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香稻”丰产性好 ,品质优良。为了确保优良品质和安全无害 ,有效占领粮食市场 ,提高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其两年来的病虫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1 病虫发生特点“中国香稻”因其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和植株形态特征 ,导致病虫发生与常规稻及其它优质稻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1 .1 病虫呈重发态势由于其品质优良 ,植株嫩绿 ,病虫呈偏重到大发生态势 ,突出表现在“两螟、两迁、三病”即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据调查 ,2代二化螟 667m2累计卵量达 1…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蛾始盛期和盛发高峰期的预测是螟卵孵化始盛期和盛孵高峰期预测的前提,而螟卵孵化始盛期和高峰期的预测又是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时期。因此,把握好三化螟蛾始盛期和盛发高峰期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对三化螟蛾发生期的预测是依据幼虫的发育进度、化蛹进度的预测指标作近期预测,并以期距预测法预测作参考的。为了由近期预测提高到中期预测,笔者整理了惠阳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三十年三化螟蛾发生期的资料,试图利用  相似文献   

3.
三化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据1976年—1986近十一年的统计,我县受病虫鼠害所造成损失的稻谷为111.5万担,其中三化螟造成的损失20.3万担,占总损失的18.2%。抓好三化螟第一代的防治,就能更主动更有效地预防全年各代的为害。研究早春四旬气候对第一代三化螟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今后测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着现实意义.一、十一年(76—86)的历史资料及其分析:根据我们多年的观察,早春四旬的气温和降雨量是直接影响第一代三化螟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至关因子。从统计表1初步可以看出早春四旬温度高,三化螟发育进度加快,发生期  相似文献   

4.
广西早稻本田病虫草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生 《广西植保》2001,14(1):19-19,28
广西早稻病虫草发生严重,常年为偏重程度发生。要做好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做到合理施肥、科学用水、提高水稻抗性,改善田间水气候、减轻病虫发生、在此基础上,认真抓好草害、稻飞虱、穗颈瘟等病虫草的防治。防治的原则是不同的病虫宜采取不同的对策,稻飞虱,三化螟等害虫应采取压前控后;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的防治以保护三片功能叶不受害为目的,孕穗到抽穗期间为防治重点,穗颈瘟、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等穗期病虫的防治重点在水稻破口至始穗期间;叶瘟、三化螟等要重点做好病虫中心的防治,以控制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5.
杨廷策 《广西植保》1998,11(1):37-38
本文以那陈镇为单位,以三化螟为例来分析探讨乡(镇)级病虫测报信息的应用问题,仅供参考。1 那陈镇三化螟测报信息的应用情况1.1 信息来源及内容:我镇发布到农户手上的预报信息来源主要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发布的中、短期测报和镇农技站根据本地实际发布的短期测报。其内容一般包括发生依据分析、发生期,(含羽化期、孵化期、防治适期等)、发生程度和防治方法,介绍使用药剂种类及稀释浓度等。1.2 信息发布传递方式 上述病虫情预报信息的传递和组织防治是口头传播,由技术干部和村级农技员深入村、坡调查宣传,或召开乡、村、坡干部会组织防治,…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省主要病虫发生总趋势:属偏重年份。大多数病虫发生期稍有推迟,发生量相当于去年,分布面较广。预计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棉红蛉虫、棉叶蝉、棉红蜘蛛等将发生较多,为害较重,但三化螟发生偏轻,主要依据: 1.病虫基数:据各地调查,纹枯病冬后田间菌核残存量一般每亩15—20万粒、多的  相似文献   

7.
赖学连 《植物保护》1988,14(3):16-17
水稻螟虫发生期在年际间常呈现一定的周期规律,本文以武平县病虫测报站资料,采用逐次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找出一代三化螟蛾高峰期(高峰日)发生变化的周期性,从而作出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8.
6个播种期和相应的6个移栽期的对比试验表明,水稻播栽期对三化螟一、二、三代的发生为害程度有明显影响,均是播栽期越早,发生为害越重。据此提出适当推迟水稻播插期,是三化螟综防中1个应强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高明昌 《植物保护》1995,21(1):49-50
三化螟防治效果的变化高明昌(安微省芜湖病虫测报中心站241002)本文根据历年测报资料汇编中三化螟多年第二~三代田间卵块密度和螟害率数据,提出以卵块密度与对应防治后螟害率间的比值变化,表达防治效果的相对变化。定义:百卵螟害率=防治后螟害率(%)÷每亩...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水稻丰抗品种配套技术控制病虫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0年在江汉稻区综合防治试验基地江陵县联山村,调整了水稻品种布局,使杂交稻、常规稻,早、中、晚稻的不同熟期的丰抗品种配套,从而控制或减轻了病虫为害,减少了农药用量,节省了开支,增加了水稻产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并发时期,也是药剂进行总体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稻田主要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单·吡啉。在稻飞虱二、三龄若虫高峰期或螟虫卵孵高峰期,每666.7m2用单·吡啉100g对水常现喷雾,适期用药1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的防效均达95%左右,显著优于目前推广的药剂,是当前水稻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三化螟发生期出现了主害代(三代)的发生期超常规拉长、峰次增多及发生期的阶段性模糊等新特点。分析原因,一是水稻栽培系统变迁,全程生育阶段模糊,使其种群发育不均衡性加大;二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虫伤株率提高,降低了三化螟种群发育的整齐性;三是冬季气温对不同龄期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影响到冬后各代的发生期和峰次。据此提出了测报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2a的试验调查表明,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的侵入以穗茎部和倒一节为主,穗部以下各节也可侵入;三化螟有转移为害习性;在大发生年,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必须防治两次,第一次防治适期应以卵孵始盛至卵孵高峰期为宜,间隔5~7d后防治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田间为害株率与为害丛率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调查者调查相同稻田内二化螟为害的枯鞘、枯心和白穗等受害稻株,分析平均受害株率和平均受害丛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受害丛率”在不同调查者之间的误差小于“平均受害株率”。受害株率和受害丛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受害丛率小于60%时,受害株率与受害丛率的相关系数超过0.91,用受害丛率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受害株率。  相似文献   

15.
沿淮中稻害虫优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策略和优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在水稻大田生长前期(水稻移栽至7月上旬)不施药,保护和培育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7月中旬至8月初)和后期(8月上旬及以后)抓关键期防治的策略,以及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后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丙溴磷+吡蚜酮、丙溴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等药剂组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17.
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09-2010年稻藕套种田及常规种植田的3种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到乳熟期内每5d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量系统调查1次,共调查11次.结果表明:套种田比常规田病虫害发生轻,且总体差异显著.因此,从植保角度来看,稻藕套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莲藕和水稻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由于水稻抛秧栽培避 过或缩短早、晚稻秧田遇 第一、三代三化 螟卵的机会,致使第一、三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第二、四代三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抛秧地区秧田和本田三化螟的药剂防治次数可以减少。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稻虫杀净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三化螟三种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效果与甲胺磷相当,且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杀伤力小。  相似文献   

20.
生态稻田及常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吸虫器、黄板诱捕、黄盆诱捕和扫网4种采样法,对双季稻区生态稻田及常规稻田两类生境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整个生育期,生态稻田中节肢动物天敌的物种数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稻田生境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稻田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的建立,生境越复杂,植被多样性越高,物种种类就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