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南盘江是珠江的源头,是珠江三角洲水质调济的重要源泉。针对南盘江沉积物的pH值和有机质,在南盘江设置12个取样点取样进行了实验,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盘江的沉积物主要偏碱性,南盘江采样点范围内的沿程上,pH值呈现出升降彼此起伏的不规则变化。南盘江顺流而下的沿程上采样点范围内,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现出升降彼此起伏的不规则变化。有机质含量最大值为61.65g/kg,最小值为9.72g/kg。南盘江沉积物的有机质和pH值成负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65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道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沉积物是来源和物质组成都很复杂的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介绍国内外不同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综述路面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种类和含量,比较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探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判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道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措施的建议,并指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当前环境形势下,河流、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就是富营养化,其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造成.在有效控制了外源污染物后,污染沉积下来的物质即污染沉积物便成为潜在的污染源.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会转变成为湖泊营养物质磷的来源.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探究了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技术措施以及对湖泊沉积物中磷污染释放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孙茹 《绿色科技》2022,(2):213-214,218
沙漠-黄土边界带堆积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第四纪沉积物,其沉积物泥炭是良好的地质档案,具有高分辨率,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优点.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LSW剖面,探讨了该剖面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①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泥炭层>沙炭层>粉砂层>粘土层>细砂层;②LSW剖面的有机质可作为古气候研究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影响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人工添加栾树细根,设置3个处理:1加根处理:加根、加菲;2无根处理:不加根、加菲;3对照:不加根、不加菲,研究细根添加下菲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菲污染土壤p H略有上升,细根添加对污染土壤p H影响不明显;(2)菲污染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细根添加进一步增加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3)菲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P含量,细根添加增加了污染土壤N、P含量,但仍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7.
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间带是一个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和敏感带,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潮间带重金属除了直接对潮间带生物有影响外,还可以通过过食物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影响人类健康,同时由于潮间带水动力和生物活动的影响,造成重金属的重新分布和释放,产生重金属的"二次污染",直接危害近岸环境.开展重金属元素在潮间带沉积物中含量、赋存形态、污染评价及其生物有效性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国内外学者均对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这4个方面阐述了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研究进展,以期为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贵州是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之一,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尤为突出。依托丹寨扶贫旅游项目,以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丰富多样的洞内边石坝类型为基础,从成因学、形态学两方面将金瓜洞洞内沉积物分为重力水沉积、非重力水沉积、叠置沉积、异因同形沉积和协同沉积几种类型,并反推边石坝的形成过程,以期对整个洞穴的水文微环境变化的探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河流是为全球人口提供淡水资源的重要渠道,其水环境状况与人类的健康、生活、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为背景,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和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方法及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BCR法可以有效提供更多更全面关于重金属形态分析的信息;河流广泛污染以及各种现有重金属形态在河流中的不同影响评价研究却不够充分;单一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研究较为成熟,而能够反映沉积物污染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的评论方法却不够深入;在各流域内加强多种重金属和其他元素的协同污染评价研究,以解决重金属污染是否呈元素关联形态;根据评估目的以及研究的侧重点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来确保数据结论的准确性,为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最后,提出了对在国内流域水环境全面的背景数据库依托下,研究的侧重点应偏向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方面,并研究经济、环保的生态恢复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树木生长除了长期固定的地理位置使其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而且又直接受着当地自然环境(大气,水和土壤)变化的影响。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每年都是以各种形式组成有机质或沉积于体内,形成了以年轮式结合于树干整体,每个年轮象“日记”一样显现出当年的环境因素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利用树木年轮变化可研究测算出历史上各年的气候变化,污染状况;考古学家还利用树木年轮进行“考古”,可推知更远的地质变化。当前利用树木年轮监测环境污染查明历史上的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了各国重视,美国学者用此法分析出某军  相似文献   

1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西溪湿地不同水体干扰和沉积过程干扰类型的底泥重金属进行研究,分析了底泥表层和剖面重金属Cu、Zn、Cr、Pb、Cd、Hg和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湿地保护措施和水体干扰类型等因素对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方法对底泥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底泥7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除Hg和As外,其他元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当地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元素间的不同相关性指示底泥污染物的多种来源.Zn和Cd在底泥中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土壤,指示底泥中有不同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来源.空间上,底泥污染物的分布与人为活动干扰的强度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景区外围样点污染物含量要高于景区内样点,且景区外围样点重金属污染物仍然处于一个增加的趋势,而景区内污染物输入则呈现为减少的态势.水体类型对底泥重金属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封闭池塘和大水面中底泥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普通河道中的含量.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西溪湿地的整体生态风险较轻微,元素中Cd和Hg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其余为轻微生态风险.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的风险评价结果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珠海淇澳红树林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进行了富集评价以及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两种评价显示,重金属在沉积物中除Cd、As外,均未发生明显的富集和累积。湿地内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48.17,799.66)),整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As次之,其他5种重金属Cr、Ni、Cu、Zn和Pb仅具有轻微生态风险。湿地的部分区域存在对重金属的沉积和富集的"聚集区",因此在保护和治理湿地工程中必须重点关注重金属"聚集区",也要重视监控和治理沉积物中的Cd与As。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某造纸厂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家庄藁城区造纸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梅花采样法对造纸厂周围土壤进行了不同深度采样。检测了土壤中Cu、Zn、Pb、Ni、Cr、Cd 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其污染程度,并对样品进行了pH值和有机质(OM)理化性质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i和Cd的含量分别超过二级标准1.71倍和5.51倍;重金属Cu、Zn、Pb、Ni、Cr、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0.21、0.38、0.08、1.71、0.66和5.5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4.03;研究区域农田土壤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重金属Cu与Ni、Pb以及重金属Ni与Pb、重金属Cd与Zn之间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机械组成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土壤不同粒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土壤各粒级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对贡献,以期为土壤培肥及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Synthetic pyrethroids)作为一种新型的杀虫剂,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最终残留和富集在沉积物中,长期的积累势必会对鱼虾等非目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针对长江中下游的几个湖泊:巢湖、大观湖和龙感湖沉积物中SPs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取样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含量水平,垂直分布以及组成特征,评估和...  相似文献   

16.
唐鸿达  高良敏 《绿色科技》2013,(8):183-185,189
对淮南矿区潘集杨庄塌陷水域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及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环境现状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潘集杨庄塌陷水域沉积物OI和ON属于尚清洁级别。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Cd元素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该区域重金属总潜在风险达到强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料能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改善其质量,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氮素磷素含量,改善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通透性,提供大量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加速土壤中有机养分的分解和循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薇 《绿色科技》2014,(5):10-12
选取了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作为试验对象,对径流小区内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即0~20cm20~40cm40~60cm,且随深度增加含量差距减小;在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全氮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且人为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有机质是森林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肥力研究中,它的组成、性质及有机碳氮转化一向受到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就有机质含量(%)的分析而言,长期以来经典的丘林法普遍为分析工作者所采用。实践认为在油浴中消煮样品给分析人员带来的污染是难以忍受的,以至于影响人们用肉眼观察  相似文献   

20.
以淮南矿区为例,研究了煤炭开采及矸石堆放过程中对周边农田植物根际和非根际、表层和深层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农田土壤相比,矿区周围土壤呈偏碱性;(2)矿区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均是表层显著大于深层,根际略微大于非根际,根际土壤对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富集率分别是16.25%、6.95%、25.53%和16.16%,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3)矿区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均在距离矿区一定距离后达到峰值,随后距煤矿越远含量呈降低趋势,并接近淮南地区正常农田水平。说明煤矿影响了周围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