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研究了露地直播、平膜内播、垄膜外播三种处理方式对生育环境、苗情基础、生育进程、产量构成、抗逆性及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籽棉产量以垄膜外播最高,为1 336.74 kg·hm-2,平膜内播次之,为1 986.40 kg·hm-2,露地直播最低,为3 115.66 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针对周口地区近几年棉花种植期气温异常偏高,给地膜棉花苗期生长造成困难,我们研究了露地直播、先播种后覆膜、先覆膜后打孔播种、起垄膜外播种4种播种方式。研究表明:露地直播出苗率最低,仅46.7%;先播种后覆膜膜内播种,出苗率最高,达95.0%,但子叶期烧苗率达46.3%,棉苗发病26.7%,死苗率18.8%,造成成苗率低于膜后打孔播种和垄膜外播种;起垄膜外播种效果最优,成苗率子叶期为83.0%,三叶期为82.6%,无烧苗现象,发病轻仅为1.3%~8.5%,死苗0.4%~3.0%,棉苗素质好,苗高适中12.6 cm,单株干物质0.48 g,侧根数47.5,茎宽0.301 cm,三项在4个处理中为最高,它所产生的效应为棉花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鄂北岗地试验比较了玉米露地直播、常规地膜覆盖、膜外侧播、抗旱剂处理等几种种植方式的抗旱效果 ,结果表明膜外侧播抗旱效果最好 ,比露地直播增产 2 1 6 % ,是可以推广的抗旱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新铺膜种植大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 592.7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88.64%;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留膜免耕种植次之,为2 256.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4.16%;平膜种植的折合产量为1 708.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24.3%。全膜双垄沟播新铺膜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和保墒蓄水能力,可在天水市旱作区及周边类似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出苗期遇雨对不同播种方式棉花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黄河流域棉花一般采用播后覆盖地膜、齐苗后人工放苗的传统播种方式,但人工放苗费工费时;膜上播种可以减免放苗环节,在少雨的西北内陆棉区已经广泛应用,但能否应用于黄河流域棉区取决于出苗时遇雨是否会影响棉花出苗。研究明确降雨对不同播种方式棉花出苗及产量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棉区选择简便适用的播种方式,促进棉花轻简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2014-2015年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ium L.)品种K83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人工模拟降雨(0和10 mm)为主区,以露地直播(SWM)、播后覆膜(SBM)、膜上播种(SAM)和双膜覆盖(SDM)4种播种方式为裂区,在山东省临清市研究了降雨和播种方式对棉花出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降雨和播种方式对棉花出苗、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未遭雨时,膜上播种和双膜覆盖的出苗率、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与传统播后覆膜相当,露地直播则分别降低了13.6%、19.0%、13.3%、24.7%和27.7%;遭遇降雨时,膜上播种的出苗率、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分别降低了32.2%、43.1%、26.3%、25.8%和29.2%,露地直播分别降低了42.8%、55.8%、47.2%、35.0%和40.1%,而双膜覆盖的相关指标与传统播后覆膜相当或略好。【结论】出苗期遭遇降雨显著影响膜上播种棉花的出苗和生长,导致减产;双膜覆盖无论是否遭遇降雨都能达到播后覆膜的效果。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特别是播种期降雨概率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是保证一播全苗、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通用模式和全膜双垄侧播模式能显著改善马铃薯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平均单薯重量等经济性状,提高了产量,其中,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和黑色全膜通用模式产量最高,同为37 801.95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7 200.45 kg/hm~2,增幅23.53%,可示范推广。白色全膜通用模式和白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产量分别为37 201 kg/hm~2和36 601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21.57%和19.61%,可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双垄全膜、平覆全膜、小垄沟半膜、露地起垄种植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1705.55千克/公顷,比小垄沟半膜种植增产2912.55千克/公顷,增幅33.12%;比露地起垄种植增产4956千克/公顷,增幅68.46%。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5天~9天,是适合秦州区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庄浪县南坪乡苏坪村采用不同模式种植紫皮大蒜,结果表明:黑膜沟播种植模式下,紫皮大蒜产量最高,田间长势最好,黑膜平播、白膜沟播和白膜平播均比露地平播增产,且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在天水市秦州区研究了向日葵在不同覆膜方式条件下的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以全膜双垄沟播处理效果最好,其籽粒平均产量达到4 223.06 kg/hm2,比露地平播增产1 223.36 kg/hm2,增产率40.78%;净产值比露地平播增加了5 731.84元/hm2,生育期比露地平播提早11 d。  相似文献   

11.
陇东旱塬区大豆全膜种植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陇东旱塬区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对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微垄沟播3种播种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秋覆膜的保墒能力优于顶凌覆膜及播前覆膜,对促进大豆出苗,提高大豆产量作用明显。其中以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 2 503.5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 322.9 kg/hm2,增产率达112.1%。  相似文献   

12.
对比研究乳苗抛播与常规直播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乳苗抛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且以4月15日抛播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台安县创造出使用新式农具"一垅三苗眼"平播小麦间作大豆的方法,在金星社试种1.7垧,结果每垧均产3,500斤,比旧农具大垅种增产30%,与平播小麦15厘米行距的产量相等,但多收一茬大豆2,700斤。  相似文献   

14.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黑白两种地膜的全膜、半膜垄作侧播对比试验,对秦州区早熟马铃薯生育期、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白色全膜垄作侧播的商品薯率最高,增产效果最显著,产量达38 188.5 kg/hm2,较露地产量19 674 kg/hm2,增加18 514.5 kg,增幅达94.13%,是最佳的覆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试验的分析,大豆通过地膜覆盖平均产量为3329.53kg/hm2,比露地产量1921.84kg/hm2,增产1407.69kg/hm2,增幅73%,其中全膜平覆和全膜垄作沟播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明显,两种栽培模式可在全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前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拔节—孕穗期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提高4.6~5.2个百分点,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提高2.2~2.3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增加29.0~48.0 mm,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增加12.9~20.4 mm。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农田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4.1%,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1.0%;使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9.58 kg·mm-1·hm-2,平均达到18.33 kg·mm-1·hm-2,在旱作小麦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以高粱品种平杂8号和平杂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4个粒用高粱新品种(系)在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和露地宽窄行种植2种模式下进行了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高粱品种(系)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比露地宽窄行种植提前成熟11~16 d,株高、穗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均高于露地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以吉杂123折合产量最高,为14 363.70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5.65%、18.35%;吉杂133折合产量次之,为13 908.89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1.67%、14.61%。在露地宽窄行种植条件下,以吉杂127折合产量最高,为8 154.81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91%、24.92%;JN2折合产量次之,为8 144.44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73%、24.76%;吉杂133、吉杂12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7 695.56、7 546.67 kg/hm~2,较平杂8号(CK1)和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36.75%、34.11%和17.88%、15.60%。可见,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3、吉杂133,折合产量均达13 900 kg/hm~2以上,露地种植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7、JN2、吉杂133和吉杂123。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经济效应显著。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益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玉米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盖高于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尤其拔节期前最为显著,可提高2.4~2.6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从播种至大喇叭口期比播期半膜平覆平均提高44.0~63.2 mm,增幅达38.00%~39.47%,从而满足了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缓解了玉米"卡脖子旱"。3种全膜覆盖方式,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降水利用率分别达75.9%、67.9%、66.1%,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9%、8.9%、7.1%。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9205.5 kg/hm2,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产54%。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31.8 kg/(mm.hm2),比播期半膜平覆提高5.25 kg/(mm.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好。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了42.65%,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高,增幅达59.47%。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平覆〉早春半膜平覆〉播期半膜平覆。全膜双垄覆盖增加了地积温,使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建议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院以全膜双垄沟播处理产量最高,达8 670 kg/hm2。土壤水分含量随覆膜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全膜双垄沟播处理苗期、拔节、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0~30 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膜上播种、膜侧播种和露地播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