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使地域文化特色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美丽乡村,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活力。分析了乡村地域文化的组成内容及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手法,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打造的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是绵阳市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对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的建筑、植物、景观设施等景观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处景观在满足市政服务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创意景观元素,实现了现代文明与三线建设文化的融合,得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后工业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传承城市文化精神:诠释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显城市形象、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对地域文化与城市绿地景观进行解读,总结出街旁绿地的景观特点与分类,并以盐城市城南新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将城市街旁绿地的景观塑造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综合特性的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特有的地域文化景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大量运用地域性元素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了乡土植物的地域性特点及乡土植物对城市地域性景观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城市地域性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城市绿色景观环境文化特性和保持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脉络,才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保持住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脉络,才能发展性的创造城市绿色景观环境特色。如若失去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将会导致具体场所和历史区域关系的消亡,并极大可能地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绿色景观环境又是城市总体环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反映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和地方特征,以阐述城市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涵义。一个城市的绿色环境建设和景观创造,失去了所在地域的文化传统,也…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城市绿色景观环境文化特性和保持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脉络,才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保持住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脉络,才能发展性地创造城市绿色景观环境特色。如若失去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将会导致具体场所感和历史区域关系的消亡,并可能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因此,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有四个方面应引起重视。一是文化的承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度,历史文化遗迹、园林名胜,可谓遍布华夏,不可胜数。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下来的却寥若晨星。不少有着久远历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中的文化意识仍然很淡漠,一方面是埋怨本地富有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绿化美化设计和建设优秀企业匮乏,极力推崇聘请外地著名设计和建设单位来承建。另一方面是盲目引用国外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不合实际地照搬和套用,进行莫名其妙的简化和抽象,达不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形式上也不伦不类。严重脱离了所在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城市失去了记忆。二是文化的开掘。人类创造文化的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因此,在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中对地域外绿色文化精髓科学地甄选和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发掘,就变得十分必要。我国江南苏、杭二...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邯郸市沁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景观创造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性,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创造以人为本、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8.
赵建华 《广东园林》2012,34(2):8-10
城市园林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合理有效地提取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延续,还可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的城市公园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和城市公园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选择方法和表达途径。在设计过程中,只有把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再现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的地域文化融合于城市公园景观中,才能体现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民俗风情文化是地域景观的构成要素,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对民俗风情的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从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着手,紧扣“乞巧文化”主题意向,构筑“七彩鹊桥巧会、十字景墙幽会和门式景窗花会”三大特色风情景观,探索了富含民俗风情的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有机融合,以充分认识民俗风情文化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现阶段"城市家具"设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榆林市防御建筑体系下的多样建筑文化、璀璨的民间工艺美术与曲艺文化、根植于黄土的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征,以提炼地域文化符号、适地应用材质与色彩、体系化综合设计、转译历史与民俗等为策略,以提炼浓缩地域文化、厚重而大气的尺度、粗犷而不失细节的造型、强烈对比色彩等途径,并结合公园形态,进行了榆林市榆溪滨河公园"城市家具"设计,将文化要素转换成为不同的"城市家具"形态,达到了景观各要素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公园的文化内涵与城市气质深度融合,有效地延续了文脉并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塑造了具有个性特征的城市景观。这些策略和方法可供地域特征背景下的景观小品设计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景观生态、城市空间及生态城市的基础入手,通过分析礼县特有的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双重优势,深入挖掘秦文化主题特色,确定了文化型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框架,即:山水环形生态、景观斑块渗透、地域文化融合。基于对礼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特色的研究,探索文化型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内涵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意义,阐述城市公园绿地中实施地域文化特色的营造手法及实践策略。即:梳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将山、水、城、绿有机结合,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绿地。  相似文献   

14.
张力 《绿色科技》2011,(12):48-51
通过对历史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葛市清潩河景观设计项目,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原则、手法等进行了探讨。从城市风貌建设的角度来探讨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元素对城市风貌特色中的反映,指出了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尝试解析城市形象的特色,并由此确定城市风貌的定位,为当今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烟台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首先应充分考虑其自然环境的特色,尊重和保护城市地理环境的自然形态。组合海岸带特色景观资源,利用河流的特点构建滨水廊道活动空间和景观系统,并分别对三类山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带状城市形态的基础上强化“五区融合”的总体格局。烟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应保护并表现历史文化内容,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和重建。  相似文献   

16.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涉及2类不同的地理空间而具有独特的景观个性。现代景观设计中,滨水绿地是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处于复杂地形上的滨水绿地则为景观设计提高了难度。绥江新城位于云南省东北角,毗邻金沙江,地形地貌复杂。以绥江新城滨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尊重场地复杂地貌现状的基础上,融合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创造富有山地城市特色的滨水绿地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绿色出行、慢行理念的逐渐形成,共享单车使用率的也在同步飞速提升。许多城市开始更加重视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景观的提升和改造。本文通过青岛市崂山路为例,总结了现状慢行空间景观的现状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营造慢行空间景观,突出其地域特色,体现其文化要素,打造文化景观,并在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体现文化要素。最终实现与文化景观相结合,与山海自然环境想融合的凸显地域特色的慢行景观长廊。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间的景观小品设计大同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缺少各城市自身的特色。针对该现实问题,以西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小品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小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小品之中,同时又能与现代潮流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区域、生态廊道和文化载体,以郑州市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总体设计构思、景观分区、交通组织、新材料运用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将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色。针对当前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着众多传统广场的改造问题,以中卫市黄河文化广场构思为例,立足中卫沙坡头旅游城市的实际,紧扣"黄河文化"与治沙主题,探索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充分认识文化意蕴对自然式城市广场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