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河北省2017~2018年逐日PM2.5浓度地面观测数据和CUACE空气质量模式的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evaluation 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dex of PM2.5 pollution),定量评估了2018年相比2017年河北省冬季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贡献,并分析了石家庄市气象条件和PM2.5浓度的同期月变化。结果表明:与2017年相比,2018年冬季河北省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其中,北部、西北部地区气象条件极为不利,使PM2.5浓度同比上升28%~45%,不同城市的气象条件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石家庄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7%,其中气象条件使PM2.5浓度同比下降3.1%,说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显著。可见,EMI指数可定量诊断和评估污染期间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2.5和PM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植物群落PM2.5、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呈早高晚低趋势。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均表现为秋冬季高,春夏季低;PM2.5和PM10浓度高低依次为草坪和广场样地>灌草和乔草结构样地>乔灌草和乔灌结构样地;复合群落结构绿地对颗粒物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群落结构。乔灌草、乔灌结构样地对PM2.5和PM10的阻滞率较高。PM2.5和PM10浓度...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海南省五大自然保护地负氧离子浓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我国热带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及各市县政府环境质量公报数据,分析2010—2020年间负氧离子浓度与其所在市县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间年均负氧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空气污染物PM2.5、PM10、O3、SO2、NO2、CO等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与SO2呈现正相关(P<0.01);五大自然保护地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整体水平较高,空气质量等级达到一级;负氧离子浓度总体呈现出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4.
使用2015~2017年我国29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O3浓度和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日数据,对每个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与气象要素的月平均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然后Meta分析合并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结果表明:PM2.5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除风速)呈相关、PM10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呈相关,而O3也与所有气象变量(除相对湿度)呈相关,但O3与气象变量的相关方向和PM2.5、PM10相反。通过对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2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都得到较好程度的解释(R2>0.5)。同时,对影响PM2.5、PM10和O3的主要气象因素的效应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江西省新余市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与PM2.5时空分布特征、交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对其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和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新余市森林游憩区与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年变化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全年中各月份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城市绿地;1月、3月和4月城市绿地PM2.5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其他月份差异不明显;夏季6—8月空气负离子和PM2.5浓度分别达到其全年最高值和最低值。(2)森林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M2.5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随距地面垂直高度的增加,林分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先下降再上升后保持不变,PM2.5含量逐渐降低,距地面高10 m处林冠中层具有较高的空气负离子和较低的PM2.5含量。(3)不同季节森林空气负离子与PM2.5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相关性各不相同。结果表明:新余市森林...  相似文献   

6.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津区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站的监测数据,对2020年春节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PM_(2.5)、PM_(10)、SO_2、NO_2和CO的浓度同比下降;O_3的浓度同比有所升高,这可能与O_3产生、消除机理不同。通过研究对比春节期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为改善空气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8-2019年在荥阳生态站每月监测3次空气颗粒物PM2.5、PM10(PM)和负氧离子的浓度,分析了荥阳生态站两种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用监测日的气象因子日均值、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与两种PM质量浓度做相关分析,以期了解PM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种PM浓度的日变化在8:00~18:00浓度变化呈U型。8:00~9:00浓度较高8:00~17:00浓度呈下降趋势,17:00以后质量浓度上升。月变化中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质量浓度高;5~10月份平均质量浓度为较低。两种PM季节平均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冬季两种PM污染尤为严重。PM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负离子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M10呈极显著正相关。PM10质量浓度与气温、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赵振江 《绿色科技》2024,(2):108-113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城市道路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和PM10浓度的削减作用,以郑州市建设路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乔-灌型植物配置,采用便携式颗粒物检测仪器(CW-HAT200S)及气象仪(Kestrel 5000)测定其PM2.5、PM10浓度和气象因子,分析乔-灌型植物群落对PM2.5和PM10浓度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道路环境下PM2.5和PM10浓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日动态变化规律表现较为一致,均呈“U”型,早晚高,中午低;颗粒物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削减率与温度、风速和湿度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乔木枝下高较低、有多层高度的配置形式对颗粒物的削减更有效果,群落配置“美人梅+红叶石楠+黄杨”在垂直方向上削减效果最好,群落配置“悬铃木+海桐+构骨”在水平方向上削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以PM2.5等颗粒物为载体在大气中悬浮和扩散,植物叶表面复杂的微观形态结构可以吸附PM2.5等颗粒物,对消减近地表的大气重金属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对植物叶片吸附与吸收PM2.5等颗粒物中重金属的能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1)深入探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其在大气—植物系统中的化学行为关系,进一步阐述植物叶面吸附和吸收重金属的相关机理;2)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附着的重金属含量越高,但关于亚微米级颗粒物(PM1)的研究十分有限,进一步探究植物叶面对亚微米级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有助于筛选更高效的城市绿化树种;3)需要从角质层厚度、结构组成等角度深入探讨角质层吸附和吸收大气重金属的差异,为实现大气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琳林 《绿色科技》2022,(2):116-118
分析了2019年肇庆市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AQI达标率、不同污染级别、首要污染物占比等月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肇庆市冬春季主要以PM2.5或NO2作为首要污染物,除臭氧外的各项污染物浓度也相对较高;夏秋季首要污染物主要以臭氧为主,臭氧浓度也相对较高.4~7月份的AQI达标率较高,8~11月份超标率相对较高,且臭氧月...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青钱柳种子育苗采用3种不同方式浸种,其一用温水浸种处理,其二用吲哚乙酸200×10-6溶液浸种处理,其三用ABT3号3号生根粉200×10-6溶液浸种处理。分别用于大田育苗试验。实践证明: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的种子发芽率,比用温水浸种、吲哚乙酸溶液的种子发芽率分别提高8.1%、7.8%,出土萌芽率分别提高6.7%、5.5%,苗木生长成活率分别提高8.9%、4.4%。一年生的苗木生长量,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的种子培育的苗木,地径、苗高,比用温水浸种的种子和用吲哚乙酸溶液浸种的种子培育的苗木生长苗高,分别大13.0%、7.1%,地径粗26.4%、10.3%,生长率分别提高30.8%、5.6%。  相似文献   

14.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随机性高、扑救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在森林燃烧过程中可释放出高浓度PM2.5颗粒物。PM2.5是除直接烧伤和窒息外,对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也会给林区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文中结合国内外以森林火灾、计划烧除、室内模拟燃烧等为实验手段的森林燃烧研究,总结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采样方法、成分分析、扩散研究、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分析影响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气象因素、可燃物特征、林火行为等因素,以期为提高森林火灾扑救效率、降低火灾扑救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邓琴  张敏 《绿色科技》2019,(16):161-162,164
利用浏阳市2018年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污染天气作为研究背景,选取浏阳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省控站点2018年全年期间周1至周5实时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环境空气中PM 10和PM 2.5影响显著,集中试燃放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增长倍数贡献明显,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最大贡献量分别为17~31μg/m^3和11~19μg/m^3;最大增高倍数分别为0.4~0.7倍和0.4~0.9倍。PM 10和PM 2.5小时浓度均为秋季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6.
对昆明地区重大森林火灾迹地进行外业调查,并对其可燃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地盘松幼林、光叶石栎和紫茎泽兰的可燃物绝对含水率分别为13%、11%和12%,可燃物载量分别为0.4、0.5和1.1 kg/m2,热值分别为20700、20600和19100 kJ/kg,单位面积热量分别为8280、10300和21010 kJ/m2。说明火烧迹地的可燃物干燥易燃,在防火期有可能再次发生火灾,并发展为高强度火,应重视重大森林火烧迹地的管理、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7.
雷竹笋是江浙一带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当地农村百姓的钱袋子。雷竹笋产业是浙江临安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春节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雷竹笋的正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给笋农造成很大损失。文章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雷竹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及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雷竹笋竹产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