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4个不同类型的北方粳型两用不育系、4个粳型优良恢复系及其组配的16个杂交组合为试材,对父本、母本和杂种F1代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进而计算出父本、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及杂交组合F1代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选配杂交组合时,不仅要注意一般配合力的选择,还应对其特殊配合力进行大量筛选,从而提高选择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水稻千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母本与30个恢复系品种父本配制所获得的74个两系杂交水稻千粒重性状配合力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千粒重与父本(恢复系)、母本(不育系)和双亲的平均谷粒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8、0.3523和0.5656。(2)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千粒重性状的表现在组合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显著差异;在籽粒千粒重表现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别占整个基因型方差的93.98%和6.02%,说明一般配合力对籽粒千粒重的作用远大于特殊配合力;在其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中,母本对籽粒千粒重的作用大于父本。(3)两系杂交水稻千粒重性状遗传的广义遗传率为99.40%,狭义遗传率为93.41%,说明千粒重性状的遗传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3.
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7个具有不同细胞质的粳稻雄性不育系与5个恢复系配组,测定了3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2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粳稻F_1性状的形成,除了穗数主要受不育系一般配合力的作用以及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未发现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的作用以外,其余性状均同时受不育系,恢复系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珠配合力的作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比组合特殊配合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一般配合力中,不育系的作用更大。据此认为,杂交粳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应特别重视不育系的选育;而在恢复系的选育方面,应注意类型上的多样化。文中根据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效应的综合表现对参试亲本的优劣作了评价,推荐BT型六干辛A、D型南粳34A和宁恢3-2、77302-1为优良的三系亲本:并参考组合的实际表现,鉴定出六千辛A/77302-1、六千辛A/宁恢3-2、南粳34A/77302-1和南粳34A/宁恢3-2等优良组合。这些结果与育种实践相符,表明配合力研究对杂交优势育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新A是以中浙A为母本,印32B/协青早B的F4代优良单株为父本,经测交和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中籼不育系。中新A于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表现株型适中、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好。特别适宜与含粳稻成分较多的恢复系配组,组配的组合生育期明显短于协青早A所配组合,对解决籼粳亚种间杂交F1代生育期过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BS型二系杂交小麦及F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和遗传率,以BS型不育系BS366和F型不育系FA-101以及16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模式分析了14个杂交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BS366和FA-101组合产量的主要因素的顺序不一致; BS366/济麦12、BS366/凤麦24、BS366/07品151-80和FA-101/川麦21等4个组合的单株粒重超对照优势大于12%,且株高低于对照,绵阳35和凤麦24可作为优良父本使用;杂种优势超对照值与其父本GCA值、组合SCA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GCA的相关性要大于与SCA的相关性,但父本GCA值与组合SCA值几乎无相关性; BS366和FA-101两个不育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不同,而且具有相同父本的两组不育系组合的杂种优势趋势、规律以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利用BS和FA两种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抽穗日数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光敏核不育水稻与广亲和品种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目前已成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籼粳交杂种一代往往表现生育期延迟的特点,使一些产量优势明显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因生育期过长而限制了在生产上应用。几年来,通过对许多籼粳杂种一代的观察,发现并非所有籼粳交组合都表现超亲迟熟,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亲本有关。因此,有必要研究两系杂交稻组合在生育期方面的杂种优势特点及不同亲本在这一性状上的配合力效应,为组配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990年夏季,以5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0个广亲和品种为父本,按5×10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50个杂交组合。5个光敏核不育系为W6154S,W6184S,KS-9,5460S和衡农S-1。  相似文献   

8.
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9个不育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的81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株高、有效穗数等10个株形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恢复系和不育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不育系M9剑叶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M3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大。组合M2/F1、M2/F3、M4/F3、M5/F6、M6/F5、M5/F7、M1/F8均只有一个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向,而且组合M2/F1剑叶长、倒二叶长和倒二叶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各株形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倒二叶宽、株高、倒一节长、倒二叶长、穗长、剑叶长、穗颈节伸出度、剑叶宽、倒二节长、穗数。  相似文献   

9.
若干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明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对杂交水稻性状表现的作用,并选育较好不育系和恢复系,选用4个不育系,3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12个组合,了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大多数产量与性状主要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的控制,同时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而垩白面积则主要受特殊配合力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配制的20个组合的稳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比较,不育系较恢复系高,尤其是穗数、稳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大小不能完全由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所决定,是两亲本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杂种优势的产生是不育系和恢复系遗传基础互补为主,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10个粳型广亲和品种和6个灿稻材料作父本,共配制灿粳亚种间杂交组合40个,品种间杂交组合19个,对杂种F1与双亲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系亚种间杂种F1籽粒充实度与其父本、母本籽粒充实度及双亲平均籽粒充实度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选用充度好的亲本配组很重要,对解决两系灿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八五”期间筛选的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12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吉880等5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而吉906等4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方可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多数性状的遗传力小于50%,环境方差偏大。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分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程氏指数法分析和划分13个亲本和48个亚种间组合(F1)的籼粳属性表明: 原认为是爪哇型的CPSLO17应归属偏粳型;亚种间F1可以划分为4类.即粳、偏粳、籼和偏籼,但主要以偏粳和偏籼为主,完全为粳型或籼型的极少;亲本细胞质对F1分类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育种实践中,欲选育籼型杂交稻组合时,以籼稻为母本容易成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个自选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设计,组配66个单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试验,分析了株高、穗位高、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桂99、桂422、桂517、桂A200等4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桂340综合性状最差,需进一步改良方能利用.其它自交系也有各自突出某一性状的优势,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到有目的地选择利用.桂9804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其次是桂A200、桂422和桂517,它们均有可能选育出极端高产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G59S等4个粳型两用不育系与盐粳48等4个常规优良品种(系)共配成16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分析了各不育系杂种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4个两用不育系的杂种均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以2003G59S最高,其次依次为G72S、G89S和G82S;16个具有产量竞争优势的组合中,以G82S/C258组合为最高,其次依次为G59S/辽盐92、G72S/盐粳48、G82S/盐粳48。  相似文献   

17.
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可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交种AF1-3即组合NA6/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优良单株频率高,单株美元产量高,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3全节代的配合测定及选育,已从恢复系统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光身杂交稻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和光身R及光身光温敏核不育系光S,并用其配组率先育成一批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如光香优德87、光香优602、光香优613等;还选配出一批非光身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如光香优7号、光香优13和光香优6号以及两系杂交稻组合光两优113和光两优193等.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的选育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可望实现我国杂交稻育种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合油葵杂交种LD06 F1选株自交,在其F2中,有粉株和不育株成对杂交后,用菊芋(H.petiolaris)的全DNA加渗透液的混合液按时涂抹已授粉的葵盘柱头。经多代分离选育,育成了不育系CMSUA5-1和相应的保持系UB5-2。CMSUA5-1与现有不育系CMSPET-1的恢复系杂交多代试验中,不能被CMSPET-1的恢复系所恢复,证明现有的恢复系与新选出的恢复系不同,新选出的恢复系UR5-3只能恢复CMSUA5-1,说明UR5-3是一个新型栽培向日葵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20.
两系亚种间与品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系杂交水稻的20个亲本材料、21个品种间杂种材料和53个亚种间杂种材料籽粒充实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材料的籽粒充实度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谷粒充实率的变异系数为:两系亚间间杂种F1最大,亲本材料次之,两系品种间杂种F1最小;亲本材料的平均谷粒充实率显著小于亚种间杂种F1和品种间杂种F1的平均谷粒充实率,亚种间杂种F1的平均谷粒充实率与品种间杂种F1的平均谷粒充实率的差异不显著,并对解决两系灿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