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m2·g-1,孔比容积0.34 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氨氮质景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水样存在竹炭吸附和微生物脱氮2种作用.对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0 mg·L-1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8,控制水样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 mg·L-1左右,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竹炭同定化微生物去除氮氮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旱柳无性系的生长以及对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以筛选出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效果较好的无性系。【方法】利用8个旱柳无性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静态培养试验,研究各无性系的形态特征、叶绿素相对含量指数、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以及对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结果】旱柳无性系在整个试验期间生长良好,无死亡现象。各无性系最终生物量、苗高和相对生长率有显著差异,其中,旱59和旱97整体表现最好。旱柳无性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吸收较好,地上部分营养元素浓度较高。旱柳各无性系对总氮、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7.17%96.94%、90.35%99.33%和66.66%88.19%,对总磷的去除效率为76.59%83.15%,无性系旱13总的去除效率最高。【结论】参试8个旱柳无性系均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正常生长,但各无性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响应有较大差异。综合多个指标并结合长期野外试验观察,旱13、旱59、旱97是适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3.
王宠 《林业科技》2019,(3):59-62
以抚顺社河湿地4种常见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模拟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不同湿地植被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能力,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都能较好的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磷含量,试验组的去除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去除率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4种湿地植物对总氮含量的去除率依次为:芦苇(68%)>扁秆藨草(65%)>香蒲(62%)>针蔺(60%)>CK。对氨氮的去除率依次为:芦苇>扁秆藨草>香蒲>针蔺>CK,试验组均能较好的去除氨氮含量,其中芦苇的效果最佳。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最高,为77.64%,其次为:芦苇>香蒲>针蔺>CK,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实验SBR反应器脱氮除磷适宜运行工况为"进水—厌氧—好氧—沉淀—排泥—闲置"。在运行工况下根据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探讨了厌氧时间、好氧时间、pH值、溶解氧与脱氮除磷和有机物去除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了最佳运行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污泥驯养10d,氨氮、COD、总磷的去除效果趋于稳定;活性污泥驯养完成后,分析了污泥浓度对于脱氮除磷的影响,选取4个浓度梯度,总体来说,污泥浓度越高,脱氮除磷效果越好但是随着污泥负荷太大也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影响去除效果,所以当污泥浓度为3255mg/L,COD、总磷、氨氮的去除率的去除率最佳,分别为73.33%、98.90%、85.90%;厌氧阶段:pH值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聚磷菌大量释磷,在厌氧3.5h释磷效果达到最佳,在好氧阶段:溶解氧控制在1.05~1.09mg/L,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好氧时间为4.0h。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8100A土壤CO_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7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行了测量,并对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6月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依次为:YCYSLLHYMLXDSDTLSL;10月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依次为:YMLXDLHYCYSLLSLSDT。6月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含水率、氨氮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呈显著线性相关;10月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含水率、pH值和氨氮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与土壤碱解氮、有机碳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工艺脱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分段进水A/O工艺对脱氮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两段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下,分析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系统在C/N不同的条件下,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生物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C/N分别为5、6.5、8时,系统对COD、NH_3-N和TN的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90.52%、98.49%和83.77%。  相似文献   

7.
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以NH4NO3为原料模拟4个强度的氮沉降,分析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沉降量(L,50 kg N yr-1 ha-1)提高了TOC、ROC、DOC和MBC浓度,但除MBC外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中氮沉降量(M,100 kg N yr-1 ha-1)提高了TOC和DOC浓度,降低了ROC和MBC浓度;高氮沉降量(H,150 kg N yr-1 ha-1)提高了ROC和MBC浓度,降低了TOC和DOC浓度。  相似文献   

8.
在污泥回流比r=100%条件下,分别设定混合液回流比R=100%、200%、300%和400%,试验研究了其对生物絮凝-水解酸化-A2/O一体化组合系统去除C、N、P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工况下出水COD均低于35mg/L,皆能达到1级A标准;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23%,62.01%,71.95%,58.31%;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78%、87.77%、90.24%和87.26%。通过物料衡算发现,在最佳工况下,整个系统中有18.05%的TN是通过生物絮凝池去除的,有76.39%的TN是通过缺氧池去除的,另外好氧池对TN的去除十分有限,只占整个系统的5.56%。4种内回流比条件下反硝化除磷占除磷的百分比分别为:11.06%、22.86%、29.31%和24.56%。混合液回流比的改变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不大,对氨氮去除效果也无明显差异,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大呈先上升后减小的趋势,混合液回流比的改变对除磷效果产生间接的影响,在R=100%~300%时,反硝化除磷效果随着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混合液回流比的进一步增大,除磷效果反而降低,综合考虑系统的去除COD和脱氮除磷效果,确定最优工况为混合液回流比R=300%。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循环净化杭州植物园玉泉观鱼池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湿地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采用中一欧合作设计的新型人工湿地循环处理杭州植物园玉泉养鱼池水,并对运行效果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氨氮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96.43%;对总氮去除率为12.10%;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较差;总磷的去除率为32.28%,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46.55%;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为59.65%。湿地出水溶解氧浓度和入水相关不大;出水浊度和电导率比入水有明显降低。初步表明湿地出水可以代替地下水进行鱼塘水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和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选择了覆盖11、3、5 a和不覆盖(CK)4种处理的雷竹林,测定0 20 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采用气压过程分离系统(BaPS)测定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试验雷竹林0 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覆盖雷竹林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倒"N"型变化,覆盖3 a雷竹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硝比递增,覆盖3 a后显著提高,覆盖5 a后铵态氮是雷竹林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总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与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铵硝比相关性不显著,且相关性强度随覆盖经营年限的增加而减弱。土壤反硝化速率在覆盖3 a及以下年限时基本为0,覆盖5 a时显著提高,达69.53 μg·kg-1·h-1。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氮素形态及组分比例的影响较明显,削弱了土壤硝化作用,土壤氮素不是限制硝化作用进行的主要因子,长期覆盖经营会显著提高土壤反硝化作用,增大土壤氮素的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休闲式覆盖方式,连续覆盖时间不超过3 a。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岛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2022年不同河段沉积物及水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年份及不同河段间沉积物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时空分布特征,比较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河段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3.43g/kg~22.80g/kg,下游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上游,且随时间推移,有机碳含量在各个河段均有所增加。沉积物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一致,在所有年份均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所有年份重金属铅和锌含量表现为下游>上游,沉积物p H、含水量、全氮、全磷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3)中游和下游水体中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均高于上游,各河段总氮、总磷含量随年份变化表现为2022年>2019年>2018年。不同河段溶解氧的变化表现为上游>下游。水体中氨氮、总氮、总磷变化主要受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湿地公园的科学管理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在42.65~86.03 mg·kg-1和91.30~510.76 mg·kg-1之间波动,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20%~0.39%和0.41%~2.05%;当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为35.86%~40.69%时,土壤DOC和MBC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可达到最大值84.95、59.65 mg·kg-1和390.76、293.60 mg·kg-1;间伐强度是影响土壤MBC含量和0~1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的主导因子,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是影响10~2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的主导因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性达到最佳,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的最适设置范围分别为16.34%~17.05%和35.86%~40.69%。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滨海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为揭示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光滩、米草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和刺槐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不同植被群落DOC含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变化规律,并且探讨了土壤DOC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江苏滨海湿地土壤DOC含量分布表现为大米草群落在3个研究土层均大于其他植被群落,这主要是由于大米草群落能够产生大量有机质,有机质进入到土壤中,经微生物转化形成DOC;在垂直剖面上,除碱蓬群落外,其余植被群落土壤DOC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这是因为DOC来源的有机质首先进入表层土壤。土壤DO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植被群落土壤DOC动态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加,在秋季达到峰值,然后在秋季到冬季的过程中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DOC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pH与D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滨海湿地土壤性质与其DOC分布和动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总结合理的锥栗林下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不同整地强度、不同覆盖物、不同套种药材的L_9(3~3)正交试验,并对林地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增幅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复合经营组合。结果表明:整地强度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均造成显著或极显著性影响,其中整地40%对提高吸湿水含量、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分别达36.32%、27.34%、22.51%、26.10%、67.40%,而整地60%对提高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达23.13%、26.80%、36.33%和31.33%。覆盖物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造成显著影响。覆盖稻草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增幅达35.59%、25.71%、26.75%;覆盖竹屑对提高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增幅分别达29.11%、22.42%、61.55%。套种药材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其中套种多花黄精对提高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整地40%+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60%+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整地6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4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为优选出的组合,均能显著改善锥栗林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中部天然马尾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性质的调查,分0~20 cm、20~40 cm土层探讨细根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组土壤细根总生物量大小表现为:过熟林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同一土层不同龄组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龄组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各土层不同龄组间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成熟林显著大于幼龄林(P0.05),容重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碳氮磷大部分都储存在0~20 cm土层中。0~2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全氮含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20~40 cm土层中,活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但全氮含量与细根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与死细根生物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活细根总生物量、死细根总生物量及细根总生物量与全磷含量相关性在两土层中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杉木苗期施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杉苗对氮素的需求,我们按0.0,0.4,0.8,1.2,1.6和2.0g氮/盆6个水平进行施肥,结果表明:1.杉木苗高、地径、干重、分枝数、分枝总长等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1.2g氮/盆后,这些项目又随着施氮量的继续增加而下降。此外,杉苗的叶绿素含量、单株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光呼吸强度等对氮素的反应亦与此相似。2.苗木单株干重与单株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与单株光呼吸强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3.植株根、茎、叶的全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叶全氮量与苗高、地径、单株干重及单株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之间呈分段回归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间伐强度下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及理化性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的管理森林土壤碳库和制定合理的营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呈显著垂直递减特征,且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p0.05)。(2)随着间伐强度的降低,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强度间伐和轻度间伐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显著高于中度间伐(p0.05)。(3)对三种间伐强度下的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分析,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土壤碳素与氮素在土壤中转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的《南京市2001-2010年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定量监测研究》成果,分析南京江宁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数据.结果表明:江宁区全氮和总磷面源污染等级为中度,氨氮为轻度面源污染,速效磷、总磷为微度面源污染.10 a(2001-2010年)平均值与4 a(1997-2000年)平均值比较,轻度以上污染面积、污染量皆大幅减少,氨氮、全氮、速效磷污染面积减少11% ~24%,污染量减少21% ~ 32%.4种污染物中,发生轻度污染面积和污染量均占总污染(轻度以上,下同)面积和总污染量的重要比重;中度次之;强度、极强和剧烈污染等级中,面积比重相近,但剧烈等级的污染量比重突出,其中全氮污染量比重达37.4%.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工业园区废水,分别采用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8%、1%)的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以及钙矾石沉淀处理技术对工业园区废水进行了处理,以去除废水中的SO_4~(2-)。研究结果表明:当CaO和Ca(OH)_2投加量为1%时,SO_4~(2-)去除率分别为28.2%和11.8%,处理效果较差;采用钙矾石沉淀法,当n(Al ~(3+))∶n(SO_4~(2-))=0.60时,废水中SO_4~(2-)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采用硫自养脱氮的方式去除废水中的硝态氮,研究了废水中不同硫酸盐浓度(SO_4~(2-)浓度分别为0mg/L、2000mg/L、4000mg/L、6000mg/L和8000mg/L)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水中的SO_4~(2-)对硫自养脱氮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当废水中SO_4~2浓度分别为0、4000mg/L、8000mg/L时反应2h,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6%、54.4%、36.8%。此研究结果对工业园废水中硫酸盐与硝态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浙江省余杭区2015年冬季冰冻雪灾对早竹林的损害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雪灾对早竹林破坏较严重,各类受损竹比例17.5%,其中翻蔸竹12.0%,断裂竹4.5%。断裂主要发生在胸径为4.0~5.0 cm的1年生早竹,而3.0~4.0 cm的早竹容易发生翻蔸;立竹密度与受害程度的相关性不显著;早竹受损害程度与建园历史、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速效钾和p H值的负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P0.05),且与土壤有机质呈二项式显著相关(P0.05)。土壤质量的劣变,加剧了早竹的冰雪损害程度,因此减量配方施肥,平衡土壤养分是提高早竹林抗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