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3种草坪草种子与种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松  黄玺  柴青  李春杰  南志标 《草地学报》2010,18(1):78-83,88
于2008年通过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研究了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Keng.)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 Li & Nan)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3种草坪草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和对草地早熟禾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胚根长、芽长、芽重和对高羊茅的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在盆栽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初期出苗率,对高羊茅的初期出苗率、苗长和对草地早熟禾的出苗率的促进作用(P<0.05)。因此,内生真菌增强了醉马草对3种草坪草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4个磷(P)水平(0、10 mg·kg-1、20 mg·kg-1、30 mg·kg-1)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与禾草内生真菌(Epichloё)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养分吸收、光合特性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供试多年生黑麦草植株分别由含有禾草内生真菌(E+)和不含禾草内生真菌(E-)的种子建植获得。结果表明:AMF对植物生长的促生效应可通过适量P添加得到加强;内生真菌增加了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并与AMF间存在交互效应,抑制其侵染,侵染率降低15.85%~20.03%;二者共同作用(AMF+E+)的地上生物量较AMF-E+降低1.45%~17.74%,P0和P10(10 mg·kg-1)水平下高于AMF+E-处理,P20(20 mg·kg-1)和P30(30 mg·kg-1)相反。对全P含量的影响与对生物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AMF+E+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高于或介于AMF-E+和AMF+E-之间,磷酸酶活性低于或介于AMF-E+和AMF+E-之间。说明较适P水平加强了微生物效应,利于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我国关于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以199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内生真菌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检索结果中手动选择禾草与非禾草内生真菌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共检索出5333篇与内生真菌相关的文献,其中377篇与禾草Epichlo?属内生真菌相关文献。结果表明,非禾草内生真菌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呈线性增长,增长速度较快,禾草内生真菌相关文献增长缓慢,具有巨大的研究发展潜力。禾草内生真菌与非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方向均在生物、作物等学科占有较大比例。其中禾草内生真菌的期刊来源主要是《草业科学》,主要进行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机构为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非禾草内生真菌的期刊来源主要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安徽农业科学》等杂志,主要的研究机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内生真菌研究的主要经费支持,对于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内生真菌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中,于2001年发表于菌物系统上的《内生真菌研究进展》引用次数最高,引用频次高达819次,在禾草内生真菌中《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引用次数最高,引用频次高达172次,为内生真菌以及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禾草内生真菌相关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可知,内生真菌对宿主抗逆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共生体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相关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禾草内生真菌以及非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内生真菌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更多地聚焦于内生真菌的功能挖掘,宿主互作机制,抗逆性机制以及内生真菌的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禾草内生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因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态作用而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禾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主要有种的多样性、宿主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形态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感染冷季型禾草的香烛菌属(Epichloё)及其无性态Neotyphodium属。全球生态环境复杂、宿主植物多样性丰富,导致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更加丰富,从而会发现更多新的真菌分类单元,这在菌种收集和保藏方面独具优势。内生真菌可使禾草提高抗逆性并适应逆境甚至极端环境条件,这对于深入探讨内生真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目的性和科学性地构建新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及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旷宇  汪建军  许文博  田沛 《草业学报》2016,25(9):125-131
Epichloё内生真菌与禾本科植物很常见。现已有大量关于禾草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研究的报道,但是尚未发现中华羊茅所带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本研究经过检测采自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中华羊茅8个种群的Epichloё内生真菌带菌率发现8个种群的Epichloё内生真菌均带有Epichloё内生真菌,带菌率为100%。该结果为研究中华羊茅所带Epichloё内生真菌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因此,本研究通过克隆actin(act)序列,并与已报道Epichloё内生真菌ac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菌act序列在进化树上成单支分布,表明该菌属于同一种Epichloё内生真菌,且可能是一个新种。此外,遗传距离分析也证明了供试菌为同一菌种。进化关系同时发现分布在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的Epichloё内生真菌聚集在同一个分支,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表明Epichloё内生真菌亲缘关系与宿主采集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异针茅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乡土草种之一,是高寒草甸草原主要的建群禾草种类。迄今为止,有关异针茅所感染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此,以青海高原地区两个地理种群的异针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分离培养形态观测和管家基因扩增目的片段基因并与已公布的内生真菌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确定异针茅感染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异针茅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形态等均与Epichloё属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相似。编码蛋白tub和肌动蛋白act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Epichloёgansuensis和Epichloёsylvatica,而转录延长因子te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发现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Epichloёinebrians和E.sylvatica。由此可见,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分别为甘肃内生真菌E.gansuensis、醉马草内生真菌E.inebrians和欧洲短柄草内生真菌E.sylvatica;进一步揭示异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表现出多样性,异针茅与其感染的内生真菌间未形成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最为脆弱和关键的阶段,受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素调控。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多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其种子产量高且易于定植,严重影响区域畜牧业生产和草地生态平衡。已有众多关于增温和降水变化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但多聚焦于种子萌发特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综述了醉马草种子萌发对增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并发现:醉马草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有一定的耐受性,但未深入探讨其应对干旱、低温等逆境的机理;高温、干旱等逆境下内生真菌可促进醉马草种子萌发,但调控机理仍不明晰;缺少增温和降水变化交互作用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基于此,将来应开展多因子试验,结合转录组学等手段,阐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醉马草种子萌发特性并厘清内生真菌调控种子萌发的机理,为深入开展醉马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为研究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植株茎节间、叶鞘、叶片及种子进行观察,发现Epichloё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茎节间、叶鞘、叶片及种子中。菌丝体在4种禾草体内分布特点较为相似,茎节间菌丝体分布密集,叶鞘次之,叶片中则分布较为稀疏,均沿细胞伸长方向纵向生长,呈直线或弯曲状,细长无分支;对种子的观察发现,除在醉马草糊粉层内很难观察到菌丝体外,Epichloё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中华羊茅、野大麦及披碱草的糊粉层中,4种禾草的种皮及胚中均明显的观察到了菌丝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内生真菌对禾草类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李飞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06,23(3):57-62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内生真菌Neotyphodium对禾草类植物抗旱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与不带菌禾草相比,带菌禾草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特别是内生真菌的侵染可增加宿主植物的抗旱性。据报道,内生真菌主要是通过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叶片生长、气孔开闭、渗透调节、抗氧化保护系统等来提高禾草类植物的抗干旱胁迫能力。但也有学者认为并非所有内生真菌对宿主禾草的抗旱性都有增益作用,内生真菌与禾草的共生关系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宿主、内生真菌基因型和生境的相互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以内生真菌-禾草共生体的抗旱机理、生物学特性和群体特征为重点;此外利用真菌-禾草共生体的抗旱特性开展优良牧草草坪草选育,发挥内生真菌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田沛  张光明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6,25(12):206-220
内生真菌感染大部分禾草形成互惠共生体,提高共生体对环境适应性,并进而对动物、微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使该领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以及相应的信息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加快了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尤其是内生真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明确了次生代谢物多样性及其与基因的关系,鉴定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蛋白,基因敲除技术阐释了维持内生真菌与寄主动态平衡的分子机制。利用基因组学等技术筛选对家畜无毒的内生真菌菌株, 通过接种技术建立新的既具有抗逆性,又对家畜无毒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提高禾草的品质并确保对动物的安全性,在牧草及草坪草育种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内生真菌的寄主特异性限制了内生真菌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后续应继续利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新技术深入研究内生真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创造无毒菌株,克服共生体创制的瓶颈。本研究旨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广泛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牧草和草坪草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崔雪莲  夏超 《草业学报》2020,29(7):70-80
醉马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其与内生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自然生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时期,决定植物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发芽和盆栽试验,以携带(endophyte-infected, E+)和未携带(endophyte-free, E-)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研究外源喷施ABA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建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1的ABA浓度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mg·L-1 的ABA浓度较CK组对醉马草的净光合速率、根冠比、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头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ABA浓度为4.0 mg·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说明内生真菌具有对外源ABA的利用能力,但这与外源ABA的浓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醉马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天然烈性毒草,其所携带的内生真菌(Epichloё)能促进共生体的生长和提高共生体的生物与非生物抗性。以5 ℃下正常生长一个月的带内生真菌(E+)醉马草幼苗和不带内生真菌(E-)醉马草幼苗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外源SA和ABA处理下醉马草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SA和ABA处理增加了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SA处理下,在胁迫第4天时,内生真菌显著(P<0.05)提高了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1.8%和62.1%。胁迫第6天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且SA+比SA-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3.0%,25.4%,23.7%,18.0%;ABA处理下,内生真菌能显著(P<0.05)提高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但在胁迫第6和8天时,内生真菌却显著(P<0.05)降低了丙二醛含量,ABA+比ABA-分别显著(P<0.05)降低了21.1%和34.3%。表明一定浓度的SA或ABA与内生真菌互作能缓解低温胁迫对醉马草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由内生真菌产生的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目前有关其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催化酶基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SW的合成主要依赖于真菌中SWN基因簇的基因,为探明该基因簇中编码NADB Rossmann-fold还原酶的swnR基因的作用,本文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HR)敲除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通过高灵敏质谱仪检测野生型(WT)、突变型(MT)和回补型(CT)菌株发酵产物中SW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突变型和回补型菌株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82.91±15.92)、(5.71±2.23)和(56.42±10.82) μg·mg-1,突变菌株发酵液中SW含量显著降低,回补菌株发酵液中的SW含量恢复明显。swnR基因是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关键催化酶基因,本研究为后续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催化酶基因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通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青海高原的高寒特性决定其生境内禾草植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然而有关青海高原地区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青海高原地区48个样点内禾草植物内生真菌带菌率和内生真菌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平均感染率低于50%,而12种植物内生真菌平均感染率大于50%.其中,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微药羊茅(F.nitidula)、毛稃羊茅(F.kiritowii)和紫羊茅(F.rubra) 的平均带菌率均超过80%.同时,同属禾草植物内生真菌带菌率存在差异.禾草内生真菌分离率较低,其中紫花针茅、麦宾草(El ymus tangutorum)、光稃早熟禾(P.psiolepis)和异针茅(S.aliena)内生真菌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上存在差异.可见,青海高原禾草内生真菌带菌率较高,同时不同禾草内生真菌可能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Epichloё属内生真菌侵染(E+)和未被侵染(E-)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生物碱提取液为材料,测定其对麦角菌(Clavieps purpurea)、德氏霉(Drechslera erythrospila)、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8种植物病原真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明确醉马草生物碱提取液的抑菌活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结果发现,E+醉马草提取液中含有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两种生物碱,其浓度分别为26.178和369.074 mg·kg-1,而E-醉马草提取液中不含这两种生物碱。不同浓度的E+和E-醉马草提取液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菌落繁殖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对真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要大于E-,其中对腐皮镰孢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大,分别达到63%和57%。生物碱提取液浓度与供试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内生真菌的侵染提高了醉马草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共生体中含有生物碱成分,具体的抑菌机制和机理有待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若晨  李涛  姚祥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学报》2021,30(10):180-190
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可以增强寄主植物的抗逆性,为了解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年来(2000-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论文进行检索筛选,以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为关键词,共检索到646篇相关文献,其中我国33篇。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生物碱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新西兰和中国;文献平均被引次数最多的是中国;20年来,我国关于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的文章数量稳步上升,且不断有文章被国际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我国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的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研究内容主要是生物碱生物学特征、生态作用以及影响共生体产碱的因素等。而关于生物碱致毒机理和人工合成途径的研究较少,今后需加强对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甘肃马先蒿是青藏高原退化草地主要发生的毒害草,利用根寄生特性甘肃马先蒿从禾草体内获取光合产物。禾草内生真菌能调控根寄生植物与禾草间寄生关系,然而有关根寄生植物寄生感染或未感染内生真菌禾草后光合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寄生紫花针茅和麦宾草E+、E-的甘肃马先蒿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甘肃马先蒿单独种植和寄生禾草条件下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马先蒿寄生禾草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却显著增加。寄生禾草带菌植株的甘肃马先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高于寄生不带菌植株的甘肃马先蒿,而寄生带菌麦宾草植株的甘肃马先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寄生不带菌植株的甘肃马先蒿。由此可见,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根寄生植物光合作用具有一定防控作用,这将为根寄生毒害草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6种能源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丛枝菌根真菌作为一类古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陆地上大多数的维管植物形成专性共生体系,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栽培于中国农业大学涿州试验站的6种能源草(8个品种)进行菌根侵染状况和孢子群落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能源草类型均能被AM真菌侵染并形成丛枝、泡囊、菌丝等典型结构,侵染水平为4.3%~25.2%,其中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侵染率最高,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最低。每20 g根际土中有18.7~48.0个孢子,菌丝密度在1.8~4.2 m·g-1之间。经过对根外孢子的形态学鉴定,发现与调查的能源草共生的AM真菌优势种类为Funneliformis mosseae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这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与本研究中的能源草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为能源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动物通过皮毛携带、搬运等方式对种子在空间上的扩散产生不同影响,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的重要途径。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模拟及控制性试验,测定了马、牛、羊皮毛附着和保留种子的能力,以及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能力,分析动物对醉马草种子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马、牛、羊模型种子的附着率:羊 > 牛 > 马(P<0.05),种子掉落率:羊 < 牛 < 马(P<0.05);随着行走天数的延长,种子在马、牛、羊皮毛上的附着率呈下降趋势。马的背部以及牛、羊的背、侧部最易附着种子;种子的侧部最易附着在皮毛上,以种子顶部附着的种子最不易掉落。24 h内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扩散范围分别为0~15 cm和0~40 cm。综上所述,家畜对醉马草种子起到远距离扩散作用,且羊比马、牛更容易增加种子的扩散强度。蚂蚁、鼠类对醉马草种子起到短距离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玺  李秀璋  柴青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3,30(3):352-356
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对象,分析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根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桑科、甘加和榆中3个地区的醉马草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为其伴生种根际土壤中对应菌的1.31~1.56倍、细菌数量为1.56~2.65倍。土壤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醉马草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伴生种,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