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从当归内生真菌中筛选抗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植物病原菌的有益菌株,并筛选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活性部位.[方法]采用平板拮抗法对抗性菌株进行初步筛选,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以及抑制孢子萌发法筛选有益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活性部位.[结果]抗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的内生真菌较多,分别占24.3%和28.6%.对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以及水稻纹枯病菌生长抑制作用较强的内生真菌包括5个属8个菌株,其中6个菌株只对1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此外,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超过20%,其中内生真菌Myxormia sp.2和Myxormia sp.4的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达到90%以上.通过对有益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分析表明,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结论]具有抗菌活性的当归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嘧菌酯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嘧菌酯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其对菌丝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抑制番茄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作用强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抑制菌丝生长的剂量-反应曲线与抑制菌丝呼吸的剂量-反应曲线趋势相似,但菌丝在经嘧菌酯处理5~7 h后呼吸速率恢复到对照水平,相比之下,嘧菌酯却能一直抑制菌丝的生长。因此,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番茄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更为适宜。水杨肟酸与嘧菌酯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方面有协同作用,对菌丝生长的平均协同系数为7.24。随处理时间延长,药剂对菌丝耗氧的抑制作用下降,但仍抑制菌丝生长。研究表明:呼吸作用对药剂的敏感性随着处理的延长而下降的机理不是因为旁路氧化途径增强, 也不是因为基质中药剂效力的下降,而是存在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3.
内生短短芽胞杆菌011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短短芽胞杆菌011菌株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011菌发酵滤液抗菌谱及其活性稳定性;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011菌发酵滤液对番茄早疫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及EC50;并显微观察其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及孢子抑制作用.结果表明:011菌发酵滤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带宽度为5.5 mm;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及孢子均有致畸作用;对番茄早疫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0%,有效抑菌中浓度EC50为9.64%;其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00℃处理1h活性保持在95%0),耐酸性及抗紫外线(pH2.0处理及紫外20 W,30 cm照射120 min,活性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短短芽胞杆菌菌株011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控效果,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菌株011粗提液对1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并以番茄早疫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抑菌机理。结果显示,菌株011粗提液对14种病原真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达45.9%;菌株011粗提液能导致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异常,抑制孢子萌发;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为71.4 mg/m L,对孢子萌发的EC50和MIC分别为0.12 mg/m L和0.8 mg/m L;该粗提液能引起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和细胞内过氧化氢含量上升,菌丝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量下降,当粗提液浓度高于50 mg/m L时,菌丝细胞膜的麦角甾醇合成量下降;该粗提液还能降低番茄早疫病菌胞外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研究表明,菌株011粗提液可作为生防制剂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番茄早疫病菌抗啶酰菌胺菌株的适合度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对啶酰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探讨番茄早疫病菌抗啶酰菌胺菌株的适合度变化和生物学性状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可稳定遗传;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减慢,产孢量明显增多,病斑直径达8.5 mm以上,致病力显著增强,产毒量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啶酰菌胺对抗性菌株的防效显著下降为64.17%~33.49%;抗性菌株的最适p H范围变宽为5~9;中抗菌株的最适温度(25℃)、最佳碳源(淀粉和乳糖)和氮源(蛋白胨)没发生变化,但高抗和极高抗菌株的最适温度范围变宽为25~30℃,最适碳、氮源发生了变化。其中,高抗菌株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大豆粉;极高抗菌株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玉米粉和蛋白胨。表明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后,较易存活而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采取一定措施延缓抗性的发展、延长啶酰菌胺的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6.
以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3种常见外来入侵物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水提取液对黄瓜枯萎病病菌(Fusarium wilt)、黄瓜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番茄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3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外来入侵植物提取液均对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其中,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黄瓜灰霉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提取液浓度的升高也逐渐升高,但却随水葫芦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而黄瓜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未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呈规律性变化。水葫芦提取液对3种供试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要强,其提取液浓度为0.10 g/m L时对黄瓜枯萎病病菌和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其抑制率分别为83.80%和88.51%。  相似文献   

7.
一株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秦岭山区土样中筛选得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NO.24,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发酵液浓度2 000 mg/L时对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或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240.1 mg/L和350.5 nag/L;对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55.0 mg/L和124.1 mg/L。盆栽试验在浓度为6 000 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6.13%和70.78%,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3.93%和59.66%。对NO.24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粗分离,其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了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等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于30℃1 h即可萌发,8 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98.4%;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pH6~10的条件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紫外线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中的铵态氮和尿素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中半胱氨酸和谷氨酸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山梨糖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是57℃。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放线菌Fq24和Lj20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测定了2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植物内生放线菌Fq24和Lj20的3种不同处理液对番茄早疫病痛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Lj20无菌发酵滤液的抑制效果最好;Lj20皿内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要好于Fq24;诱发接种后2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对采收后番茄果实上的番茄早疫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在30℃条件下的防治效果优于20℃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幼苗法比较了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23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萘菌胺对黄瓜褐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10~9.52μg/mL,EC90值为1.87~62.23μg/mL。吡唑萘菌胺对花生白绢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镰刀菌属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氟吡菌酰胺,而氟吡菌酰胺却对黄瓜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39~3.98μg/mL,与吡唑萘菌胺相当。吡唑萘菌胺对玉米丝黑穗、花生冠腐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02 9、0.07和1.38μg/mL。氟吡菌酰胺仅对花生冠腐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活性,且它与吡唑萘菌胺活性相当。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0.04、0.05μg/mL。因此,吡唑萘菌胺比氟吡菌酰胺更加广谱,且抑菌活性相当或更高。  相似文献   

11.
冬青卫矛内生放线菌YDG17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冬青卫矛植株中筛选得到一株内生链霉菌YDG17,其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YDG17菌株发酵液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Fulvia fulvum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259.98、336.13和100.72 mg/L;对供试的3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87.84 mg/L。离体子叶法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97.62%,治疗效果为79.6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1.34%,治疗效果为64.23%。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发酵液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碱性水溶性抗生素。选用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对YDG17发酵液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并对其活性馏分进行ESI-MS/MS分析,表明其活性物质主要为链丝菌素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为首次从植物内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代森锰锌、戊唑醇和噁霉灵对玉米褐斑病菌Physoderma maydis的室内毒力;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430 g/L戊唑醇悬浮剂(SC)和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WP)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以及在8叶期茎叶喷雾处理对该病害的田间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对病原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66.71 mg/L,而戊唑醇和噁霉灵的抑制效果较差;代森锰锌和戊唑醇能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处理小区植株发病叶片均控制在穗位叶以下,且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区,防效分别达91.31%和88.99%;代森锰锌和戊唑醇处理小区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分别达13.8%和11.5%。  相似文献   

13.
拮抗细菌FD6分离自福建闽侯青口青菜根围土壤,采用凹玻片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FD6的抑菌能力,经16S rDNA序列比对和相关生理生化性状分析,对生防细菌FD6进行了鉴定,并通过PCR扩增、薄层层析、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等探讨FD6产生抗生素的种类及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FD6的细菌悬浮液可显著抑制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9%,FD6培养滤液的抑制率仅为31%;细菌悬浮液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达59.7%。FD6的16S rDNA序列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似性达99%,系统进化树显示与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遗传距离最近,结合生理生化表型特征将FD6菌株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菌株FD6可产生硝吡咯菌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藤黄绿脓菌素、嗜铁素、氢氰酸和蛋白酶等抗菌物质,不产生吩嗪-1-羧酸,其中,硝吡咯菌素可直接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5.
辽细辛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清 《植物保护》2008,34(2):53-57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辽细辛根的不同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乙醇)粗提取物和精油对引起黄瓜灰霉病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作用。结果表明,细辛不同溶剂提取物和精油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石油醚提取物和精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对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77.44 mg/L和159.98 mg/L,对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73.23 mg/L和125.29 mg/L;试验还显示细辛所含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易被极性小的有机溶剂所提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委内瑞拉链霉菌RL-2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在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活体条件下采用盆栽法研究了RL-2活性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RL-2活性产物对供试的7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5.35mg/L;在活体条件下,不仅能阻止专性寄生的黄瓜霜霉病病原菌菌丝入侵,而且对已侵入的菌丝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RL-2活性产物强烈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引起菌丝膨大和畸形、孢子萌发率降低、萌发孢子芽管畸形。此外,经RL-2活性物质处理的病原菌接种寄主植物后,其致病性减弱、病斑扩展减慢。  相似文献   

17.
Spore germination ofBotrytis allii was influenced by the spore concentration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germination medium. A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spore germination ofB. allii in a medium without nutrients. Evidence was obtained of the existence of a germination-inhibiting factor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germinating cultures. This inhibitor is thermostable and has a low molecular weight.  相似文献   

18.
大棚甜瓜三种主要真菌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从甜瓜根际土壤、牦牛粪、蚯蚓粪等样品中分离出245株细菌,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4株对甜瓜枯萎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采用管碟法和凹玻片法测定拮抗细菌发酵液对甜瓜枯萎病的抑制效果和对甜瓜白粉病菌、甜瓜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CJ2发酵液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64.7%,对甜瓜白粉病菌、甜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3%、49.2%。盆栽试验结果显示,FCJ2对甜瓜枯萎病、甜瓜白粉病和甜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8.5%、93.6%和82.6%,与农药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FCJ2为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9.
嗜线虫致病杆菌YL001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陕西杨凌土样中筛选得到一株昆虫病原线虫,从其体内分离到它的共生菌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nematophilus,编号为YL001,为明确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抑制孢子萌发法、组织测定法和盆栽试验法系统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液对供试的1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53.54和90.39mg·L-1;对供试的6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仅分别为16.97和21.87mg·L-1;组织法测定中,发酵液稀释10倍后,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4.98%,治疗效果为63.50%;对盆栽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65.11%,治疗效果为54.64%。显微观察表明,YL001菌株的发酵液可使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变形萎缩,甚至断裂。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从湖北省7个小麦主产区分离获得106株禾谷镰刀菌,测定了其对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多菌灵对所有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64~0.778和0.090~0.858 mg/L。采用SAS软件的W法对EC50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表明106株菌株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敏感性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383±0.129)和(0.526±0.151)mg/L。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襄阳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6个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未出现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抗性菌群,两种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仍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