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传统建筑损坏、本土文化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北京市爨底下村为案例地,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究两山理论下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该村"青山"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绿水"资源稀少。(2)旅游业是该村振兴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3)该村旅游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村落有青山无绿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营销方式传统粗放;旅游开发与管理体制不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4)基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保护性开发资源、创意化设计产品、绿色化服务供给、多渠道营销、多元化社区参与、三权分离管理的传统村落旅游业"六翼齐飞"的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在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对二者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检验,进一步运用PVA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方式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加深;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稳定的作用方式和逐渐增强的作用强度;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从资源、文化、生态、产业及经济维度对乡村振兴分别起着“载体”、“核心”、“支撑”、“路径”和“基础”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除水族传统村落外,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和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特征,且空间分...  相似文献   

4.
根据外业考察及资料搜集、分析结果,按属性分类型介绍了贺兰山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构景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了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旅游区建设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科学评估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巩固拓展“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中以怒江州为例,结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SD)进行交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状态模拟,利用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情况的乡村振兴指数分析自然增长、交通高速发展、环境友好以及协调发展四种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怒江州公路里程与居民交通消费水平每增加5.04%和2.9%,乡村振兴指数上升0.03个单位,经济指数上升0.027个单位,社会福利指数上升0.0656个单位,生态指数下降0.018个单位。2)交通高速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怒江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3)在所有发展模式中,协调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怒江州乡村振兴指数。  相似文献   

6.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乡村民宿被中央政府定位为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尽管行业发展呈明显的政府驱动特征,但地方政府在乡村民宿发展议题上的政策行动并非整齐划一,折射出其行动机理的复杂性。鉴于此,文中通过构建“供给—需求”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55个城市为研究样本,探究影响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民宿发展政策的条件组合路径,并根据组态分析结果概括其多元行动逻辑,主要体现为景观依赖型、产业带动型、压力响应—产业带动协同型、制度规范—产业带动协同型和综合驱动型五类。文中不仅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业态的行为选择贡献了分析框架,而且为分类完善关于乡村民宿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鲜明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中国传统村落晋西南光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景观元素进行挖掘与梳理,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模型和景观基因图谱绘制的研究方法,对光村进行景观基因识别、景观风貌特征分析以及典型布局、建筑基因图谱绘制。研究表明:1)光村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村落形态,在村落环境、布局、建筑、文化方面能够代表晋西南汾河流域平原集中型传统村落的典型景观风貌特征。2)布局基因和建筑基因直接影响着光村的景观格局和空间形态,在光村景观风貌形成中起主导作用。3)景观基因识别和典型图谱构建互为补充,丰富了传统村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能够综合有效的探索光村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分析了乡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指出了高职院校存在的办学定位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诉求不契合、师资力量未能深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育目标和条件及内容等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专业设置与培育布局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挖掘利用自身优势、联合农业科研单位、补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短板、推广植保技术新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中结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七个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数据和历史文化名城数据,综合利用最近邻指数法、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尺度上,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东西差异大,而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南北差异大。2)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分布比较均匀,而历史文化村镇属于集聚分布。3)因子影响程度上,人口要素、经济要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较大,交通要素次之,自然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另外不同因子对变量的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4)人文环境、评审制度和传统风水理念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从空间上认识与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揭示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的背后影响机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学研究的尺度与等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生态学 ( Village ecology)的尺度和等级特征依赖一定空间区域 ,不同尺度所研究村落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空间尺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研究村落的复杂性、稳定性及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下 ,乡村的组成要素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但变化速率受空间尺度大小的制约。乡村生态学研究具有等级结构 ,空间尺度决定所研究单元的等级位置。行政村 (中心村 )和自然村 (自然屯 )是乡村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1.
村落景区周边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至关重要。采用遥感解译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村落景区皇城相府周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空间演变路径与机理。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的路径经历了单景点影响布局—扩大化的景点群共享布局—延伸扩展的轴状布局三个阶段,即点—面—线的非匀速形态变化。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理剖析表明,文化资源禀赋、资金支持、地形水文条件、体制机制、决策人员、居民的态度以及旅游需求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其演化过程,其中影响和关联性较强的因子是决策人员因子,它对周边环境演变起着强助推作用。本研究也说明,在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团结意识的魄力型人才的不可忽视性。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从西安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区位、市场、资源等优势出发,分析西安市建立观光农园的可行性,确立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并提出建立“三园”、“两区”的开发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借助Arc GIS、SPSS等分析工具,以2016年以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批共40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级特色小镇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在地形、区位、人口、产业、文化等要素上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并伴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多个高密度集聚区。旅游类特色小镇倾向于分布在高海拔、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而产业类特色小镇倾向于分布在人口密集、产业结构水平高的地区,两类特色小镇在区位要素上的分布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独库公路为例,基于地理标记照片,遵循认知-情感理论及情感环状模型解析游客的认知要素与情感变化,并结合GIS地理分析工具及DBSCAN算法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独库公路游客认知具有多重属性,各路段核心属性是自然景观,特征属性各不相同。2)独库公路游客认知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北段稀疏孤立、中段集中连片、南段热点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3)游客在独库公路上的情感体验特征是动态且多层次的,首因效应、地方认同与资源的稀缺程度影响了游客的高峰体验,低强度-愉悦情绪则有效调节了旅行的情感节奏。4)独库公路的建设与治理工作宜分段性地因地制宜。据此为目的地管理者在资源分配、形象塑造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2021年更是把"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个服务"三农"的企业,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龙湾化工)深感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并愿意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识别二者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实现协同发展是增强黄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数量空间关系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二者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分布不均,各省区差异较大。2)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空间关联关系显著,整体形成显著的“高—高”类与“低—低”类各自集聚且分布范围较广、“低—高”与“高—低”各自分散且分布范围较窄的特征。3)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空间相关性格局的形成是受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维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交通通达性、政府主导,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气温、降水量。不同因素对传统村落、非遗空间聚类的高—高类,低—高类,高—低类区域分布影响异质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彭志刚 《湖北植保》2023,(2):1-5+29
乡村振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旅游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旅游业新“潮流”。本文指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运营、创新、文化、人才等问题,分析了背后的内在逻辑及运行规律,提出了综合施策提升品牌价值、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发展思维、挖掘文化价值、健全人才体系建设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其价值在于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评价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以全面认知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为目标,改进了传统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单体文化吸引力评价、不同文化吸引力比较、区域文化整体吸引力衡量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联系实际,该评价体系解决了辽宁省赫图阿拉村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认知的系列问题,为该村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表明该村满族地秧歌的吸引力结构完整、吸引力质量较高,该村10项典型乡村文化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竞争性,该村乡村文化在吸引游客上存在明显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9.
绿洲形成条件与良性演替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我国干旱区域面积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文章认为:干旱区的建设方向是建设持续发展的高效益绿洲体系。文章在分析干旱区资源环境特点基础上,认为绿洲的形成条件是具有“绿岛”、“泽园”、“沃洲”和“盆原”于一体的综合优越条件。文章认为要实现绿洲的良性演替必须从结构分析入手,搞好自然要素、社会经济、以及发展时序上的结构调控,才能实现绿洲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与消亡的威胁。文中以9个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为案例地,采用指标体系法、熵权法,分析村委会、村民、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感知评价。结果表明:1)村委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满意度较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良好的传承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投入较低,旅游开发正逐步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途径。2)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较低,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满意度并不高,特别是其保护感知度偏低、参与度有限。3)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满意度较高,其保护感知度逐渐上升。4)案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内容内涵、途径方式、参与主体、最终目标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