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理念探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兼顾保护和发展的新型保护地模式,其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在剖析国外相关概念及国家公园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述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及发展现状;基于国内外相关管理经验,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在五大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域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梳理江西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为目标、以空间优化为重点、以生态管控为手段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技术路径,以及"四园七区多点五廊"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想,并对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分区及目标管理等关键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当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优化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中介绍巴西国家公园发展状况,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共管或参与式管理模式、法律保障体制、资金保障机制等角度对巴西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巴西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经验,从建立统一分级管理体系、健全资金投入及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共管、建立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建议,对于我国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切实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经济发展的新型自然保护地形式,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选取世界上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通过分析其国家公园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比较我国国家公园在遴选机制以及建设标准方面与国外国家公园之间的差异,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遴选和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评审程序以及国家公园建设中应秉持"4个坚持"的标准,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地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是我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学规划、完备制度"是保护地体系稳健发展的必然路径,保护地规划制度研究及建设非常紧迫。文中剖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组织管理结构与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梳理了国家公园体系百年发展的重要法案历程,探析了隶属NPS的丹佛规划设计研究中心(DSC)全权负责下的规划体系,发现NPS垂直式统筹管理和从"一园一法"到"基本法"进而"各专项保护"的法案发展历程,二者正是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建设发展的双重基石。研究启示有3个方面:一是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亟待与管理体系的重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立法以实现强制性保护和引导性发展;三是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特征,提出由6个层级构建规划体系及其规划制度建设设想,以期探索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科学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创新与改革,而湿地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州20个湿地公园为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了整合优化前后湿地公园基本情况,发现整合优化初步解决了整合前湿地公园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保护空缺、保护地内用地矛盾等情况。并从保护和恢复重要典型湿地、恢复市域湿地生态廊道、修复湿地生境、促进湿地价值转化、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整合优化后湿地自然公园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保护地是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资源的精华地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建成立,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统一行使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改变了多年来自然保护领域"九龙治水"多头管理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已涵盖除海洋和荒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保护了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构筑了牢固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目前尚存在资源本底不清,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保护区域存在空缺,自然资源产权复杂,总体规划滞后,保护与地方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文中从政策、管理、资金、人才与技术、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发展措施,助推云南省统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自然公园保护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也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不同级别、数量众多的各类自然公园,在改革的背景下,其定位和管理目标需要进一步厘清。本文阐述了自然公园的概念、定位和建设理念,提出了服务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总目标的自然公园保护管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国家森林。中国目前尚未设置国家森林,但已经具有国家森林的雏形。建立国家森林对于保护和永续利用重要森林资源、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态安全空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建立国家森林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本文提出了建立中国国家森林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在对辽宁省营口市7处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内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根据营口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实际需求,提出了营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营口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公园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公布之后,对国家公园定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明确,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目前,我国正在开展10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探索完善自然生态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事件:自然保护地是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资源的精华地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1月23日,《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被提上日程。点评:中国自1956年在广东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定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发展历程、建设形势、国际借鉴、取得的成绩,结合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各类自然保护地情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定义,对今后的建设重点、目标、方向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合理的特征指标是重要步骤。本文从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问题入手,阐述了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体制的不同层次建设目标与指标,提出用生态系统方法梳理、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推动来完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引领的背景下,探讨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规划路径及难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制度确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和“三区”划定工作中综合评价、整合、归并的研究难点,厘清了从国土“三调”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的三阶段技术关键点,即编码转换和基数转换摸清本底、生态保护优先的评价技术、综合分析与三线划定;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融入5级3类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即应开展全国、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并对接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国家级、省级和自然保护地单位3个级别,详细规划应包括控制性规划、设计与施工等;通过上述探讨,明晰我国自然保护地“三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地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建设,西藏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自然保护地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科研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通过整理"十三五"时期,西藏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旨在促进西藏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保护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在改革自然保护体制,通过对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转化、补缺,新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草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但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尚不健全,且缺失自然公园这种类型。建立草原自然公园,能够填补空白,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能促进草原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草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全面分析了草原自然公园创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草原公园的定义、定位和建设思路,以期对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