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坡面泥石流暴发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及其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坡面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分析了坡面泥石流暴发的松散堆积物自组织临界特性,以及地貌和降雨量临界特性。从自组织临界的观点来看,坡面泥石流形成区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使系统自然地朝着临界状态演化,在暴雨激发下,最终导致坡面泥石流的暴发。泥石流规模和频率存在着幂律关系,这是泥石流自组织临界状态的行为标志,并可对坡面泥石流的活动规律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的统计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和沟床比降等地形地貌要素,在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三者与泥石流沟分布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回顾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形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对原来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维计算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分维结果更具有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统计分形模型,对泥石流流域地貌分维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为泥石流发育、形成和分布的非线性研究提供了一条定量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重庆市北碚区坡面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入手,分析了北碚区1962—2003年发生的坡面泥石流数据及降雨资料,认为在该区域,降水是发生坡面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坡面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量和1 h雨强关系密切,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比较大,1 h雨强主要起到激发作用。通过对泥石流的降雨指数分析,认为在该区当1 h降雨量达到40 mm,降雨指数达到160,综合指数达到650,就可能发生坡面泥石流。  相似文献   

4.
对坡面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分析,要进行危险系数计算,需要有坡面水分动态观测资料,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人长期对坡面堆积物水分动态进行观测。2008年日本学者泷口茂隆等人持续对坡面动态、水文进行不间断观测。其结论是发生降雨时,径流流出几乎迟缓,坡面堆积物变化明显;应用物理模型对该地区进行表层滑坡地点的计算与发生预测的精度较高。但因仅有5 a的观测数据,且没有较大降雨观测资料,还不能说具有系统研究,对把握降雨时坡面堆积物的水分状况和坡面变化形态,及对发生坡面滑坡预测方法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此次观测资料、观测仪器、观测方法,还具有一定借鉴价值。观测方法及相关资料可做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5.
刘成  徐刚 《土壤通报》2006,37(5):1033-1037
从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入手,结合重庆北碚地区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分析了北碚地区从1962~2003年发生的坡面泥石流的数据及降雨资料,认为在该区域,降水是该区域发生坡面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并且通过对具体坡面泥石流事例的分析,认为坡面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量和1h雨强关系密切,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比较大,1h雨强主要起到激发作用。最后本文利用发生坡面泥石流前三天累计降雨量和当日前期降雨量,得出了该区域降水诱发坡面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方程:y=106-0.757x(y为当日前期雨量,x为前三天累计雨量)。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流域产流产沙与其他流域产流产沙不同 ,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云南东川蒋家沟为例 ,研究人工降雨下的小坡面产流产沙 ,自然降雨下的大坡面产流产沙 ,降雨的流域无泥石流时产流产沙和降雨的流域有泥石流时产流产沙 ,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并分别对比了各种情况下产流和产沙实测值与计算值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泥石流,给山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了更好地对泥石流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危险性进行预测,通过野外取样对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对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结构特征以及泥石流物源区岩性、松散物质量及沟道坡降对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组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度分维值介于2~3之间,平均值为2.49,标准差为0.19,分维值的离散度比较低。粉砂岩的分维值最小,其次是砂岩和泥灰岩;石英闪长岩的分维值最大,其次为石灰岩。分维值的变化趋势与松散物质量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分维值随着松散物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泥石流堆积物的分维还受到沟道坡降的影响,在其它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分维值随着沟道坡降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后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特征体现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大小,可为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危险性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貌是黄土沟道中重力侵蚀发生的重要条件。基于对黄土沟壑区桥沟小流域的实地观测和DEM数据,从沟道侵蚀的垂直分带性、沟道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坡面坡度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流域地貌因素对重力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桥沟流域存在<20°、20°~32°、32°~42°、>42°四个类型的坡面,其中30°左右是梁峁坡的临界坡面,40°左右是坡积物堆积坡的临界坡面,42°以上可以作为沟坡的判定界限。对不同坡度坡面水流输沙能力进行对比,可以估算出桥沟流域典型坡面重力侵蚀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42%左右。  相似文献   

9.
韩刚  赵其华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59-260,263
溪火沟为一条现代泥石流沟,历史上曾暴发过大规模的泥石流,沟内松散物源丰富,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构造破碎基岩、残坡积和冲洪积物、老泥石流堆积物,松散物源对泥石流的补给方式主要表现为坡面冲刷、滑塌、下蚀切割,其中以滑塌为主。此外,对其做出环境地质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蒋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貌、地质、气象和水文等)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结合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地形坡降、水和松散固体物质),探讨了蒋家沟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总结了泥石流灾害在蒋家沟流域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最后根据泥石流的危害性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Phosphorus (P) is primarily transported in soil through preferential flow pathways (PFP), which can rapidly move water and matter bypassing large portions of the soi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position of P forms in PFPs and soil matrix in two profiles at a forested hillslope in the Thuringian Forest (Central Germany), in order to evaluate (1) the effect of PFP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 fractions in forest soils, and (2) how hillslope position influences P fractions and other chemical parameters. To characterize water and mass fluxes in the profiles, flow pathways were visualized using dye tracer experiments. Stained and unstained soil material was sampled to assess differences of 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PFPs and soil matrix, and tested for correlations between chemical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 fractions in soils. The results reveal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 contents (total P and most P fractions) in the upslope profile compared to the downslope profile. This accumulation effect in the upper profile was also observed for C, N, Fe, and Mn.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patterns also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profiles with stronger vertical infiltration into mineral soil and more preferential flow along stones and roots in the upslope profile compared to the downslope profile. However, the observed difference could not be addressed to hillslope effects as both test plots were located in mid‐slope position, but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patial heterogeneity (e.g ., micro‐relief). Furthermo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 effect of P or other elements in PFPs compared to soil matrix was found. At the test site,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stone content with low potential for P sorption, and predominance of near‐surface lateral flow, appears to have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gradients in chemical parameters between PFPs and soil matrix.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是泥石流发育及其活动的基础,把握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特征对开展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白龙江泥石流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水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泥石流的孕灾环境特征,探讨了各因子与泥石流分布的耦合关系。针对白龙江干流250条泥石流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流域面积、主沟长和相对高差等重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干流泥石流的流域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型统计处理软件 SPSS探讨泥石流沟沟床比降的特点。对随机抽取的 10 0 0条泥石流沟的原始数据 ,给出沟床比降的基本参数及置信区间 ,确定沟床比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分析了沟床比降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建立沟床比降与切割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田冰  王裕宜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244-246,251
泥石流侵蚀输沙量不仅反映了泥石流形成区地理环境特征和泥石流搬运能力,也反映了泥石流规模和泥石流搬运泥沙等固体物质在泥石流堆积区造成的严重程度。本文以泥石流灾害典型区长江上游蒋家沟流域1965—2007年的泥石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功率谱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泥石流侵蚀输沙量的周期变化,发现其存在5~7a的显著震荡周期,这种周期的形成主要与该流域5~6a的年降水量周期震荡以及受降水控制和影响的滑坡活动与坡面侵蚀影响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 坡面泥石流是山区铁路,公路路基工程主要病害问题之一,是陡坡地段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的泥沙搬运现象,也是环境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危害情况看,这种泥石流不但使交通运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增大铁路、公路养护费用。而且还淤塞河库、桥涵,降低工程使用寿命。本文根据1977年、1979年凤上铁路线、1981年宝成铁路线北段、1982年陇海铁路线华山段、1989年成昆铁路线泸沽至漫水湾段大面积暴发坡面泥石流的情况,就坡面泥石流的类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防治这一灾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野外调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现场调查是勘测泥石流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泥石流野外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沟谷调查2种。区域调查主要对泥石流形成和活动区域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识别出泥石流沟;沟谷调查是对某一具体的泥石流沟的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等泥石流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各种参数。本文对2种调查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与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神东矿区为研究基地,以黄土、沙黄土、风沙坡、基岩风化坡地、人为弃矿渣为物质基础,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重点分析不同组成物质和同一物质不同固结程度斜坡地的土壤水蚀特征。对系列实验数据,应用SPSS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场降雨侵蚀模数的排序为:黄土>沙黄土>沙坡>弃矿渣>风化壳;②在相同的雨强和坡度条件下,黄土坡面产流快,易形成细沟、浅沟,使坡地变得起伏不平;沙黄土坡面则产流慢,形成沟谷的时间较迟,但演化快。③多石块的粗骨性风化壳侵蚀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产沙过程却以产流初期最大,之后趋于减少并稳定;④同一物质不同堆积年限的坡地,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随着堆积年限的增加而固结程度提高,侵蚀模数由16 379 t/(km2·a)下降到1 227 t/(km2·a)。⑤弃矿渣坡地的侵蚀容易出现滑塌和滑坡,产沙过程波动明显,有短暂的高含沙量的泥石流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息熵与AHP模型的小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收集资料和野外勘察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地貌因子和地质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并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内外动力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信息熵与AHP模型分别建立了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信息熵模型的泥石流危险等级分布与基于AHP模型的危险性等级分布呈现出整体上相似,局部地区有差异的规律,但基于信息熵模型的评价分区结果与泥石流实际分布情况更为吻合。在大区域范围内,基于信息熵模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区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实用性,在地质灾害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CATENA》1992,19(2):193-208
The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hillslope stability response to vegetation clearing in the Moresby Ranges, Western Australia.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area has been extensively cleared of native vegetation. At present, mass failure of hillslopes, through a variety of failure modes, is widespread in the area. Stability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mmediate” cause of failure are debris mantle satu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ositive pore water pressures. But by considering the root strength that the native vegetation imparted to the debris mantle, it is clear that the “ultimate” cause of hillslope failure is the clearing of native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