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辣椒素生物合成路径及调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素是辣椒果实最重要的品质性状,在食品、医药和工业上都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其含量高低决定辣椒辣度大小,本文总结了辣椒素类物质积累部位及其含量的环境、遗传影响因素,并图示了最新辣椒素生物合成可能的路径,分析了辣椒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与辣味的关系,以及控制辣椒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情况,最后阐明了有关辣椒素含量的QTL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主要对辣椒素研究概况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的辣椒素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辣椒素的应用前景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省辣椒资源的辣椒素含量分布,为辣椒资源分类、鉴定、保存和育种提供参考,采用GB/T 21266—2007的方法对四川省83份辣椒种质资源的辣椒素含量和果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辣椒外形和辣椒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2)83份参试材料的辣椒素含量差异显著,辣椒素含量最高为22.61 g/kg,最低仅为0.16 g/kg,平均含量2.20 g/kg;(3)通过类平均法将83份辣椒种质资源按照辣椒素含量聚为5类,分别为极高、高、普通、低、极低,普通和极低类群包含的种质最多,分别为18、48份,而极高和高包含的种质最少,分别为2、8份。本研究明确了一批四川辣椒种质的辣椒素含量,为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优选超声波辅助提取干辣椒中辣椒素工艺。以辣椒素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的较优范围,然后通过正交实验以及最佳方案验证性实验,优化筛选了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提取辣椒素工艺技术。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素的过程中,各因素对辣椒素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最优工艺技术为乙醇浓度95%、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 min、料液比1:35,在该工艺条件下,辣椒素得率为0.87%,显著高于水浴浸提法提取得率0.43%,且验证性实验显示标准差为0.04%,相对偏差0.04%,说明实验重复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素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优选超声波辅助提取干辣椒中辣椒素工艺。以辣椒素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的较优范围,然后通过正交实验以及最佳方案验证性实验,优化筛选了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提取辣椒素工艺技术。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素的过程中,各因素对辣椒素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最优工艺技术为乙醇浓度95%、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 min、料液比1:35,在该工艺条件下,辣椒素得率为0.87%,显著高于水浴浸提法提取得率0.43%,且验证性实验显示标准差为0.04%,相对偏差0.04%,说明实验重复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从鲜红辣椒中直接提取辣椒素的工艺参数,以新鲜长沙本地小红尖椒为试验原料,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较佳的提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料液比等条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以及验证试验,优化筛选了从鲜红辣椒中直接提取辣椒素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辣椒素提取得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料液比1:15、提取溶剂为80%乙醇。在该工艺条件下,辣椒素得率为0.326‰。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辣椒愈伤组织形成及影响辣椒素积累的条件,本研究以‘杭椒五号’和‘文昌小米椒’为实验材料,探究了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光照和氯化钠浓度处理下愈伤组织中辣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以下胚轴为外植体,在MS+2.0 mg/L 2,4-D+0.5 mg/L 6-BA激素配比下,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相较于黑暗条件,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文昌小米椒’和‘杭椒五号’辣椒素含量分别提升183.5%和1 268.7%,生长指数分别提升36.0%和38.5%;3.0 g/L氯化钠处理下,‘文昌小米椒’和‘杭椒五号’辣椒素积累达到最大,分别提升299.9%和477.2%,氯化钠对‘文昌小米椒’生长指数无显著影响,但1.0 g/L氯化钠可以使‘杭椒五号’愈伤组织生长指数提升2.54倍;光照和氯化钠同时处理,辣椒素含量较单独光照处理要低,但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氯化钠和光照均是促进辣椒愈伤组织产生辣椒素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对相关研究人员探究辣椒素代谢调控和体外辣椒素高效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遮光对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辣椒的定植期、花期、绿熟期、红熟期进行遮光处理,对辣椒素含量及其代谢中相关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熟期遮光处理辣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期遮光、定植期遮光、红熟期遮光,对照的含量最低。绿熟期遮光处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花期和定植期遮光次之,再次是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过氧化物氧化酶(POD)活性,红熟期和定植期遮光最高,其次是对照和花期遮光,绿熟期遮光最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较高,定植期和花期遮光次之,绿熟期遮光最低。由此表明,遮光增加了辣椒素含量,绿熟期遮光效果较好。辣椒素含量高时,PAL活性高,但POD和PPO活性低,表明辣椒素含量与三种酶的活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用于研究的材料包括36个基因型;这些基因型2000年在Kharif随机区组设计两次重复中进行了评价。在每个基因型的每个重复中观察记录了5个随机植株的20种性状,其中把成熟果实中的辣椒素含量作为依变性状(表1,略)。估价了辣椒素含量和其他性状间的基因型和表型相关系数以及辣椒素含  相似文献   

10.
任玉洁 《保鲜与加工》2019,19(6):191-196
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川菜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分析了12个批次经典川菜的辣味特征。样品经乙醇提取后,采用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和富集,以0.1%甲酸水-甲醇作为流动相分离目标物。结果表明,在0.10~100.0 ng/mL浓度范围内,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标准品的线性关系均良好,其检出限0.05μg/kg,定量限0.15μg/kg,加标回收率为80.5%~86.8%,相对标准偏差4.1%~6.8%。该法适用于川菜菜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测定及辣味特征的分析,具有样品处理简便、净化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欧丁香的主要香气成分及比较不同欧丁香品种间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5种欧丁香鲜花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从‘瓷蓝’中检测出49种芳香成分,从‘麦肯’中检测出41种芳香成分,从‘沙萱’中检测出49种芳香成分,烯萜类化合物是它们的主要芳香成分;从‘裘利’中检测出40种芳香成分,从‘莫斯加’中检测出46种芳香成分,烯萜类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为主要芳香成分。将‘瓷蓝’和‘裘利’、‘麦肯’和‘沙萱’、‘莫斯加’分为3种不同的香气类型,并推测出欧丁香的最主要香气成分为烯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小麦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分布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在冬小麦苗期,利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分解卵磷脂和溶解磷酸三钙的细菌,发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大大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细菌比无机磷细菌多。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多,而非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少。根际土壤的有机磷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属,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而非根际土壤的优势解磷菌属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水产饲料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福建主要水产饲料及原料样品中铅、汞、无机砷、镉、铬等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汞、无机砷、镉、铬的含量;结果表明:水产饲料样品中铅含量在0.05 ~3.52 mg/kg;汞含量在<0.00~0.912 mg/kg;无机砷含量在<0.01~5.40 mg/kg;镉含量在0.08~3.05 mg/kg;铬含量在1.28~20.46 mg/kg。原料样品中的铅含量在<0.01~7.51mg/kg,汞含量在<0.001~0.476mg/kg,无机砷含量在<0.01~1.43mg/kg,镉含量在<0.01~1.39mg/kg;福建部分水产饲料中汞、无机砷、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存在重金属污染和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英砂培养方法并去除或保留分蘖,研究了旗叶期缺磷对大穗型小麦CA9325和多穗型晋麦2号(JM2)生长后期旗叶光合和蒸腾速率、干物质和磷在体内分配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⑴旗叶期缺磷一段时间后降低小麦旗叶的光合和蒸腾速率。不同供磷水平下,去蘖使小麦旗叶光合和蒸腾速率大都高于同期未去蘖的;⑵旗叶期缺磷几乎导致两品种所有器官和整株干物质和磷的积累降低,去蘖的小麦籽粒干物质和磷总量占整株的比例均高于未去蘖的,说明缺磷促进小麦各营养器官的磷向籽粒转移;⑶主茎干物质和磷的积累以CA9325高于JM2,而JM2则以分蘖占优势,这与JM2分蘖数较多有关;⑷ 不论供磷还是缺磷,未去蘖的CA9325籽粒产量低于JM2,而去蘖后则相反。不同库容量的CA9325千粒重和籽粒磷含量均高于JM2。全生育期供磷条件下的磷吸收效率,以未去蘖的CA9325显著高于JM2,去蘖后两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谷子生育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谷子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谷生育期的酯酶同工酶和过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同工酶因生育期不同而呈规律的变化,芽期是两种同工酶酶谱最稳定最丰富的时期,苗期是两种同工酶表现的最低水平时期。随植株的生长发育,酯酶同工酶的酶带逐渐增加,酶活性不断增强,随植株的生长发育,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X2区的酶活量不断增加,而PX3区则相反,随植株的生长发育,酶活量有规律地减弱。  相似文献   

16.
大豆NF-YB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大豆NF-YB家族基因的全序列、定位和拷贝数,通过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和分类分析。利用大豆高通量RNA测序数据、NCBI中UniGene的EST表达数据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基因组中含有28个NF-YB家族基因,分布于大豆的14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其分成3类。启动子分析表明,几乎全部NF-YB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均含有逆境应答反应顺式作用元件。各个发育阶段中,多数成员至少在一个组织中表达,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2个在根瘤中特异表达,2个在根中特异表达,2个在根瘤中优势表达,另外4个在其他部位优势表达。研究结果促进了NF-YB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大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EST-SSR信息分析与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对大白菜及芸薹属中与抗性有关的EST序列进行了搜索和SSR筛选,并根据SSR两端的序列设计引物,以1对大白菜TuMV抗、感材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上述引物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132条大白菜EST和895条芸薹属抗性EST序列中,共筛选出166个符合条件的SSR(16.2%)。其中包含6种核苷酸重复基元,占主导地位的分别是二核苷酸重复(33.7%)和三核苷酸重复(50.0%),其余重复类型所占比例较小。根据上述SSR两翼的序列,共设计引物196对。引物筛选结果表明,能够进行成功扩增的有156对,占79.6%,其中35对引物在2份材料中具有多态性。因此,利用芸薹属中抗性有关的EST序列设计SSR引物,可用于大白菜TuMV抗性有关基因的标记。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d,鲜荚产量8268.45~9190.50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kg/hm-2,株高23.79~46.89㎝,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g,鲜百粒重73.39~89.86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相似文献   

19.
肉鸡浓缩饲料中霉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研究春季(3月—5月)不同地区肉鸡浓缩饲料中霉菌的污染状况,分别对哈尔滨市、天津市和广东省某仓库的肉鸡浓缩饲料样品进行采样调查,分析霉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广东省的饲料样品中的霉菌污染最严重,天津市的次之,哈尔滨市的较轻;各地区产毒菌种类相似,主要是串珠镰刀菌、纯绿青霉,黄曲霉、赭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但所占比例不同;哈尔滨以串珠镰刀菌为主,天津市的饲料3月以串珠镰刀菌为主,4月、5月以纯绿青霉为主;广东地区以纯绿青霉为主。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均未超过国家允许限量。数据表明,霉菌污染情况与地区、温度、湿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Morphological, isozyme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were used to estimat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between cultivars of red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L.), an important temperate forage legume. Two cultivars of red clover, Essi from Europe and Ottawa from Canada, were evaluated. Six monogen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observed for 80 plants from each of these two cultivars. All six morphological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the cultivar Essi whereas only four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the cultivar Ottawa. Forty plants from each cultivar were assayed for isozyme markers. A total of 21 enzyme-coding loci with 43 alleles was detected using twelve enzyme systems. Thirteen and nine of these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Essi and Ottawa, respectively.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as 1.81 in Essi and 1.67 in Ottawa. Seventeen random 10-mer primers were screened for RAPD markers. Nine primers which gave clear and consistent amplified products were used to assay 20 individuals from each cultivar. Each primer gave from 7 to 20 amplified bands with an average of 14.8 bands per primer. One hundred and eight of 116 putative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Essi and 90 of 98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Ottawa. High within-cultivar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both cultivars using both isozyme and RAPD markers. This high polymorphism makes these markers useful for germplasm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studies in red clo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