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鲜秸秆压缩所需要的力大于弯曲所需的力;此外,有节茎秆较无节茎秆所需的压缩力更大,因此在设计压缩机构时需考虑节间对打捆装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玉米收获机切碎装置虚拟设计与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G软件虚拟设计了玉米收获机中立轴式甩刀茎秆切碎装置三维实体,并应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构建了三维运动仿真模型,实现了在ADAMS环境下甩刀运动仿真分析和甩刀切割玉米茎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甩刀运动初期刀片运动不稳定,刀片数量变化对切碎装置运动状态无明显影响,随着刀片数量的增加,刀片对其旋转销轴的作用力和刀盘对其旋转轴的作用力都有减小的趋势,切割玉米茎秆时切割力大小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20.
传统移栽机的分苗装置多数为旋转托杯式,动力消耗大、成本高,且在使用时容易出现挂苗现象。为此,在旋转托杯式分苗装置的基础上,对高精度全自动移栽装置进行设计与优化,旨在更好地实现瞬态分苗与接苗,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挂苗率。试验结果表明:当分苗装置的移动脉冲频率为25kHz时,直线运动的实际误差为0.2~0.8mm,符合作业要求;当自动分苗装置的分苗频率为45株/(行·min),分苗株数为90株/min,移动速度为199~397mm/s,分苗成功率为99.68%;当自动分苗装置的分苗频率为65株/(行·min)时,分苗株数为130株/min,机具的实际移动速度为363~726mm/s,未成功接收到的秧苗株数为3株,未成功落入栽植器中的秧苗株数为2株,分苗成功率为96.16%;当自动分苗装置的分苗频率为70株/(行·min),分苗株数为140株/min,移动速度为410~819mm/s,分苗成功率为95.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