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以及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归纳为5个方面:土壤侵蚀现状、特征以及分级研究;土壤侵蚀成因、对策措施的研究;土壤贫瘠化治理的研究;基于侵蚀线、谷坝等监测方法的侵蚀量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深入展开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快速获取和监测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是综合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三川河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方法,采用RUSLE经验模型获取土壤侵蚀模数,并结合子流域和自然环境对小流域尺度下黄土高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三川河流域整体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变好,土壤侵蚀强度正在沿着剧烈—极强烈—强烈—中度—轻度—微度的方向转变;子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度以下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东川河和北川河流域的东部山区,强度以上的侵蚀主要分布在三川河的干流区域;土地覆盖分布的关系表明,1990—2010年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草地及未利用地区域。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三区”特征,即东部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与植被退化,中部黑土区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西部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地退化等“三化”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三化”(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地退化)、土壤退化、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和农业环境污染,是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在当前吉林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细辛在我国,主要在辽宁省东部山区、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市县、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等。因其根茎上生有许多细长的线状根,并有强烈的辛香气味,故名细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及评估山东省临沂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支持下,应用中国土壤侵蚀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简称CSLE)模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250 m)]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简称SRTM(90 m)]影像,测量研究区10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及土壤类型图等数据,结合临沂地区特征,定量估算了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的微度侵蚀占总面积的80.83%,轻度侵蚀占15.62%;(2)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存在非常明显的中、强度侵蚀,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周围,平原地区侵蚀强度较轻;(3)山区周围的侵蚀以山脚为主,越往上的区域,侵蚀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细辛在我国,主要在辽宁省东部山区、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市县、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等。因其根茎上生有许多细长的线状根,并有强烈的辛香气味,故名细辛。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RUSLE模型对三江源地区2010、2015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引入连环替代法探讨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整体上呈现出中东部侵蚀严重,东部和西部侵蚀较小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海拔和坡长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模数也随之增加,坡度坡长因子增幅比高程更大,土壤侵蚀对坡度坡长因子更敏感;2010—2015年整体上土壤侵蚀减小,中部和西部地区侵蚀减小,东部地区侵蚀增加;连环替代法较好地定量描述了由于降雨和植被因子造成的土壤侵蚀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降雨对全区的影响范围较大但程度较低,植被影响范围较集中但程度较深。  相似文献   

8.
基于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SLE),利用安徽舒城县逐月降雨数据、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DEM,通过确定土壤侵蚀方程中各因子,在GIS平台上对研究区2010年土壤侵蚀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舒城县的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3.89t·km-2·a-1,侵蚀强度为轻度。区域土壤侵蚀在轻度以下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97.98%。区域内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侵蚀等级零散分布;东北部平原地带土壤侵蚀不明显,中南部低丘陵山区及西南部大别山区土壤侵蚀较严重,尤其是龙河口水库区域土壤侵蚀状况严重。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为当地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王洼流域降雨量、蒸发量及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径流小区坡面多年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王洼流域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2倍,蒸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的季节分布明显为单峰形.月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所占比例季节分布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特征各不相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均表现为随坡面坡度的增加,径流量、径流系数、侵蚀模数逐渐增加.林作方式下有较低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仅为相同坡度下农田和自然荒坡地的24.99%~46.56%,16.08%~49.0%.复合农业措施比单一农作更有利于降低坡面土壤侵蚀.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植被的截流、地面植被的覆盖以及土地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峰值多出现在8月份,8月份径流量可占到全年径流量的19%~40%,和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相一致.4种利用方式各月的土壤侵蚀模数变异都较大,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会明显改变土壤侵蚀状况.合理的农业布局及农业配置方式是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秦岭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1985—2021年秦岭地区降水、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秦岭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为改善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和区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角度看,秦岭地区土壤侵蚀量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此外,其年内变化呈现夏秋季增大,冬春季较小的变化特征。从空间格局角度看,秦岭地区土壤侵蚀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南部高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气候要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区域内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和植被类型是导致土壤侵蚀存在局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有助于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的秦岭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61-162
降雨是我国陕南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分析研究降雨侵蚀力的分布变化趋势对我国陕南地区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防和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汉中、略阳、佛坪、商州、镇安、安康、石泉等7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气象站点近60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台的降雨侵蚀力,分析降雨侵蚀力的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属于中等变异,陕南地区降雨侵蚀力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曲衍波  齐伟  商冉  赵胜亭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53-1555,1575
基于GIS和RS技术,在建立山东省栖霞市地学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定量地研究了该市1987和2003年土壤侵蚀状况,并且对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市土壤侵蚀状况明显好转,土壤侵蚀模数由1987年的4 312.63 t/km2减少到2003年的2 481.10 t/km2,空间上由东部牙山和西北部艾山为主干形成的东南—西北分水岭向西南、东北部的倾斜;平地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林地和园地是栖霞市减少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草坡地限制土壤侵蚀的效果比较明显;坡耕地和未利用地是土壤侵蚀治理的关键。由于局部区域土壤侵蚀增强,因此有必要对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树轮地貌学方法及土壤侵蚀速率时间变化分析方法,在河北省环首都山地4个代表性区域开展土壤侵蚀研究。结果显示,调查点的土壤侵蚀强度均在中度侵蚀以上,以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与坡度、地貌、岩性、植被状况等环境因子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痕迹区、陡坡区、山麓区,岩性为碎屑岩、辉绿岩、灰岩、片麻岩或黄土状土的分布区,树木稀疏或林下植被稀疏区发生极强度侵蚀或剧烈侵蚀强度的可能性极高。对同一坡面调查点的分析显示,土壤侵蚀对坡度和人类活动最敏感,其它依次是植被和地貌部位。对不同树龄的调查点分析显示,近百年来环首都山地土壤侵蚀速率增长区域明显。为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应综合划定环首都山区土壤侵蚀敏感分区,开展分区分级治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山西省主要煤田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S与GIS手段,选定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作为土壤侵蚀分析的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敏感因子叠加分析,对山西省主要煤田区域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分布区位积聚,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植被覆盖高、平原规整的农田以及居民区等建设用地;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面积约占5%,分布较分散,主要位于坡度较大、植被覆盖低的山区以及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15.
实施山区综合开发,人才是关键,教育培训是基础.当前我国东部山区培训工作不断发展,但仍面临培训任务重、培训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建立一套远程培训系统,主要包括远程培训网络体系、远教课件制作系统和资源体系以及管理队伍,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东部山区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应用SOTER数据库与RUSLE模型定量化估算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方法】在建立河北省SOTER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取地形因子、植被覆盖与耕作管理措施和土壤保持措施,结合土壤可蚀性与降雨侵蚀力因子,应用RUSLE模型定量评价河北省山区土壤侵蚀风险。【结果】河北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 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8%。【结论】河北省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尤以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宁东部山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目前东部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必须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提出了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今后制定东部山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花乌头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药用,中药名为关白附、关附子,是东北地区地道药材.其具有祛寒湿、止痛等功效,是国家一类新药"关附甲素注射液"唯一的原材料药.该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的东部山区,辽宁东部山区为主产区.  相似文献   

19.
陈密  刘培静 《北京农业》2014,(33):243-244
云南地区受人为、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受侵蚀程度严重,加剧了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山区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以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等减少土壤侵蚀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137Cs法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区坡耕地进行了土壤侵蚀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样地顶部侵蚀速率都大于10 000 t/(km2·a),是坡耕地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坡耕地上部侵蚀速率为3 000-4 000 t/(km2·a)左右,而在耕地下部土壤出现堆积.样地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 765,3 202 t/(km2·a),其均值相当云贵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40.3%,三峡库区的39.9%,嘉陵江流域的54.1%,黄土高原的39.1%,土壤侵蚀绝对量不大、相对侵蚀强烈是岩溶山区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