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 (TMZ)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的疗效。方法 :予TMZ(2 0mg ,每天 3次 )治疗SMI35例 ,8周后评估临床疗效 ,以心电图运动试验测定治疗前后总工作量、运动持续时间、ST段下降达到 1mm所需时间及心率 血压乘积表示心肌耗氧指数 (RPP)。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 (P <0 .0 5 ) ,运动至ST段下降1mm的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5 ) ,其中有 12例 (34.2 9% )治疗后心电图运动试验不再出现ST段下降 1mm ,而对RPP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治疗期内 ,未发现与TMZ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TMZ能增加SMI患者心脏的运动耐量 ,且安全有效 ,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单头饲养小贯小绿叶蝉,观察了其蜕皮、羽化及孵化的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龄若虫蜕皮时间为(4.83±0.13)min,2龄若虫为(5.14±0.13)min,3龄若虫为(5.07±0.11)min,4龄若虫为(5.64±0.17)min;1、2龄若虫蜕皮数量在24 h内分布比较均匀,3龄若虫蜕皮时间集中在2:00-4:00,4龄若虫多在4:00-7:00和16:00-19:00蜕皮.雌虫羽化时蜕皮过程持续(8.15±0.18)min,雄虫持续(8.02±0.21)min;雌虫整个羽化过程需要(16.82±0.27)min,雄虫需要(16.15±0.29)min,雌雄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虫羽化高峰分别在5:00-12:00和4:00-11:00.卵孵化持续时间为(7.42±0.52)min,孵化的高峰出现在5:00-8:00.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硬化高血压组)和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无硬化高血压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24h、7:00~22:00(白昼,d)、22:00~次日7:00(夜间,n)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DBP)和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结果硬化高血压组除dSBP、dDBP外的观察指标均高于无硬化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其24h和夜间平均血压高,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冷暴露和饥饿双重应激下,断奶羔羊基本生命体征变化规律,为生产上科学评价寒冷和饥饿对家畜造成的应激程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日龄断奶后约一周的小尾寒羊公羔11只(11.8±0.4)kg,采用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动物在禁食24 h后分为三种处理组:保温禁食组(WH)、冷暴露禁食组(CH)和冷暴露采食组(CF)。在冷暴露前后不同时间测定羔羊基本生命体征(呼吸、体温和心率)和体重变化,同时监测圈舍内外风速、气温和湿度的变化。【结果】(1)冷暴露后(第0.5 h)直到返回保温圈舍(第32h),CF和CH组羔羊的心率(130±3.3)次/min明显快于WH组羔羊(70.7±1.3)次/min(P<0.05),圈外气温在-4.0-17.8℃时心率和气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22),但是冷暴露后第24 h时恢复采食并未影响心率;(2)CF组和CH组的呼吸频率(24±0.6)次/min明显快于WH组羔羊(19.2±0.5)次/min(P<0.05),并与气温呈低度负相关(R=-0.314),冷暴露时恢复采食并未影响呼吸频率;(3)在冷暴露和禁食过程中存活下来羔羊体温(39.4±0.1)℃变化不明显。【结论】冷应激会使禁食羔羊心率加快,提示羔羊的心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羔羊冷应激的程度,建议可以把心率作为观察羔羊冷应激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苯酚、Cu2+、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中华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苯酚、Cu2 、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8~12日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稚鱼的急性毒性,中华鲟稚鱼的全长为(2.36±0.10)cm,平均体重为0.07 g。结果表明:苯酚对中华鲟稚鱼24、48、72 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97(87~109)、83(73~95)、75(69~83)mg/L和71(64~80)mg/L;Cu2 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1(0.29~0.34)、0.20(0.15~0.27)、0.09(0.08~0.12)mg/L和0.07(0.06~0.10)mg/L;亚硝酸氮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7.05(6.22~8.03)、4.07(1.51~7.88)、3.10(2.07~4.34)mg/L和2.57(2.31~2.85)mg/L;非离子氨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7(0.64~1.07)、0.52(0.44~0.67)、0.43(0.40~0.54)mg/L和0.39(0.30~0.45)mg/L。126 mg/L苯酚浓度组中,中华鲟稚鱼的心率(119±10次/min,n=10)明显快于对照组(106±5次/min,n=10)(P<0.05);0.4 mg/L Cu2 浓度组中,稚鱼的心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20.30 mg/L亚硝酸氮和29.20 mg/L总氨氮浓度组中,鱼的心率分别为(112±4)次/min和(112±7)次/min,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临床上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已证实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降低确属心肌缺血[1]、因此对易患对象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大大提高SMI的诊断率。本文就我科1993~1995年诊治的172例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2例中,男116例,女56例,年龄60~84岁,平均67.3岁。其中,无冠心病组112例(占65.1%),冠心病组60例(占34.9%),冠心病的诊断依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诊断。全组病例中,吸烟131例(76.2%),有高血…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内观察研究了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成虫的行为习性,结果表明:成虫大部分羽化于晚上20:00-次日5:00,高峰时段为20:00~22:00;雌雄成虫在1~5日龄均可交配,羽化后次晚为高峰期;成虫一天中的交配发生于20:00-6:00,高峰期为1:00-3:00;成虫交配持续时间15~130min,平均83.53 min;成虫在夜间产卵,平均单雌产卵429粒;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2.13天和11.45天.  相似文献   

10.
选用4月龄伊普吕肉兔12只,雌雄各半,分别于白天(13:00)、夜晚(0:00)、饥饿24h、热应激(38℃,15min)状态下经耳缘静脉采血,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生长激素(GH)水平.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兔血浆GH水平白天((0.80±0.08)μg/L)高于夜晚((0.73±0.05)μg/L);应激((0.93±...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相同品种和体重的4头育成猪,在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周后,将其中2头猪置于湿热环境中,应用DSI动物生理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研究了猪的体温节律性.结果表明:湿热环境下猪的体温和心率昼夜节律发生了明显变化,猪的体温最高并非出现在16:00~17:00,而是出现在22:00~23:00,且24 h内体温差达1.17 ℃;而猪的心率在24 h内无昼夜差异,呈现出持续性的高心率.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相同品种和体重的4头育成猪,在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周后,将其中2头猪置于湿热环境中,应用DSI动物生理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研究了猪的体温节律性.结果表明:湿热环境下猪的体温和心率昼夜节律发生了明显变化,猪的体温最高并非出现在16:00~17:00,而是出现在22:00~23:00,且24 h内体温差达1.17 ℃;而猪的心率在24 h内无昼夜差异,呈现出持续性的高心率.  相似文献   

13.
西藏林芝地区藏猪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藏猪的心电图测定和分析,探索其心电图特征,为兽医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利用数字单道心电图仪,分别描记和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46头藏猪的Ⅰ、Ⅱ、Ⅲ标准导联,a VR、a VL、a 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和V1、V2、V3、V4、V5和V6单极胸导联的心电图。[结果]西藏林芝地区藏猪心率为(124.49±44.06)次/min,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但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为39.13%;QRS心电轴范围为-80°至186°,其中左偏、右偏发生率分别为19.6%;各波形和波向在不同导联一致性较好,各波的间期时间分别为:P波(37.17±7.85)ms、P-R间期(83.62±13.15)ms、QRS间期(50.86±8.13)ms、Q-T间期(226.23±19.12)ms、Q-Tc间期(225.47±31.23)ms,但各波和间期时间在成年和幼年间及公猪和母猪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率较快、心律不齐和心电轴偏离发生率较高是西藏藏猪正常心电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在ST、PK-15、CEF、BHK-21细胞系上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4种细胞对PRV均敏感,PRV在4种细胞上增殖产生的病毒毒价分别为10~(-8.87±0.04)TCID_(50)/mL、10~(-8.50±0.03)TCID_(50)/mL、10~(-7.68±0.06)TCID_(50)/mL和10~(-7.87±0.05)TCID_(50)/mL。4种细胞都能产生明显的病变,但不同的细胞上出现病变不同,PK-15细胞(20±2)h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为葡萄串状的细胞;ST细胞(22±2)h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为细胞圆缩后成合胞体病灶;BHK-21细胞(25±1)h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为细胞圆缩后成合胞体病灶,有拉网现象;CEF细胞(24±2)h出现细胞病变为葡萄串状的细胞。以上结果说明,ST细胞也适合用于PRV的增殖培养。  相似文献   

16.
伊犁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1999年伊犁地区8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和山南的雷暴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河谷年平均雷暴日数18~37 d,山南年平均雷暴日数59~87 d。河谷和山南雷暴的高发时段在夏季的6~7月。河谷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17:00~24:00,山南集中出现在14:00~21:00。河谷和山南雷暴天气持续时间在60 min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山南雷暴持续时间比河谷长。  相似文献   

17.
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日活动规律观测在晴天进行,7:00~18:00每1h绕样地走1圈,约用时间3min,记录每一时间段出现在视野里的不同昆虫种类和数量。盛花期在样地于晴天7:00~18:00对每种传粉昆虫固定1头进行跟踪观测,用秒表记录其在花上停留时间。访花频率采用追踪法,尽可能连续记录其整个访花过程及时间。[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蜜蜂和食蚜蝇呈双峰活动规律,蜜蜂在7:30~11:00和13:30~15:00有高峰,食蚜蝇在早晨和傍晚有高峰;斑缘豆粉蝶在11:00~13:00出现1个活动高峰,为单峰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在1d中的数量比较稳定,除了在1d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都可观察到它们的传粉活动,为直线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相似,分别为(2.05±0.07)s和(2.57±0.05)s,蜜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为(3.78±0.13)s,食蚜蝇为(5.28±0.16)s,斑缘豆粉蝶的每小花停留时间最长,达(46.72±2.79)s。红光熊蜂访花频率最高,为11.4次/min,明亮熊蜂、蜜蜂、食蚜蝇的访花频率处于中间状态,分别为10.7、7.1、2.7次/min,斑缘豆粉蝶访花频率最低,为0.9次/min。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理解植物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流水法和静水法测定了西施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西施舌夜间耗氧率高于白天,在流水状态下2个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21:00和6:00,在静水状态下2个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18:00~21:00和3:00~6:00,两种状态下的昼夜耗氧率平均值分别为(0,84±0.32)mg(O2)·g-1·h-1和(0.92±0.40)mg(O2)·g-1h-1;西施舌流水和静水状态下的昼夜排氨率无明显的差异,其排氨率平均值分别为(0.19±0.03)μmol·g-1·h-1和(0.22±0.01)μmol·g-1h-1.  相似文献   

19.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 U形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U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