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过程可以分为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之间的转变、区域上的差别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与不同方式的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可以分为土地利用类型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后者实际上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目前,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开展,学术界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方法、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在修编方法、实施管理、规划系统等方面,对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修编工作提出了新构想。选取2002-2009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并对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拉萨市“一江两河”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拉萨市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拉萨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长沙市1996、2006、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替代市场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模型进行完善和修正,用生态服务价值代替土地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对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进行评价,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年间长沙市ESV共减少391754.68万元,其中湿地ESV减少最多;从空间来看,长沙县ESV减少最多。1996-2016年间开福区土地利用结构最无序,浏阳市土地利用结构性最强,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研究为长沙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有助于考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理想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差距。从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引入各指标的合理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南宁市、北海市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钦州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防城港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96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系统聚类法对评价结果分级。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差距较小,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为均衡;湖北省县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形成中部高、东西部两侧略低的格局,主要原因是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的基本理念,从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创新土地利用观念,把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联系在一起,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86-11188,11227
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甚至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布局,土地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约束,能够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其利用特征随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而变化,并主要表现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探讨与剖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数量结构、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协调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黔南州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6-2008年黔南州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黔南州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黔南州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和发展期;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是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协调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南岸区土地资源利用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利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了南岸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南岸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模式、环境友好型城镇土地利用模式、工业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以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合理利用程度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做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利用、资源消耗、污染控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5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低碳土地生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20个地级市的低碳土地生态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为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广东省20个地级市的低碳土地生态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湛江市土地利用结构符合低碳发展要求,韶关、清远等城市高能耗以及东莞等城市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低碳发展;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和土地合理利用程度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做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相关理论展开阐述,详细分析当前常宁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策略,探索发展经济的创新模式,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9.
区域持续土地利用趋势与协调性评价——以蒙城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维生和演化,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趋势评价和协调性评价两方面研究了县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同时以主成分分析法对蒙城县持续土地利用趋势,以协调度函数法对土地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0-1999年期间,蒙城县的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波动中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处于基本协调状况,而资源与经济、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能够持续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土地生产力和景观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这里所指的利用是广义上的利用,包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分配和再分配。可持续利用的土地与不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相比,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土地利用上的延续性;二是土地功能上的增长性;三是土地利用时序上的持久性。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就是在保证土地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