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了1978-2008年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了碳排放的拐点及时间路径,并选取主要变量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并且具有"倒U"型曲线的特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碳排放到达拐点大约需要32.5年的时间,即2040年左右到达拐点,此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减少,这一点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技术进步使碳排放减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重型化和制度因素使碳排放增加。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利用碳汇技术减碳。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优劣。利用Malmquist指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省级、东、中、西及全国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表明: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东部省份增长较快,增长较慢的省份主要是西部地区。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93%,中部8.80%,西部8.03%,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东部的技术进步水平快于中西部。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86%,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收敛性分析,了解西北地区家庭林业配置效率、时空差异及发展趋势,为推动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制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和收敛性分析法,就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时空差异及是否存在收敛做出评估。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11-2017年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6%,其中技术进步(31.9%)是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2)从变化趋势上看,2011-2017年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3)从区域来看,2011-2017年各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大差异性;4)从收敛性上看,2011-2017年各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正逐步缩小,存在收敛趋势。因此,文中研究认为促进林业技术进步、优化林业资源配置和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是提升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5.
旅游生产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西藏、云南、新疆等7省由于技术效率逐年下降导致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增长;北京、河北、上海等8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其他省份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三大区域中东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全国及东中部2004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表明我国旅游业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存在区域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0~2009年旅行社业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慢,年均增长仅0.1%,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辽宁等13个省份的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不同;旅行社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碳排放的重要空间,低碳减排是通过调控进入到城市系统内部的物质代谢路径来降低碳通量.从城市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均衡的视角,将碳排放嵌入到城市系统的代谢分析体系之内,以天津市为例,动态测度碳排放的通量代谢特征与碳平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天津市碳储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自然碳库增长速度低于人为碳库增长速度;城市系统碳输出总体高于碳输入,通量水平变化明显,且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碳补偿能力较差.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系统碳减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碳达峰的实现对实现旅游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省域为尺度,通过“自上而下”法测算各省2000-2019年旅游业碳排放,利用STIRPAT模型,结合不同情景模拟各省2020-2060年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中国人均旅游碳排放逐渐降低,低人均旅游碳排放和高人均旅游碳排放的省份分别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和北部沿边地区、西南地区。2)在“双碳目标”下,未来40年,不同情景中各省人均旅游碳排放各异,且随着时间序列不断降低,低碳情景会促进碳达峰时间的提前。低碳情景中有18个省可在2030年前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中等情景中有4个省可以实现,基准情景中则无。东部地区实现碳达峰普遍较早,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晚,东北地区最晚。新冠疫情将导致各省旅游业碳达峰提前实现,并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约束程度。3)旅游碳排放强度是影响未来40年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且各省旅游碳排放强度影响力各异。据此提出政策启示,为各省旅游业碳达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5年山西省旅游业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规模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内部差异明显。2)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3.3%,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城市数量增多,其中经济或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上升幅度较大。3)就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因素而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和旅游业集聚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化水平作用不显著,科技信息发展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研究靶区,以2010、2015、2019年夜光影像数据为分析依据,采用平均夜光指数、标准差椭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总体看,夜间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由下游到上游逐级变低的空间结构特征;高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低等级城市显著减少的时间演化特征。2)从各城市群看,夜间经济发展由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2010-2015年城市群夜间经济呈现保持稳定或缓速增长态势,2015-2019年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3)从空间重心看,黄河流域城市总体夜间经济空间重心处于114.0946°E~114.2719°E和35.9545°N~36.0549°N之间。此外,各城市群空间重心均呈集聚分布,移动距离较小。4)从驱动因子看,7个城市群夜间经济的主导驱动因子主要有内源扩张力和经济支撑力两种,次级驱动因子则呈现河段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影响,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对中国各省份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GTFP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从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业GTFP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高-高、低-低的正向溢出效应。2)从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农业产业集聚通过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农业GTFP增长。此外,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能力以及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财政支农力度和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则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土地利用能力和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区层面的低碳评价研究和实践较少,为使城市低碳发展目标在城区落地,文中以理论联系实际、国际经验落地为思路,通过反复甄选完善,构建了衡量城区低碳发展现状和努力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低碳城区评价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包含定性、定量两类指标;从宏观、建筑、消费、交通、管理五个维度出发,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也强调了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绿色建筑、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和低碳消费等方面的主要指标。在实践中,本研究可为制定城市低碳规划服务,通过实践完善最终形成技术导则,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4.
探讨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文中利用200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通过SBM-GML指数法测度了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整体上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技术效率渠道,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同时,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华北和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在西南地区则具有负向影响,在东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当秸秆还田推广程度低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高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我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和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揭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研...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运用LMDI方法,全面分析1994-2007年新疆经济发展中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覆盖8个经济部门和1个居民生活部门、4类能源产品,具体分析了9个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新疆经济部门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增长和能耗强度的上升。从部门角度看,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大量...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