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鸽瘟”病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PPMV-Ⅰ)俗称“鸽瘟”病,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性症状是20%-60%以上的病鸽表现神经症状,主要剖检变化为皮下、腺胃、肌胃及肠道黏膜出血。  相似文献   

2.
鸽瘟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并无特效药物防治,主要通过定期接种鸽瘟疫苗和加强饲养管理来进行综合防制。由于不同鸽场饲养管理水平差异很大,以及鸽瘟疫苗质量问题,免疫接种方法不同等原因,临床上在进行鸽瘟免疫的时候,鸽群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腹泻、  相似文献   

3.
吴卫国 《科学养鸽》2008,(4):106-106
鸽瘟,也叫鸽新城疫,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以下痢、呼吸困难和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各种鸽龄的鸽子均易感梁。此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会导致全群死亡。  相似文献   

4.
鸽新城疫病又称鸽I型副粘病毒病或鸽瘟,是一种由禽I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及症状均与鸡新城疫十分相似,本文从鸽新城疫的病原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症状、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1 鸽瘟 本病是由鸽I型副粘病毒引起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可通过接触传给来自不同鸽群的鸽子。鸽感染病毒后死亡率较高,乳鸽感染本病易大批死亡。 病状:本病的潜伏期较长。症状表现首先是剧烈水泻,拉黄绿色稀粪,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呼吸困难,食欲减少,饮欲增加,眼结膜炎或眼球炎,鼻有分泌物,有些可见单侧性翅膜或腿麻痹,伴有阵发性痉挛、震颤、摇头、头颈扭曲、颈部僵直、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 剖检:其病变与鸡新城疫的病变大致相同。主要腺胃有出血点;肠粘膜出血。出现脑充血,有少量出血点,实质水肿;肝肿大,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6.
鸽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危害鸽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禽Ⅰ型副粘膜病毒引起鸽的急性传染病。鸵鸟、珍珠鸡、山鸡、鹧鸪均可感染。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鸽业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7.
<正>鸽瘟又称鸽Ⅰ型副黏病毒病,俗称鸽新城疫。鸽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在鸽群中有时来势凶猛,有时则零星发生。特征是下痢、震颤,单侧或双侧性腿麻痹,慢性及流行后期的病例有扭头歪颈症状,死亡率在20%~80%,但多为30%~60%。20世纪下半叶,西欧和美国等地相继报道了此病。1985~1986年,我国口岸动物检疫所已检出该病。近年来本病在养鸽场危害特别严重,有的地方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高,由此可见本病对养鸽业危害较大,必须引起鸽场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或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2],其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达20%~95%。2004年12月份,吉林某养鸽场600余只肉鸽发生一起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疾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及发病情况,疑似为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鸽业尤其是肉鸽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由于饲养量大,鸽群高度集中,传染病一旦发生,常可引起大批死亡,给一个养鸽场或饲养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鸽新城疫、鸽霍乱等,有时几乎造成全军覆没。因此,对一个鸽场或个体饲养者来说,能否预防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饲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鸽新城疫又称鸽瘟,是由Ⅰ型副粘病毒(PPMV—1)引起的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来势凶猛,流行期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以下痢和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鸽场感染本病后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大小鸽均可发病,病鸽多表现显性感染,以幼龄鸽(包括乳鸽、童鸽和青年鸽)较为严重,绝大多数病鸽以死亡告终.发病率高达50%-100%,死亡率从24%-80%不等,但不是大批鸽短期内迅速死亡,而是每天不断地小批病死,流行期长达1-2个月。  相似文献   

11.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又称鸽瘟或鸽新城疫,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目前在各种鸽群(肉鸽、信鸽、观赏鸽)中普遍存在,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流行特点 该病发病迅速,可以感染各年龄阶段的肉鸽。1~3月龄童鸽期最易感,感染后症状最  相似文献   

12.
鸽瘟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主要临床特点是肠炎、下痢和神经症状,以嗜神经速发型多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是养鸽业的大敌,在我国各地均常见有鸽瘟疫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鸽副粘病毒病,又称鸽瘟,是由鸽副粘病毒引发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不同年龄段鸽群发病,是肉鸽、种鸽养殖过程中的头号大敌。我国种鸽存栏量约为1300万对,但饲养模式落后,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方式存在,存栏1000~5000对饲养个体大量存在,造成鸽瘟发病的复杂性。虽然经过养殖协会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鸽瘟预防与控制方法的宣传与普及,养殖场在鸽瘟预防与控制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和较好的认识,在疫苗选择、免疫方法、免疫剂量等免疫程序制定方面都比较注意,个别场鸽瘟抗体数据平均值与离散度方面都比较理想(见表1),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鸽I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断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鸽I型副粘病毒病 (俗称鸽瘟 )是由鸽I型副粘病毒 (pigeonparamyxovirustype 1 ,PPMV-1 )引起的一种鸽的烈性传染病 ,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是肠炎、下痢和神经症状等。 1 981年首先在苏丹和埃及的信鸽中发现此病 ,随后迅速传播 ,到 1 985年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 ,我国各地陆续有发生该病的报道 ,而且在一些肉鸽饲养场呈暴发性流行 ,给养鸽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区近几年来养鸽业的发展比较快 ,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从区内几个暴发疾病的养鸽场的病鸽中分离并鉴定到…  相似文献   

15.
李庆岗 《中国家禽》2001,23(12):23-23
鸽新城疫 (俗称鸽瘟 )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型传染病。不同日龄的鸽易感性有差异,以乳鸽和童鸽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 2000年 9月至 10月,山东省巨野县某鸽场发生此病,现报道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该场于 2000年 8月从菏泽某鸽场引进青年 (2周龄 )白羽王鸽 1000对,在对引进鸽与原场鸽隔离饲养期间,从第 15天开始陆续发病,潜伏期两周左右。本次疫情流行共有 980只发病,发病率 49%左右,死亡 568只,死亡率为 57.9%。 2临床症状   病鸽初期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渴欲增加,羽毛蓬松;随后水样腹泻…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养鸽业的快速发展,鸽瘟在我国各地频繁暴发,给养鸽业带来惨重的损失。就鸽瘟(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鸽场防治鸽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鸽新城疫又称为“鸽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死亡率为5%-95%,给养鸽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12月20日,岑溪市某养鸽户的鸽子发病,现将本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鸽瘟的流行动态及其有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瘟是由鸽副黏病毒引发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以10月至次年5月多发,呈地方性流行。鸽副黏病毒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鸽均有感染性,鸽群常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主要临床特点是肠炎、下痢和神经症状,尤以嗜神经速发型多见,发病和死亡率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本文从鸽副黏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流行概况、诊断与防制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鸽新城疫是一种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养鸽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鸽和赛鸽业得到长足发展,种鸽、蛋鸽、集约化肉鸽养殖产业呈现集群现象,随着养鸽业的高速发展,鸽新城疫已经悄然成为养鸽业第一杀手,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主动监测的数据表明,鸽群新城疫带毒率呈上升趋势[1]。因此,对鸽群新城疫病毒感染情况应重点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鸽Ⅰ型副粘病毒病防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鸽业造成严重的威胁。现把近几年来该病在我地区的流行情况、诊断及防治体会介绍如下。1流行情况病例11997年5月,宁波市某鸽场,从南京某种鸽场引进5月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