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骨水泥充盈,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取钉时统计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角)、伤椎前缘与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对腰背痛症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塌陷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Cobb角、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取钉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椎体形成术中不同黏度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形态和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OVCF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使用骨水泥黏度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观察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中情况及...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 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PKP治疗并进行临床 疗效和影像学分析〔术后随访2个月、结果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35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无骨水泥渗漏〔术后 行影像学检查未见椎管内占位,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术后伤椎前柱平均高度明显提高(P<0.05 ) , Cobb角恢复至正 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KP术创伤小、安全、临床疗效好,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 复伤椎高度,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Sky(骨膨胀系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3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262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Sky手术。术前均进行心理疏导及手术体位耐受能力评估,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部炎症反应,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2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2±1.5)分降至术后的(1.5±0.4)分,椎体前后壁比值由术前的(57.4±4.3)%恢复到术后的(81.0±3.5)%,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5.3)°矫正至术后的(9.2±4.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出现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前、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使Sky老年患者安全、顺利地接受手术及早日康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以来,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70例92个椎体.其中血管瘤8例8个椎体,椎体溶骨性骨转移瘤9例12个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53例72个椎体,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2~3天下床活动.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均无复发,本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郑惠连 《湛江医学院学报》2010,28(2):232-232,F0003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20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为(7.80±1.30)分,ODI评分为(2.80±0.62)分;出院时VAS评分(1.81±0.46),ODI评分(1.26±0.4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同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5节胸腰椎体行PVP或PKP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l d 59例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疼痛轻微缓解;61例第2天下床活动,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术后6周有1例疼痛反复;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简单、安全、有效,能早期去除疼痛,尽快使患者下床活动,减少卧床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补肾健骨汤联合骨填充囊袋治疗Ⅱ期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Ⅱ期Kummell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骨填充囊袋(Vessel-X)扩张椎体成形术,观察组在手术基础上给予补肾健骨汤治疗。于术前、术后第 2 天、术后1周、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12周进行随访,以病椎为中心拍摄正侧位X线片,并在X线片中测量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病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病椎Cobb角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3周、6周、12周,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3周、6周、12周随访时病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第2 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填充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联合补肾健骨汤可以明显缓解Ⅱ期Kummell病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同时骨填充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维持病椎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具有手术指征的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18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临床疗效评价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无断钉、断板、复发。术前及末次VAS评分分别为(9.111±0.525)分、(1.011±0.704)分,JOA评分分别为(8.060±1.626)分、(15.170±1.505)分,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评价:术后无加重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复查X线及MRI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治疗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氯胺酮对下腹部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剂量氯胺酮对下腹部手术后是否有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且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80例,随机双盲分为小剂量氯胺酮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在硬膜外麻醉基础上,A组术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4mg/kg作为辅助用药,继之微泵持续静脉注射4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前30min;B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术后2、6、12、24h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术后内PCEA用量、总按压数/实进数(D/D)的比值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术后24h内PCEA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D/D的比值小于2的患者A组显著多于B组(P<0.01)。A组患术后未见有氯胺酮所致精异常的副作用发生,恶心发生例数B组多于A组(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氯胺酮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的用量,术后无氯胺酮所致的精神异常的副作用,吗啡所致的恶心的副作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1例采用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L4/5节段22例,L5/S1节段14例,联合5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滑脱8例。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ntebral disc height ratio)。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JOA评分、VAS、LL、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缓解症状,稳定融合,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26例)应用后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6例)则采取前路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而Cobb角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平均VAS疼痛评分是(3.10±0.79)分,低于对照组的(5.57±1.19)分(P0.05)。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作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分析PTED的优势,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应用PTED治疗单一节段LDH患者83例,采用国际通用疼痛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分值(ODI)和运用Macnab标准记录末次随访疗效,并如实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83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前患者腰疼VAS得分、下肢疼痛VAS得分、ODI得分分别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运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分标准分级:优41例,良31例,可8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86.75%。结论PTED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患者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学习时间较长、难度大,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单间隙、特殊类型(巨大突出、脱出、钙化、极外侧型)LDH患者32例,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微创切除腰椎间盘术(PTED)治疗后,根据患者自觉症状,于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术中因椎间孔穿刺失败改为开放手术1例,余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ED),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失血10~20mL,平均住院时间5.3d,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患者出院后症状加重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1例患者3月后复发,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以上,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是(7.75±0.21)、(3.83±0.21)、(2.65±0.24分),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进行评价优良率93.75%(30/32)。结论:采用PTED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以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受损范围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安全且可取得相当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能量X线(dual X-ray absorptionery,DXA)骨密度测量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中的差异,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椎体平均CT值的相关性,确定椎体平均CT值诊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阈值。方法选择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对其进行常规椎体CT扫描及QCT骨密度检查,测量椎体平均CT值和QCT平均BMD值及T值;对部分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进行QCT检查和DXA检查。结果纳入课题研究对象361例,平均年龄49.6岁,平均T值-1.18,平均SMD值为127.4,椎体平均CT值为137.1HU,椎体CT值、T值和平均BMD值间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4,P值均小于0.01)。以小于-1.0和-2.5分别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标准,共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为165例和53例,发病率分别为45.7%、14.7%;分别以椎体平均CT值为145HU和110HU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阈值,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80.7%和90%、92.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0.83;43例同时行QCT与DXA检查,在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平均CT值与QCT测得的椎体平均BMD值及T值具有高度相关性,椎体平均CT值可以代表QCT的T值和BMD值,反映围绝经期妇女骨量丢失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围术期应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方法 行手术治疗的67例骨盆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康复组34例及常规护理组33例,在围术期分别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使用痛觉可视化评分(VAS)评价术后24、48、72 h患者疼痛情况,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使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加速康复组术后24、48、72 h VA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Maje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加速康复组Majeed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骨盆骨折围术期实施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骨盆功能恢复及加速康复方面较常规护理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及椎管侵占率、伤椎前高压缩比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功能优良率及椎管侵占率等指标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恢复椎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评估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和后路椎体间植骨在重建胸腰椎脊柱稳定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19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及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应用Steffee(44例)、RF(38例)、AF(82例)、RF-Ⅱ型(32例)进行复位固定并行后路椎体间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RF、AF和RF-Ⅱ型共152例均达到解剖复位;Steffee轴向复位差,水平复位满意.术后196例经6~24个月随访,按Wiltse分度法,各系统术后椎管容积有非常满意的恢复.按张光铂分类法,椎管侵占恢复至0~1度.按Franrel分级,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效率93.1%;腰椎滑脱症患者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5%.196例获随访病例术后骨折和植骨均获牢固愈合,无复位丢失,无术后感染,无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等.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具有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和维持解剖复位的坚固性,恢复脊柱的生理解剖序列,为后路椎体间植骨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颈椎病术后患者颈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的79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40例及常规护理组39例,均给予颈椎病治疗常规护理措施,综合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干预前后颈部疼痛情况,使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干预前后临床症改善情况,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法(NDI)评价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2组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及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2组患者VAS、NDI评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综合护理组干预后VAS、NDI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则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颈椎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