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侗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热致使各地政府大量开发少数民族村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体系对有潜力的民族村寨进行评价。立足这一角度,试图建立民族村寨景观资源评价体系。以湘西侗族村寨景观为例,依据体系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其旅游景观价值,并揭示已开发的民族村寨景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相关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也带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一些景区只顾短期的经济效益,存在环境保护不到位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从目前旅游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景区存在着过度、无序开发的现象,旅游景观规划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竞争力,以贵州滑石板苗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该苗寨碎片化肌理,引入"织补"策略,以生活性、形态性、原真性、动态性为织补规划原则,以局部织补、横向整合、纵向延伸为织补策略,对滑石板苗寨活力、文脉、生活、生态四个方面进行"织补",使特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发掘及展示出来,融入景观之中,以彰显乡村地方人文特色。以融安县沙子乡樟家屯"梦里水乡"景观规划为例,通过项目建设结合少数民族村寨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开发要点,探讨了地域文化如何融入等问题,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为民族村寨开展特色生态旅游、保护和传承民族景观文化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乡村旅游范畴,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能很好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玄武湖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景区功能定位模糊、生态环境失衡、文化旅游资源等问题困扰着景区旅游的发展.通过对玄武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伦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只有加强旅游伦理宣传教育、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宣扬文化旅游多样性的伦理观等对策,才能使玄武湖景区旅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旅游热潮等方面的复杂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传统民居成为当下热门研究话题.以第一批"中国景观村落"的代表--广西金竹壮寨为案例,对其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进行多个侧面研究,并提出实施建议,拟解决其在旅游保护与开发中的矛盾,亦以期对其他类似民族村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工作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景区作为旅游行业的细胞和重要组成部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居民经济收入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并因旅游消费的关联性能够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起到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增加乡村景区周边农民的收入,景区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的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七星景区和龙脊梯田为例对国内游客进行市场调查,从国内游客旅游消费监测统计数据入手,比较分析城乡景区国内游客消费的差别,结合游客的反馈信息针对桂林城乡景区如何提高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但现阶段不少地区显现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流失,逐渐边缘化,大众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民俗文化旅游小镇的开发趋同化严重等现象。以"小锤敲过一千年"的白族古老村寨新华村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华村银器的文化内涵,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概况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探讨了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使传统民族工艺文化价值有效转变为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族工艺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中国旅游业随着经济的转型也在不断发展,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整个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梳理了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文化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新疆盐湖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开发对策:采取挖掘自身盐文化、体现达坂城区域文化、搜集周边丝路文化等方式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新疆盐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向云 《绿色科技》2020,(5):194-195
指出了在现代化时尚生活中,旅游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旅游的众多类型中,很多人选择了群山环绕的美景。山岳型旅游景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既保持了传统发展的优势,又进行了创新性的建设。以山岳型旅游景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分析了山岳型旅游景区发展具有的优势,对山岳型旅游景区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山岳型旅游景区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山岳型旅游景区长久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典型、物种丰富度高、水体丰沛、黎苗文化浓郁,具有良好的森林旅游开发前景,但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建设中,公园可以将重点放在独特的低地雨林景观和瀑布群的开发,以及养生和黎苗风情文化等方面,打造有别于其他热带雨林景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为吊罗山森林旅游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吉林省正在下大力气将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在长白山休闲旅游度假地的开发中,实现了政府对长白山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从休闲旅游设施到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与设计,但旅游区的科学、文化资源开发相对滞后.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源自长白山旅游景区的科学、文化内涵,支撑着长白山休闲旅游的形象定位,决定着长白山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推动长白山休闲旅游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因此,力图将长白山打造成国际休闲旅游名山,发掘其丰富的,多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关键因素,培训和提高景区经营者和导游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发展竹乡旅游是实现竹产业绿色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福建的竹林景观资源与竹文化资源赋存丰富、竹加工业发达,具有较好的竹乡旅游开发的基础。虽然近年来福建竹乡旅游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着竹乡旅游景区特色不鲜明、竹文化内涵不突出、竹乡旅游商品特色不足和竹乡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福建采取强化竹乡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大力开发竹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竹乡旅游特色商品和加强竹乡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推动竹乡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分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提出了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战略的新思路:明确主题定位,塑造鲜明形象;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商品,促进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性能;加强区域横向联系,促进合作开发;提升景区区域职能,扩大影响力.以期为山风景区快速发展、深度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康养旅游是以森林为载体,以康体活动为导向,以养生文化为灵魂的综合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康养旅游的优势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气候舒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海拔宜养、水质优良等富集的康养资源,医药养生文化深厚,康养旅游发展基础良好等;存在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项目开发滞后,配套服务设施档次低等问题。藉此提出相应开发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享有“世界绝景,天下奇观”之美誉,人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颗风景明珠。这里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奇特,具有极高的森林旅游开发价值。森林公园内现已辟有黄石寨景区、沙刀沟景区、腰子寨景区、金鞭溪景区等4个森林旅游景区,计有82个景点。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WOT方法在分析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条件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以大型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为主、政府为辅的一个混合型发展新模式,期望该模式可以在众多地区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突围而出,走红树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一起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基于对文化旅游的理解和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模式和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元素的旅游价值,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极具特色,有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火石寨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评价,探讨了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