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由于水稻抛秧栽培避 过或缩短早、晚稻秧田遇 第一、三代三化 螟卵的机会,致使第一、三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第二、四代三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抛秧地区秧田和本田三化螟的药剂防治次数可以减少。  相似文献   

3.
水稻三化螟种群消长因子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是襄樊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水稻常年种植一季中稻。一般年份三化螟一年发生3代,主要以1代为害苗期,2、3代则主要造成枯心、白穗,直接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近几年,由于耕作制度、气候因素以及防治技术的变更,三化螟继70年代之后再次回升成为水稻主要害...  相似文献   

4.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岸,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3万hm2,以单季晚稻种植为主,特别是优质品种武育粳3号种植比例大,占85%以上。水稻三化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6a大发生。其主害代第三代为害单季中晚稻,造成白穗,未防治的稻田一般减产8成以上。近6a来,笔者就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三化螟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观察1.1发生时期在泗洪地区三化螟1a发生3代。第一代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为害秧田期水稻;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分蘖期水稻;第三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往…  相似文献   

5.
1998年荆门市有水稻18万hm2,其中早稻1.6万hm2,晚稻2万hm2、中稻14.1万hm2。早晚稻主要分布于沙洋、京山。1998年三化螟在我市中等偏重发生,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11998年我市三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时间偏早7月初即见2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6.
韦德明 《广西植保》1999,12(2):31-31
水稻三化螟是邕宁县水稻害虫之一,其第二、四代分别为早、晚稻的主害代。本县1998年三化螟发生程度,早稻属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0.7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3%,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43.6万kg;晚稻属轻发生程度,发生面积为713h...  相似文献   

7.
1 发生概况三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的主要害虫 ,50~ 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 70年代 ,沿江稻区为防治三化螟 ,曾出现“万家灯火”诱虫景象 ,当时全省年发生面积高达 1 47万hm2 次以上。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 ,发生逐渐衰落 ,发生面积逐年减小 ,为害程度逐年减轻 ,到 80年代末期 ,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三化螟。 1 995年以来 ,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已由最低年份 1 991年的 1 1 .5万hm2 次 ,上升到1 999年的 66.7万hm2 次。特别是三代三化螟近年已成为本省沿江稻区迟中稻、单季晚稻、早栽双晚穗期的主要害…  相似文献   

8.
防治水稻螟虫效果欠佳的原因所在洪湖市瞿家湾镇农技站秦前淦水稻二化螟、三化螟作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田间基数是越来越大,对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去年在水稻主产区,第1代M化螟、第3、4代三化螟分别对早、中、晚稻都造成了较重的危害,特别是第3。...  相似文献   

9.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福建省云霄县2004—2013年水稻三化螟发生动态及其为害情况。结果表明,三化螟灯下诱集数量、田间残虫量及发生为害程度总体属轻发生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晚稻收割后冬种生产大面积开发,恶化了三化螟赖以生存发育繁衍的越冬场所,成为三化螟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廷策 《广西植保》2001,14(1):29-30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是铜仁市低海拔地区为害最重的螟虫种类,主害代第3代发生为害时,常因防治不力,造成白穗、枯心,直接威胁水稻生产,损失惨重。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控制三化螟的为害,本文对3代三化螟发生期进行预测,并验证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1993年晚稻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1993年桂林市晚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大发生,为80年代以来为害最重的一年。阳朔县植保站于9月14日在定点系统观测区调查第四代卵量,高的达600块/亩,平均为379...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害虫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水稻“三虫”的防治技术要点。 1水稻螟虫   近几年来,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为害十分严重。二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代,以一、二代为害严重;三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 4代,以二、三代为害严重。发生时间大致为:第一代螟虫从 5月中、下旬至 6月上、中旬;第二代螟虫为 7月上、中旬;第三代螟虫为 8月中旬前后。 对螟虫的防治,一是要根据县植保站发布的虫情预报,及广播或电视媒体传送的虫情信息,结合本地情况,选好最佳施药时期及时进行防治。二是要选好对口农药。①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我市迅速回升,据1988年调查,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为害率平均3%左右,单季晚稻5.5%左右、严重田块达20%以上,为分析三化螟回升原因,明确春花作物免耕栽培在三化螟回升中的作用,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与步骤1988年11月,选一块三化螟为害严重(白穗率4.80%)全田枯心、白穗团分布均匀的连作稻大田作试验观察田,设 a、免耕大麦(俗称稻板麦)b、免耕油菜(稻板油菜)c、翻耕大  相似文献   

16.
桂林市1993年三化螟发生严重廖家榜(桂林市植保站,541022)桂林市1993年晚稻三化螟大发生,是80年代以来发生为害最重的一年。晚稻白穗率最高达75%。全市加权平均白穗率为2.52%,约损失稻谷3445吨,占晚稻病虫为害损失总和的59.4%。大...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荆门市种植水稻 1 6万 hm2 ,其中早稻0 .6万 hm2 ,中稻 1 4.4万 hm2 ,晚稻 1万 hm2。受今夏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及种植结构的调整 ,我市三化螟为大发生 ,特别是 3代三化螟发生量之大 ,发生期之长为历史罕见。1 发生特点2 0 0 1年 ,我市 3代三化螟发生态势是 ,发生量大、发生期长、为害严重。据市站在麻城测报点调查 ,3代三化螟平均 667m2卵量 1 0 0 0块 ,667m2残虫量 80 0~ 2 60 0 0头 ,加权平均 65 2 0头 ,个别严重的地方 667m2 残虫量加权平均近 1 0 0 0 0头 ,更有甚者同株水稻上有 2~ 3头虫为害 ,为过去所少见。同时据我站观察…  相似文献   

18.
《植物保护学报》1962,1(2):32-32
安徽植物保护学会于3月底在合肥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共提出学术论文十九篇,宣读了关于水稻螟虫和小麦杆锈病的三篇论文,并就水稻螟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研究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水稻螟虫在安徽产稻地区均有发生,主要是三化螟的第三代为害最大,尤以迟栽的中稻和晚稻受害严重。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水稻的不  相似文献   

19.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我县发生3代,少数年份也发生4代,分别为害早、中、晚稻,近几年来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根据作者积累20年的资料研究,第1代二化螟在我县发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