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其行动路径包括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等方面,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序发展,需要加强理念引导、推进公众参与、重视文化传承和个性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所提出来的一项促进乡村振发兴起的重要战略。在新政策、新发展观念以及新要求的基础上,这一具备创新性的战略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引导和规划,基于地方自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故而,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成为将来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  相似文献   

4.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通过实地调研朱瓦村,从空间规划、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法,获悉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满意度,并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提升村庄的宜居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不仅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产增收,也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南京黄龙岘作为近些年来依靠“茶叶+旅游”模式建设起来的特色乡村茶文化村,其茶产业建设在乡村旅游带动下获得较快发展。基于对该地茶旅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该地当下仍然存在茶文化先天底蕴缺失、茶产业发展表浅化、茶旅特色不足、营销宣传乏力等问题,提出基于后天优势延长产业链、加强特色茶旅产品建设、依托信息化平台宣传与开拓电商市场、优化旅游服务能力等优化当地乡村茶产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乡村也在前进发展。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垃圾的处理跟不上产生的速度,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力量的配合,来共同促进乡村的治理与发展。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助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农村、和谐农村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为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榕江县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此项工作,本人依次为课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榕江县的县情,提出了榕江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对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古冲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得出特色产业通过生态、文化、人才、经济、制度、主体等多方赋能,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兴旺发展,也作用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等各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并指出民族地区应当不断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特色产业,形成自己的具体的特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将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以长沙市成功村为例,从该村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发展定位、村域规划建设重点以及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旨在探寻一条适合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走出一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省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是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以来,桐柏县结合山区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地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精品试点,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发展之路。一、科学谋划,工作部署系统化桐柏县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农  相似文献   

11.
<正>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辖22个村民小组,全村830户3196人,现有水田147公顷、旱土32公顷。近年来,平安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油茶小镇,改善人居环境,培育乡村文化,展现出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美丽形象,相继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湖湘文化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2.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唐县立足本地实际,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3.
晓起茶烟     
一、茶缘 许久就想着去一趟有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之称的江西婺源上晓起村了,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去年参加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苯来和陈文华老师约好,准备朝拜过普陀山后直接去江西的,后来为它事所阻,未能如愿。今春又收到陈老师邀请,却因公务繁忙,安排不开时间,只能回函致歉。当今夏再次收到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函时,我想无论无何也得走一遭了。  相似文献   

14.
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既是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广西清洁乡村的升级版;既是"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第2阶段,也是推进广西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以梧州市的生态乡村建设为例,围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3条主线,探讨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创建。  相似文献   

15.
西藏有独特的生态,也有高原茶园,茶文化丰富。本文主要通过政策视角分析了西藏的茶文化、茶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路径,关注的中心是如何发掘和推进西藏生态红利的实现,并进一步引出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思考。本文认为,在现有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启动和推进“藏东南茶产业生态区”建设和成立“西藏茶文化公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并且符合藏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西藏茶文化发展的需求。在性质上应纳入在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基础上建设“美丽西藏”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以襄阳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特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等方面阐述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结合国外乡村发展模式以及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探讨其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最后提出促进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与对策,包括多管齐下整治乡村环境,积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以期通过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为襄阳乡村建设发展排忧解难,为以后美丽乡村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宋丽  伍萍 《农业考古》2006,(5):277-280
2006年8月25日——27日,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定位与研究队伍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上晓起村召开,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湖北、陕西、广东的30多位茶人云集,谈笑风生。作为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我们跟  相似文献   

18.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1号文件,以"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提出了诸多振奋人心的扶农、惠农政策,并将"共建和谐美丽乡村"提上重要日程。该文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为例,针对当地乡村基础建设、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转变思想观、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视角、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从而有效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方毅 《新农村》2014,(3):7-8
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个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和"规划科学布局美、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构筑了"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与当下社会所提倡的"美丽乡村"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美丽乡村"的视角出发,从观念、管理、规划及资金4个方面探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