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种质资源对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鉴定续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林  吴朝吉 《蚕业科学》1998,24(2):114-115
为了明确“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各种类型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筛选出抗性强的种质(或品种),为桑树育种和蚕业生产服务。在前报「‘’的基础上,于八五期间,对另外204份桑种质黄化型萎缩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回参鉴材料均来自“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选择未经鉴定的不同类型、经济性状较好,由不同省区收集的桑种质204份,采用袋接法对参鉴种质进行了苗木的繁殖,并建立抗病鉴定圃,以备次年接种鉴定。1.2方法试验方法同文献[fi,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用病穗套接法进行接种,每份种质套接30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桑树萎缩病在安徽省肥西县的发生情况调查得知:肥西县发生的桑树萎缩病主要是桑黄化型萎缩病,该病在老桑园发病率高于新桑园,立地条件差的桑园发病率高于立地条件好的,间作豆类、芝麻的桑园发病率高于不间作作物的。通过连续3年的病株挖除、菱纹叶蝉的防治、品种的更新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桑树萎缩病的株发病率从2003年的2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1%~3%。  相似文献   

3.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流行与桑品种的抗病力有密切关系。因此,查明桑品种抗病力的强弱,选用抗病力强的桑品种,是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重要一环。在江苏部分蚕区,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曾盛发为害,造成很大损失。为了选拔黄化型萎缩病的抗病桑品种,曾应用大田诱发法,对现有几个主要品种,进行抗病力的鉴定,查明红皮大种、湖桑32号以及各蚕种场的剑持等品种的抗病力是弱的,湖桑7号、湖桑199号的抗病力较强。利用田间诱发法鉴定桑品种抗病力的优点是在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来反映其抗病力的强弱,但所化时间至少要三年之久。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证明,应用嫁接发病中量(用  相似文献   

4.
桑黄化型萎缩病属桑树全株性病害,是桑树主要病害之一,又称萎缩病、癃桑、猫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暴发成灾,严重威胁蚕桑生产.近几年来,随着蚕桑业的复苏,东阳市的山区种桑面积逐渐扩大,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不断提高,为确保东阳市的蚕桑生产安全,提高蚕农经济效益,做好桑黄化型萎缩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 彻底挖除病树是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最根本的措施,在这条措施中要确定一个最佳挖病树时间,如何确定?必须了解桑黄化型萎缩病的主要传病时间及病原在树体潜伏期。笔者在75~77三年,曾做过多次接种试验,菱纹叶蝉传染桑黄化型萎缩病的主要传病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而不是夏秋季。主要传病昆虫红头菱纹叶蝉是一种中温型昆虫,该虫不耐高温,在桑树夏伐十多天后至  相似文献   

6.
桑树新品种选797是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现已经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认定。被山东省丝绸公司定为全省推广品种。选792的主要特点之一,即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强的抗性.本文即选792及新一之濑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抗病力鉴定研究初报。对于桑黄化型萎缩病抗病力鉴定,目前一般采用大田诱发法及媒介昆虫传毒法。这两种  相似文献   

7.
沈永康 《蚕桑通报》1994,25(1):51-52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湖州市70年代初开始到80年代初暴发成灾,据1983年冬季调查,全市有20余个乡镇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危害,病区范围达5.78万亩,特别是太湖沿岸发病严重,漾西乡1983年冬季调查该乡3714亩专业桑地中有2733亩发生不同程度的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病桑地面积占桑地总面积的73.58%,其中太湖沿岸的胡溇、宋溇、乔溇、汤溇、新浦五个村1136.1亩专业桑地,平均株发病率高达49.2%.  相似文献   

8.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我国重要的桑树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山东等省区.20世纪70~80年代,曾经给浙江、江苏等蚕区的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江苏两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推广系统联合攻关,经过了许多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病害蔓延.北方蚕桑生产发展较快,近来一些地区特别是山东等地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严重.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没有特效的农药,但采取综合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选栽抗病桑品种是其中最经济、最易推广、最有效的方法.现将近十年来各地对现行桑品种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研究结果和新育成桑品种的特性及其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阳 《广西蚕业》2005,42(4):22-23
调查了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史、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四个方面的桑黄化型萎缩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安康蚕区的主要桑病之一,过去时有发生,未引起重视。近几年,该病迅速蔓延,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安康县恒口区红四村三、四、五三个组105亩河滩成片桑,发病面积53亩,占50.48%。对1215株桑树进行调查,发病率达68.72%。汉阴县田禾乡由于“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危害,发种量、产茧量以1984年与1986年相比,分别减少50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陕南地区引进和自繁栽培的桑树新品种强桑一号的特征、特性及产叶量、叶质、抗病虫性方面的对比调查,结果表明:强桑一号开叶旱,叶片硬化迟,产叶量高,叶质好,抗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抗桑蓟马、红蜘蛛能力强,耐瘠薄;陕南地区每667m2栽植1 000~1 200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正> 临朐是山东省桑蚕茧生产的第一大县,桑黄化型萎缩病又是这个县桑园第一大病害,近几年已扩散蔓延,严重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摸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规律,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9年9月至11月,在桑园面积大,蚕茧产量高的龙岗,上林和辛寨三乡镇对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桑黄化型萎缩病俗称"癃病",是由一种类菌原体引起的全株性病害.发病初期桑树顶端叶片缩小变薄,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后期叶片更加瘦小,侧枝丛生,形如扫帚.一般2~3年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给蚕桑业带来毁灭性灾害.目前,宿豫区桑园桑黄化型萎缩病为害相当严重,全区3000hm2桑园发病面积近670hm2,一般株发病率在5%~20%,其中株发病率在30%以上的重病桑园有200hm2左右,个别田块经过多年累积,株枯死率达40%以上,严重阻碍蚕桑业效益提高,影响整个行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湖州市重点蚕区市郊的漾西,太湖等乡桑黄化型萎缩病日趋严重,并正向南、向西蔓延扩散.同时、长兴县和安吉县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针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严重危害,市局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证明:桑树品种选792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强的抗性,比湖桑32号抗性高1~2倍,比新一之濑高1~3倍.  相似文献   

16.
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探讨利用瑞氏染色法和旦尼氏染色法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在病株枝条或主根的横切面上,韧皮部的病原寄生部位被染成兰色或青色,呈阳性反应,健株组织切片的韧皮部则不着色,呈阴性反应。可作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的实验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从鲁桑种质资源中选拔抗病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蒯元璋  刘文安 《蚕业科学》1996,22(3):140-144
从山东鲁桑(MorusmulticaulisPerr.)地方品种资源中,选用30个品种进行抗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疫病、桑炭疽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的综合鉴定,并调查产量性状,选拔出青黄桑、黄芯采桑、小白条3个抗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蓝霞  张崇阳 《北方蚕业》2001,22(4):24-25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本病是一种植物类菌原体寄生所引起的病害.桑树发病后,叶片黄化瘦小,失去利用价值.发病严重的桑树,桑根变成红褐色,毛细根脱落不能正常吸收土壤当中的养分,树势衰弱,直至枯死.给桑蚕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一种治疗该病的方法,笔者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用土霉素溶液浸渍桑根的防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1 试验地点与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类菌原体(MLo),在桑树生长季节中,病原主要分布在病枝条皮部、叶柄、叶脉、叶肉组织中。但以桑树枝条新梢幼嫩组织中病原菌含量较多。以往实验证实,桑树在生长季节中,病枝条上的各芽都带有病原,套接健康桑苗都能发病。但对越冬病桑枝条是否带毒未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往曾提出越冬病枝条经冬季低温可以失  相似文献   

20.
<正> 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病与介体昆虫的密度、桑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选育抗病品种,曾应用大(?)诱发进行抗病力的鉴定,虽接近自然,但花费时间长,大面积鉴定困难。我们进行的试验证明,应用生物性抗病鉴定——病芽套接及菱绞叶蝉接种是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定方法。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桑品种:1986年由本所桑品资组提供108份桑品种穗条,1987年春季在江苏省吴江县桑苗圃进行嫁接繁殖供试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