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兰翔宇  叶冲冲  王毅  曾涛  孙建 《草地学报》2021,29(z1):80-92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级,其水源涵养功能面临全球变暖压力,但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还需深入研究。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并结合土地覆盖产品,借助相关性和趋势分析等方法,评估了青藏高原产水、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水源涵养量空间异质性明显(范围为0~1 700 mm)。高寒草原(0.49 mm·a-1)和高寒草甸(1.92 mm·a-1)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均表现为逐年增加,而森林则相反(-5.39 mm·a-1)。水源涵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自雅鲁藏布江河谷向西北逐级递减。驱动力表明水源涵养对土壤湿度最为敏感(0~10 cm:slope=5 327.53,P<0.05;10~40 cm:slope=2 110.42,P<0.05),而地形对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有不同影响,在一定坡度范围内(0~20°),水源涵养量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加。本文强调森林水源涵养呈现出退化趋势,今后需加强对该生态系统水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最新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对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青海天然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068.03×108元/a,其中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6项生态因子的服务价值合计为3848.90×108元/a,占天然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的94.62%。生态环境严酷的高寒类草地组生态服务价值为3544.33×108元/a,对青海天然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率达87.12%,合理利用此类草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青海草地资源生态功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天然草地是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青海大农业经济的支柱,是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赖以当存的基础。据草地资源调查,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总价值为4068.03×10^8元(人民币)/年,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948.90×10^8元(人民币)/年,是全省草地经济服务价值的17.60倍。  相似文献   

4.
以拉萨河谷地区达孜县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对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生产产品、固定CO2、释放O2、涵养水分、维持营养循环等服务功能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达孜县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265.03万元/a,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依次为:产品价值45.60万元/a(17.20%)、固定CO2价值83.80万元/a(31.62%)、释放O2价值113.33万元/a(42.76%)、涵养水分价值13.16万元/a(4.97%)、营养循环价值9.14万元/a(3.45%)。由此可知,达孜县山地灌丛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其释放O2的服务功能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生态用水研究是分析流域水利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水科学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对生态用水的忽视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本研究选取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河北沽源县,采用桑斯维特公式(Thornthwaite)来计算潜在蒸散量,计算出沽源县各项生态用水类型的用水量。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用水总量为4.183×108 m3·a-1,其中耕地农作物生态用水1.506×108 m3·a-1,林地植被生态用水1.539×108 m3·a-1,草地生态用水0.705×108 m3·a-1,园地生态用水0.026×108 m3·a-1,水域生态用水0.407×108 m3·a-1。从生态用水角度考虑,该县土地利用规划中,应适当退耕,且采取还草比还林更适宜;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应降低蔬菜和土豆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6.
以草地地上生物量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市场价值法、物质量法、水量平衡法等方法对太仆寺旗和沽源县境内的农牧交错区草地的固定CO2、释放O2、土壤侵蚀控制、涵养水源、营养物质循环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由这5项功能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间接价值在农区为16 668元/(hm2·a),在草原区为17 223元/(hm2·a)。尽管草原区的间接价值比农区的高3.33%,但研究所选的农牧交错区由于农业活动的干扰,并没有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显著下降。这说明维持现阶段的农业活动或退耕还草可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性发展;但若继续开垦和破坏草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能会显著下降,草地所具有的生态屏障作用也会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闵庆文  刘寿东  杨霞 《草地学报》2004,12(3):165-169,175
本文参照Constanza等的思路与方法,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有机物生产为基础,分别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等估算其主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3325.9×108元/a,其中,气体调节价值272.3×108元/a,占8.19%;水土保持价值2988.0×108元/a,占89.84%;涵养水源价值为18.2×108元/a,占0.55%;有机物质生产价值27.52×108元/a,占0.83%;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6.1×108元/a,占0.48%;生态旅游价值3.8×108元/a,占0.11%;在各种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最为重要;因此,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草地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开展针对草地水源涵养功能及价值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非常紧迫而又现实的意义。结合内蒙古东乌旗草地生态系统实际情况,研究草地水源涵养量及价值核算方法,评估东乌旗草地水源涵养量及价值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全旗草地水源涵养量分别为1.88×10~9、7.63×10~8、2.01×10~9m^3,价值分别为1.35×10~5万元、5.47×10~4万元、1.44×10~5万元;2000—2005年,东乌旗草原水源涵养总价值下降59.48%,2005—2010年,全旗草地水源涵养总价值上升163.25%。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内蒙古草地生长季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及其与干旱的关系,本文通过趋势变化和相关性计算对2001-2015年内蒙古草地NPP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PP平均增长率为2.20 g C·m-2·a-1,其中草甸草原为3.73 g C·m-2·a-1,典型草原为1.69 g C·m-2·a-1,荒漠草原为0.30 g C·m-2·a-1。NPP均值整体上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其中草甸草原最高,其次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最低,年均NPP分别为387.90 g C·m-2·a-1,291.26 g C·m-2·a-1,133.70 g C·m-2·a-1。NPP整体上与SPEI-1相关性最强,其中,草甸草原与SPEI-1最强相关性最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与SPEI-3相关性最强。干旱对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对典型草原的影响次之,对草甸草原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都兰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都兰县不同草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类型功能价值进行了尝试性的估算。结果表明,草地系统年平均价值为55.40亿元,各类草地提供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温性荒漠16.50亿元>温性草原13.64亿元>高寒草甸11.60亿元>高寒草原7.61亿元>低地草甸6.05亿元。草地各类功能价值中,提供食物生产的经济价值仅是草地服务价值的一小部分,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服务最主要的是其潜在的间接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草地指标,辅以模型模拟和野外观测等方法探究西藏草地N PP的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藏草地NPP年均值为136.46 gC·m-2·a-1,并以1.57 gC·m-2·a-1的变化率...  相似文献   

12.
李琳  林慧龙  高雅 《草业学报》2016,25(6):34-41
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腹地,考虑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敏感性,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全面的评价该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健康和未来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为理论基础,以能值分析法为主要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6项评估指标,对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逐项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从1375亿元/年上升到1780亿元/年,年际变化较大;从趋势上,以2006年为分界点,2006年后的年份,其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且普遍高于2006年前的年份。对不同草原类型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可以看出,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生态服务价值占全部草原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10年中皆超过99.5%,这主要与该草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有关;各类型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年际变化不大;在6项指标中,释放O2与固定CO2的价值所占总价值比例最大,两者之和约占全部价值量的90%,而直接的草产量价值仅占全部价值量的1%左右,远远低于其他生态服务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氨挥发是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掌握氨挥发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盐渍化草地养分管理策略制定等提供依据.试验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测定黄土高原盐渍化草地短期添加氮(0,1,2,4,8,16,24和32gN·m-2·a-1)对盐渍化草地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氨挥发速率与月累积量随氮添加水平的...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性湖泊(洞庭湖)和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维系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而且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地评价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保护和修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消费剩余、条件价值法,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18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洞庭湖区服务功能总价值1733634×104元。其中,社会服务功能价值(895759×104元)>调节、支持功能价值(765662×104元)>供给功能价值(102213×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51.67%,42.43%和5.90%。若以其产品可进入经济市场与否来划分,具有市场价格的服务的经济价值(985863×104元),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间接服务的生态价值(747771×104元),它们之间比约为1∶0.76。本研究结果可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开发的对策制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主要的方式,可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作为豆科灌木,其邻近土壤养分的变化对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为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放牧实验,共4个载畜率处理(对照CK(0羊单位·hm-2·a-1、轻度放牧LG(0.93羊单位·hm-2·a-1)、中度放牧MG(1.82羊单位·hm-2·a-1)和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a-1),在每个小区中选定大小相近的小叶锦鸡儿植株,分为东南西北4个方向,测定植株邻近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载畜率增大,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速效磷先下降后上升,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应的速效磷在LG区呈最小值,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三江源生态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核算2004年和2012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牧草供给和水供给等主要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在采用模型模拟变量控制法厘定生态工程与气候因子对生态成效贡献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2年间,三江源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 372.23亿元。其中自然保护区内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比例高于非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壤保持服务;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显著,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 035.32亿元,占增加总量的43.64%,其投入产出比为1:13.73,净经济效益为959.92亿元。虽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使得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但生态系统全面恢复仍需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以及气象条件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依据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系列卫星资料遥感数据,分析了近10年夏季全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 gC·m-2·a-1,内蒙古中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等地近10年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近10年全国大部草原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较好的气象条件利于夏季牧草生长。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区的气温和降水量也较常年偏高,北方草原区草地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21.3 gC·m-2·夏季-1,为近10年偏好年份。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较好的气象条件对其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青海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的时空特征,基于遥感估算的NPP数据和降水空间插值数据,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法分析了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和PUE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均值为42.81 gC·m-2,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和南部,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西北部。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年际变化总体较为平稳,以年均速率0.09 gC·m-2呈微弱的波动上升。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均值为0.089 gC·m-2·mm-1,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和南部,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年际变化呈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年均0.0023 gC·m-2·mm-1。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年际变化整体上与降水年际变化为负相关。本研究为青海高原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