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人类社会长期大规模地索取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合格建设者的关键之举,由此提出了高校要紧贴时代脉搏,从人才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站位高远,关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和师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其生态保护认知的水平,培养一批美丽中国的合格建设者,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后继者,是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主体力量。但如今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认知程度肤浅、尚未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参与意识薄弱、知行不一等问题。为此,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个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构成五位一体的多层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关乎大学生人格品德养成、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分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了高校生态德育的路径:通过生态知识与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通过体验教育扩展学生的生态道德视野;借助行为教育、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生态道德自觉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了解性、取向性和实践性3个维度得出了大学生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不能统一、"知道"却不一定"做得到"的观点。通过分析揭示了生态意识欠缺的三大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为高校生态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由于环保意识的缺失,造成现今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的矛盾日渐显著。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促进国家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东部森林是三江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为探明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及未来演化趋势,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式模拟数据,在气象模式筛选、点数据栅格化的基础上,利用周广胜-张新时NPP模拟模型,分析2000—2030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森林NPP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2020—2022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森林NPP平均为(550.70±39.72) gC/(m2·a),无显著变化趋势,与之相比,在SSP2-4.5情景和SSP2-8.5情景下,2023—2030年NPP均有小幅上升;未来情景下大部分区域的NPP有所增加,只有长白山北部山区的部分区域NPP存在减小的趋势;未来森林NPP总体分布有向东北-西南方向集中的趋势,且空间分布中心有向北移动趋势。截至2030年黑龙江省东部森林植被NPP无显著变化趋势,分布重心有向北移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森林生态效益、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需要大批有较高生态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将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作为生态学教学的核心,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生态学自身特点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生态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生态素质的培养作为贯穿生态学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不断调整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采取实例教学、课外教学和综合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生态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是不是具备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的高低对"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效有重要影响,虽然通过各类渠道,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得以提升,但是从总体来看,生态素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践育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倡导学生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高校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培养者和教育阵地的坚守者,应通过开展广泛的实践活动,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立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弘扬生态民生协同建设意识,在实践的同时,反思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对策。同时,通过生态民生协同建设中多项实践实例证明了育人成效:大学生思想修养、团队合作、适应社会、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知识运用6个维度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认为,高校建设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要先行。首先,高校要切实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促进生态道德的建设。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通过工程、自然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工作,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了解程度、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生态文明实践行为的现状、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形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及实践活动缺乏评价指标、活动的宣传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活动缺乏延续性等;并提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包括以班级为单元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环保社团的引领作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建设、有效利用高校的特色资源、以高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了大学生的绿色认知情况,并运用SPSS20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因素为绿色意识、绿色宣传、绿色实践及绿色课程等主因子,该结果可以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部沙樱是原产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是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自2010年引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以来生长表现较好,正常开花结实,可通过播种、扦插等繁殖。文章阐述了西部沙樱播种育苗中整地、种子处理、水肥管理、大苗培育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罗允  温毅娴 《绿色科技》2019,(9):289-291,296
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高校定位转型角度着手,剖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及表现、高校教育转型过程中教与学存在的矛盾等问题。通过对比近四年湖南某地方高校各类比赛成果和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报告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比赛活动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紧紧围绕“高校传统课程转型、三创活动意识引导以及初创项目长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自然湿地43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18%。其中,三江平源湿地面积156万公顷,松嫩平原湿地面积78万公顷,大兴安岭湿地面积85万公顷,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湿地面积115万公顷。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泥炭分布区,松嫩平原湿地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几次大规模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了保护好湿地资源,黑龙江省经过几年的努力,湿地保护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全省已建…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学视阈下,对高校党的群众工作的生态位、面临的新常态、生态合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以生态审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客体主体化、基础碎片化、内容纵深化等现实困境。从生态学视角,指出高校党的群众工作的现代元素凸显,多样性的利益主体、演进性的经营意识、开放性的话语体系、冲突性的群体文化等有机因子都需要不断寻求动态平衡。因此,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应通过生态整合构建生态合力,包括强化价值认同,形成愿景合力;让渡学术权力,形成制度合力;分层分类培育,形成主体合力;以对话代替对抗,形成情感合力,从而形成不同群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使高校党的群众工作生态合力通过引导理想表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整合社会力量等,为培育大学精神、实现学术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进而推动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推进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道德,这样才能在未来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观念充分转化与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并产生正面性的影响。以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南充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高校学生环境道德基本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南充四高校对于环境道德教育较为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强。建议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方式,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首都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调查发现,首都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成才意识强,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考试族"群体庞大;学生学习自觉性还比较差,娱乐时间较长;学习方式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还没有将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改革学习成绩考核办法,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引导。  相似文献   

19.
对近两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现状研究、策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及行为水平,为具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浙江农林大学在明确界定"生态校园"概念和强调生态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建设基于生态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融生态意识于教学、发挥生态特色校园文化的地区辐射作用等4个方面,对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低、生态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及影响力发挥不够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包括弘扬生态文明精神、加强生态校园文化系统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参与型"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生态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大力提高生态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等,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