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廊檐、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阐述了"廊檐、骑楼"这种建筑文化的历史溯源和建筑功能,并提出了现代旧城改造中的重建现代"廊檐、骑楼"的建设思路,例举了极有创意的杭州湖滨街区改建,凤起路、庆春路旧楼改建的经典例证.  相似文献   

2.
“廊檐、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阐述了“廊檐、骑楼”这种建筑文化的历史溯源和建筑功能,并提出了现代旧城改造中的重建现代“廊檐、骑楼”的建设思路,例举了极有创意的杭州湖滨街区改建,凤起路、庆春路旧楼改建的经典例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口市生态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在生态文化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口的火山地貌是海口市的骨架,发育在火山地质与地貌以及滨海的城市森林是“海口之肺”;海口市的河流与滨海湿地是海口市的“城市之肾”;依赖于滨海区位优势的骑楼是海口城市的标志文化,从琼崖大革命开始形成的红色文化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这个城市的永久标记,都是海口市的城市之魂。按照森林城市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发展火山资源与文化产业群、分区全面保护与利用林地和森林资源、系统保护湿地资源与合理利用湿地文化和灵活利用历史与红色资源的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孙小涛  徐惋秦 《绿色科技》2019,(17):251-255
指出了研究地域历史街区建筑有助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内涵。为了挖掘传统建筑文化、探讨其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以及目前老街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省大竹县城老街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大竹老街建筑空间布局及特征、历史文脉、旧城老街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老城改造的规划思路:保护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间;延续传统建筑格局--新旧融合;以绿化景观彰显地域特色;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研究结果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承担着城市文脉精神与成长标志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概念限定及文化内涵阐释,说明了建筑改造的意义与价值,探讨性地设立历史建筑存留价值的评判标准,总结了相关历史建筑改造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迅速,但仍留下了许多民国时期历史景观建筑区。由于年代久远,结构、使用功能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们仍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该文通过提出南京西站有效的改造方案,让读者对近现代城市历史景观建筑区的保护与改造有更深层的认识,使近现代城市历史景观建筑区以全新的身份活跃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基于城市老街区改造为商业街区的项目。通过对佛山岭南天地项目中有代表性的广场、街道、建筑等节点进行调研,选取开放空间的3个特色要素——空间形态和尺度,传统装饰元素,植物和水景布置,探析"新天地"模式中开放空间营造的特色手法,包括保持街巷形态和宜人尺度,增强街区公共属性;保护传统建筑构件,利用传统材料、技术;保留古树,并结合植物和水景布置,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遗产保护话题的热度在国际上不断提升,工业遗址的改造已成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对于工业遗址的改造及其改造后的利用主要有五种模式:工业旅游模式、房地产开发模式、功能置换模式、创意产业开发模式和公共休憩空间模式。本文以武汉南洋大楼(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遗址)为研究对象,在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了武汉市旧工业建筑在历史演变条件下的改造方向。武汉南洋大楼遗址的改造应以"适应性再利用"为原则,以"尊重历史文化古迹避免大规模的整改"为前提,通过将旧工业建筑和新景观相融糅,使其改造成一个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精神,且具有纪念性的景观展览厅。  相似文献   

9.
丁雪 《绿色大世界》2013,(5):114-115
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莲塘名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其一期改造工程是贯彻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14个市级示范点之一)和"三旧"改造的首批示范点。以莲塘名村一期改造工程为例,从规划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方面,探索如何保护乡土文化、地方建筑、生活风情、自然环境为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旨在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如何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中以杭州南宋御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其保护更新特色,从保护性的改造、街道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式的体现、文化的传承、商业的定位5个角度分析南宋御街的保护与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景观改造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的内涵与特点、发展定位、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到旧城区城市肌理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控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再现与城市文脉的延续等方面,深入探讨滨水型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江南古镇历史建筑是江南水乡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但伴随着城市的更新,江南古镇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为例,阐述了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前后北岸街区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前后北岸街区业态、空间环境及建筑形态现状,探讨了实现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有效涂径,以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上蔡县文化古城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当前更新改造破旧、衰败地区时应该如何加强对重要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并协调好文物建筑保护与该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各地对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普遍给予重视,在规划中提到保护问题,注意在发展中新建改建和历史文化地段的协调,作了保护范围与等级、建筑层数与风格等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更专门做了保护规划,这是可喜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较大、较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其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文化的景观特质也使其在更新与改造中成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整体性和景观人文性作为切入点,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引入城市整体性理论,以全面剖析场域特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营造与保护。塞上老街在更新改造中深入发掘了自身的场域特征与文化特质,充分强调了自身的整体性与人文性。有鉴于此,塞上老街不失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宏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为例,分析了大余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方向及对建筑的价值贡献3方面的价值体现,简要探讨了人居环境评价中的价值评判及其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和创新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以保定市西大街为例,通过走访、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等方法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改造和创新的一些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首先阐述了苍坡古村落建筑历史背景,再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现状进行分析,列出主要的文物建筑,并深入介绍建筑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最后提出,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