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0min的试验中,对15NH4+-N的吸收速率为0.62~1.15μmol/(g·min);对15NO3--N的吸收速率为0.08~0.15μmol/(g·min)。在NO3--N和NH4+-N2种形态氮源同时存在的混合组中  相似文献   

2.
真江蓠对氨氮去除效率与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水平上测定了真江蓠培养密度对NH4-N去除效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比较了真江蓠在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状态下的氨氮吸收动力学特征以及不同起始浓度NH4-N对其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江蓠密度为2~24 g·L-1时,5 h内随着藻体密度增大和实验时间延长,真江蓠去氨氮能力也增强.当藻体密度为24g·L-1时,真江蓠在5 h内去除氨氮效率最高,达到99.77%.各种藻体密度在起始阶段保持较高吸收速率(30~41 μmol·g-1·h-1),随后藻体密度与吸收速率呈反比关系,其最低藻体密度组(2 g·L-1)在3 h和5 h吸收速率最大,分别为28.33 μmol·g-1·h-1和18.85μmol·g-1·h-1.在起始浓度梯度实验中,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吸收氨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在1 h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47、159.40μmol·g-1·h-1和439.70、913.61 μmol·g-1·h-1.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半饥饿和氮饱和真江蓠对NH4-N的吸收差别不显著;当氨氮浓度为300~500μmol·L-1时,氮半饥饿的真江蓠在起始1 h内有一个快速吸收阶段(40.7~102.1μmol·g-1·h-1),吸收速率与NH4-N浓度几乎成正比,此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而在低N浓度下(100~200μmol·L-1),藻体对NH4-N的吸收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直到NH4-N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吸收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而符合米氏动力学饱和方程.该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栽培真江蓠净化水体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溶解无机氮加富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在海带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氮(NO-3-N和NH+4-N)对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体系各组分的变化趋势与无机氮添加浓度和无机氮形态有关。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在(4.73~52.78)μmol/L和(2.56~34.66)μmol/L时,DIC、HCO-3和pCO2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以NO-3-3和NH+4-3组变化最为明显,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 054、2 112μmol/L,1 776、1 869μmol/L,86、114μatm;而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为(52.78~427.29)μmol/L、(34.66~268.33)μmol/L时,DIC、HCO-3和pCO2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其下降幅度逐渐减弱,但实验结束时DIC、HCO-3和pCO2仍低于对照组。NO-3-N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较NH+4-N明显,加NO-3-N组对水体的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加NH+4-N组。当NO-3-N和NH+4-N浓度分别为52.78μmol/L、34.66μmol/L时,海带的光合固碳能力达到最大,过高或者过低均会降低海带对水体无机碳的吸收固定。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地区3口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3口池塘全年平均总溶解无机氮(DIN)浓度为17.36μmol/L,硝酸盐(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值为12.61μmol/L,亚硝酸盐(NO-2-N)年均值为1.61μmol/L,氨氮(NH+4-N)年均值为3.14μmol/L,磷酸盐(PO-34-P)与硅酸盐(SiO-23-Si)年均值分别为0.40μmol/L和19.76μmol/L。氮磷比(N/P)年均值为61.41,其中冬季和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硅氮比(Si/N)年均值为2.08,冬季和春季均小于1,其他季节均大于1;硅磷比(Si/P)年均值为50.12。3口刺参池塘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西沙海域氮(N)和磷(P)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影响,2014年秋末在永兴岛附近海域S0站(111°59.843'E,17°30.364'N)进行了N、P营养盐的现场添加实验。添加氮的浓度依次为4μmol·L-1、8μmol·L-1、16μmol·L-1、32μmol·L-1,添加磷的浓度依次为0.25μmol·L-1、0.5μmol·L-1、1μmol·L-1、2μmol·L-1,添加氮和磷的浓度组合依次为4μmol·L-1+0.5μmol·L-1(N∶P=8∶1)、8μmol·L-1+2μmol·L-1(N∶P=4∶1)、16μmol·L-1+0.25μmol·L-1(N∶P=64∶1)、32μmol·L-1+1μmol·L-1(N∶P=32∶1)。结果显示:加富N+P后,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长(P0.05),其中,32μmol·L-1NO-3-N+1μmol·L-1PO3-4-P添加组和4μmol·L-1NO-3-N+0.5μmol·L-1PO3-4-P添加组叶绿素质量浓度从初始的0.06 mg·m-3分别达到1.71 mg·m-3和1.10 mg·m-3,说明添加N/P范围在8~32之间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在单独加富N和P后,叶绿素a浓度均无显著的增加(P0.05),说明单独添加N和P不能促进浮游物生长。限制因子分析表明,S0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为N+P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斜生栅藻对硝氮和氨氮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0min的试验中,对15NH4+-N的吸收速率为0.62~1.15μmol/(g·min);对15NO3--N的吸收速率为0.08~0.15μmol/(g·min)。在NO3--N和NH4+-N2种形态氮源同时存在的混合组中,斜生栅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0.12~1.00μmol/(g·min)]显著低于NO3--N作为唯一氮源的单一组[0.78~1.23μmol/(g·min)],表明NH4+-N的存在对藻类吸收NO3--N有抑制作用。在14NO3--N和15NO3--N同时存在时,斜生栅藻优先吸收14NO3--N,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但不同形态氮对藻类氮吸收的影响远远大于同位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季节江蓠脱落物对大型海藻场上覆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野外环境,研究了不同季节温度下江蓠(Gracilaria confervoides)腐烂对上覆水溶解氧(DO)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根据广东沿海气候特点设计春秋20℃、夏28℃、冬15℃3个对照组,海水平均流速为0.24 m·s-1。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DO逐渐下降,DO浓度与加入江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江蓠腐烂分解使上覆水总氮(TN)、总磷(TP)浓度先增后减,铵态氮(NH+4-N)与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浓度同步出现峰值,磷(P)元素的释放早于氮(N)元素;冬季(15℃)和春秋季(20℃)时,NO-2-N和NO-3-N浓度均随江蓠丰度的增加而增大,夏季(28℃)则相反,海藻加入的质量同时影响NH+4-N、NO-2-N、NO-3-N和活性磷(PO3-4-P)的峰值浓度,海藻质量与营养盐浓度呈正相关;低温条件下N、P元素营养盐浓度在上覆水中累积均超过高温条件。研究大型海藻脱落物在不同季节里水解后对上覆水的影响,可为大型海藻增殖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NO3-N的吸收效果明显,其中真江蓠和脆江蓠的吸收速率15℃时最高,为0.507±0.136和0.448±0.095μmol/g·h,蜈蚣藻和鼠尾藻在20℃时最高,为0.614±0.033和0.289±0.019μmol/g·h,海黍子在25℃时吸收速率最高,为0.748±0.015μmol/g·h。结合去除效率常数来看,海黍子对NO3-N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温度变化对大型海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20℃下大部分海藻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高,其中以脆江蓠最高,达到4.79%±0.45%/d。  相似文献   

9.
隋海东    毛玉泽  郭晓亮    沈淑芳    方建光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5):960-96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碳源(添加CO2)和氮源(添加Na NO3)加富对大型海藻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设置碳源加富(800μL/L CO2)和对照(400μL/L CO2)2个碳源处理组,氮源加富(100μmol/L、300μmol/L和500μmol/L 3NO?-N)和对照(10μmol/L3NO?-N)4个氮源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共进行10 d,测定不同处理组藻体的生长及可溶性总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藻红蛋白(PE)、叶绿素a(Chla)、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碳源和氮源加富都会促进脆江蓠的生长,在800μL/L CO2和100μmol/L 3NO?-N处理组,脆江蓠的瞬时生长率(SGR)最大(11.70%/d);高浓度CO2会降低藻体SP、PE和Chla的含量,但提高了SS的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大,PE和SP含量逐渐增加,而SS含量逐渐降低,Chl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藻体的TN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TC和C/N比值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藻体的TN和TC含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本实验证实添加碳、氮会引起脆江蓠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变化,但其能耐受较高的CO2浓度和氮浓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5N-NH4^+氧化法对湄洲湾近岸水体的硝化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湄洲湾近岸水体硝化速率范围在0.51~ 4.60 μmol·L-1·d-1.养殖区附近较高的硝化速率,有利于海水对NH4^+-N污染物的自净作用,当水体硝化作用强烈时,水中的NO3^-的浓度也随之升高,表明海水中NO3^-主要来自于细菌的硝化作用.湄洲湾海水NH4^+-N的周转时间在1~9d,表层水体的NH4^+-N转化时间高于底层水.硝化作用转化NH4+为NO2^-,并最终转化为NO3^-,减少了NH3-N及NH4^+-N对近岸养殖系统中生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微型浮游植物(粒径2-20μm,这里把范围扩至2-50μm)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其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利用计算相关性指数的方法研究了H'与多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27℃温度范围内,H'与水中营养盐结构尤其是NO-3-N/NH+4-N比值相关性显著。2006-2007年对威海沿岸6个海湾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中发现,当水温16℃(16-27℃)时,H'与NO-3-N/NH+4-N值呈显著负相关:2006年7月相关性指数R=-0.526(n=14);2007年10月相关性指数R=-0.575(n=19)。当水温12℃(5-12℃)时,H'与NO-3-N/NH+4-N值呈高度正相关:2006年12月相关性指数R=0.665(n=15);2007年4月相关性指数R=0.415(n=25)。这种规律显示出微型浮游植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海域中氮源的种类要求可能是有选择的。当水温12℃时(冬季、春季),多数浮游植物优先吸收NO-3-N;而当水温16℃时(夏季、秋季),多数浮游植物优先吸收NH+4-N。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初始Fe3+摩尔浓度为0、1、10、15、20、25、50、100μmol·L-1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生长曲线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2株藻均存在铁限制,其中缺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限制较为显著,当初始Fe3+浓度为0,1μmol·L-1时,其生长曲线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铜绿微囊藻的μmax出现在25μmol·L-1,小球藻的μmax则出现在20μmol·L-1;当浓度为100μmol·L-1时,2株藻的生长均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此时的生长速度仍高于低Fe3+组。  相似文献   

14.
三都澳四个水产养殖点水质周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三都澳四个水产养殖点的营养盐(N、P)、溶解氧(D0)、化学需氧量(COD)、pH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溶解氮(DIN)组成结构在春、秋、冬季节中主要以NO3-N为主,其次为NH4-N和NO2-N.夏季营养盐结构,NO3-N所占比例明显减低,NO2-N所占比例超过NH4-N.营养盐NO3-N浓度的周年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2-N的浓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4-N浓度:夏、秋偏低,春、冬较高;P04-P的浓度: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水体中DO浓度的周年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H变化的周年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三都澳四个养殖点周年属于中度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蛋白分离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5个关键水质理化因子,研究蛋白分离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蛋白分离器后,水体的pH值维持在8.0~8.3,养殖水体中氨氮最高达到0.917mg/L,亚硝酸盐最高达到0.324mg/L,DO含量在3.775~6.300mg/L,COD含量峰值为14.27mg/L。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至12月对微山湖水体中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7种,其中原生动物18种,轮虫45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夏、秋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48种),春、冬季最少(43种)。春季浮游动物丰度最高(1.26×10^3ind.·L^-1),夏季最低(0.47×10^3ind.·L^-1),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75×10^3ind.·L^-1和0.71×10^3ind.·L^-1。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6.69mg·L^-1),冬季最低(1.52mg·L^-1),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41mg·L^-1和4.03mg·L^-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变化在1.74~2.15;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4。综合评价,微山湖为中营养型水体,应加强对湖区水质保护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温度、光照和营养史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无机磷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藻体,于第0小时、第0.5小时、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第6小时和第9小时分别测定培养海水中磷(P)浓度,以此来计算藻体对P的吸收速率。培养条件设置为10℃、20 ℃和30 ℃3个温度梯度;0、1 500 lx和6 500 lx 3个光强梯度;营养史通过藻体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培养96 h后获得,其中不同P营养史设0、5 μmol·L-1和50 μmol·L-1 3个梯度,不同氮(N)营养史设0、10 μmol·L-1和200 μmol·L-13个梯度。结果表明, 羊栖菜对P的吸收速率在20 ℃时达到最大值(0.197±0.005) μmol·(h·g)-1,在10 ℃时最小值为(0.105±0.001) μmol·(h·g)-1;随着培养光强的升高,P吸收速率逐渐递增;随着营养史中P饥饿程度的增加,P的吸收速率递增;而不同N营养史处理的藻体,无氮(0 μmol·L-1)和低氮(10 μ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氮营养史(200 μmol·L-1)的藻体具有最高的P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18.
锶对大麻哈鱼稚鱼生长发育及肌肉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长期暴露的方法,研究锶(Sr2+)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肌肉Ca2+-ATP酶及N+/K+-ATP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5±0.2)℃下,将体质量(0.389±0.021)g的大麻哈鱼饲养在可控温玻璃水槽(100cmX50cmX40cm)中。水槽中添加SrCl2·6H2O,使Sr2+浓度达10、20、30和40mg·L^-1,以不添加锶的水槽为对照组。30d饲养表明,各实验组大麻哈鱼稚鱼均能生长,但高质量浓度的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大麻哈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影响了稚鱼肌肉中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锶(sr2+)质量浓度为10mg·L^-1时,各项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最高;随着锶(Sr2+)质量浓度的升高,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下降。结果提示,大麻哈鱼稚鱼长期暴露的锶安全质量浓度在10mg·L^-1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