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1999年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至今已有20年,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全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11.8亿亩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2.25亿亩的2.2%。2014年,为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作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989.49万亩,其中还林5486.88万亩,还草502.61万亩,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央已投入687.6亿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鸿升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6年来,工程实施规模由《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时的424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8000万亩,工程实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恰逢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作出了重大贡献。20年来,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其中,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11.8亿亩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2.25亿亩的2.2%。退  相似文献   

3.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1、2000和2007年三期TM影像,对鄂托克旗1991-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1991-2000年耕地向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工矿用地的转化;草地、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化;2000-2007年未利用地向草地、水域和耕地的转化;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反映鄂托克旗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的事实,又有毁草开垦荒地的现实。随着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说明当地环境的改善已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4.
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林业科学》2006,42(Z1):56-61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月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公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我国已累计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分别占人工林面积、人工草地面积的42.5%、2.2%,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在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上,2014年,国家作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6年来,全国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989.49万亩,其中还林5486.88万亩、还草502.61万亩,中央已投入687.6亿元,工程实施规模由规划的4240万亩扩大到近8000万亩,实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退耕还林政策是目前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环境政策,它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的环境状况。以2000年为界,分析了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2个时段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并基于高程与坡度的综合分类,探讨了2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转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显著减少,林地和草地增加明显;(2)研究区减少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坡度小于25°,且高程为低和较低的耕地上;(3)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增加的林地和草地在时空布局与退耕还林政策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7.
以RUSLE模型为基础,采用GIS与CA-Markov模型对十大孔兑砒砂岩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侵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区土地利用以砒砂岩、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9. 39%~90. 98%,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小。2000-2015年,耕地、沙地、砒砂岩面积显著降低,城镇建设用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砒砂岩区约36. 41%土地利用发生转变,其中砒砂岩转换为草地,沙地转换为草地。2015-2030年,砒砂岩、沙地面积继续降低,并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但区域耕地面积及建设用地面积也同步在增长。2000-2015年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减小,但剧烈侵蚀面积显著增加; 2015-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继续下降,但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增加。砒砂岩区未来的治理重点既要针对砒砂岩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又要对城市化地区加强生态管控,保护河岸滩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和林格尔县的两期荒漠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对2004~2009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2004年和2009年,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5a间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面积显著减少;②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草地和耕地均主要转换为林地,退耕还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分析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驱动因素,查找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受到抑制的主要因素,提高森林、耕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基于InVEST模型,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评估2010年、2015年、202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3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化以草地和耕地,耕地、林地、水体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2)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生境质量指数逐年降低。(3)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呈现带状分布,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重要性等级也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显示出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速度在明显加快,土地利用转化频率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译宁夏中部红寺堡区1989年、1999年、2006年、2012年TM遥感影像,获取该区域生态移民前后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9~2012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性显著。1989~1999年,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荒和红寺堡灌区的建设,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同时该区域开始有了水浇地,而林草面积相应减少;1999~2006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耕地中的旱地被逐渐退耕为草地或发展为水浇地,林草面积开始由减少转为增加,区域土地利用开始合理化;2006~2012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成熟发展,林草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加,水浇地面积继续稳步增加,而未利用地和旱地面积持续下降。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移民工程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做好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 此次发证的重点是退耕还林地。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和享受退耕还林补助的已退耕地(包括林草间种地、经济林地、林地开荒地中已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和配套荒山造林地,经验收合  相似文献   

13.
基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利用ARCGIS和IDRISI软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并用CA-Markov模型对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研究区的优势地类,2000-2015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增加,2010-2015年又显著减少,主要转化为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2015年又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2)2000-2005年由于生态工程实施的扰动,使得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稳定期;2010-2015年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3)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2010-2015年这5年间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主要变化发生在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上,但变化幅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大清河水系阜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法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5—201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分析了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0年城市、林业、农业、水域景观呈增加趋势,荒漠、草地景观呈减少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各景观类型连通性增强,景观结构愈加稳定。2)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在2000年最高(58.08亿元),2000年之前呈增加趋势,2000年之后呈减少趋势。林地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农田和草地;单项服务价值中维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持土壤服务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3)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标、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均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以集沙池(集沙槽)法分别对干旱风沙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典型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樟子松乔木林地、旱作农田、放牧草地的近地表集沙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表明:旱作农田的年均总集沙量最大,为319 288.43 g,分别是樟子松乔木林地、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放牧草地的241.43、351.88、1.96倍;旱作农田及放牧草地均是当地主要沙尘源,而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防风固沙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对干旱风沙区生态修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耕地、草地、灌木丛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盐碱荒地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状况和酶活性(脲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其中,盐碱荒地的舍盐量最高,耕地最低,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的土壤含盐量也较低;耕地的养分状况最好,草地、乔木林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好,灌木丛地较差,养分状况最差的为盐碱荒地;酶活性的高低顺序表现为:耕地>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草地、灌木丛地>盐碱荒地.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省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子,以保护森林、草原为首要任务,逐年增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草原生态保护成效突出。据统计,2019年底我省草地资源面积已达426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4214.06万亩、人工草地51.94万亩,涉及全省13个市(含辛集、定州)130个县(市、区、场)。坝上高原区草地资源面积1737.15万亩,占40.72%,涉及张家口、承德2市的张北县、丰宁县、察北管理区、御道口牧场等9县(区、场);山地丘陵区草地资源面积2449.16万亩,占57.41%,涉及秦皇岛、唐山等8市的青龙、遵化等54个县(市、区);平原区79.69万亩,占1.87%,涉及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9.
对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项目背景、实施情况和补偿标准进行分析,认为应该以农村退耕还林(草)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退耕还林补偿的标准,提出了优化退耕还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完善耕地和林地的流转制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走进奇台县东湾镇白杨河一村,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的荒山秃岭已开始被那诱人的嫩绿取代,一棵棵小树正顽强地向着那寸草不长的山梁延伸。这,正是村民祁华生的退耕还林地,面积达66.7公顷。祁华生告诉我们,这里以前都是耕地,开始时还多少有点收成,后来生产环境越来越恶化,干脆颗粒无收。2001年,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给他和乡亲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拿出全家所有积蓄,共投入12万多元,搞了这66.7公顷的退耕还林。现在,国家每年给他近10万元的补贴,通过在林地种植经济作物,3年后,他的林地一年能挣4万多元。祁华生说他这叫“绝处逢生”。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支持下,像祁华生这样因绿色希望而“绝处逢生”的农民,在奇台还有很多很多。据统计,奇台县退耕还林还草3年来,其中像祁华生这样的退耕大户有81户。截止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近4000公顷,种草面积1万公顷,治沙造林达763.3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772.8公顷。奇台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176毫米,且大多为山地、丘陵、戈壁和沙漠,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仅占15.04%。它南部是天山,北部是沙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于大山与沙漠之间。近年来,该县地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