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相似离度法预测红火蚁在中国适生区域及其入侵概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依据气候相似理论,采用相似离度法预测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域及其入侵概率。【方法】收集红火蚁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数据和国内外气候站点的气候数据,建立红火蚁原产地和严重发生地气候站点集合,采用相似离度法找到与气候站点集合最相似的地区。在气候因素影响下,相似程度相对百分比认为是红火蚁入侵中国政区和气候区的概率值,并且建立了预警级别。【结果】预测结果表明,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的入侵概率均大于80%,处于红色警报区;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台湾、贵州、云南、海南的入侵概率在50%~80%,处于橙色警报区,其它地区均处于黄色警戒区和绿色小风险区。【结论】红、橙警报区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川渝地区和云南东南部的气候与原产地气候较为相似,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有红火蚁入侵,但由于红火蚁对气候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相似离度法尽管多用于气象研究领域,但在预测外来物种分布范围时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2.
谷象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目前,在国内仅在少数地区有发生,亟需对其适生区进行预测。根据谷象的已知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的气候参数,运用CLIMEX适生性分析软件及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该虫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在目前气候条件下,谷象在中国的适生程度高、适生范围广,适生面积约占中国的一半,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地区,除新疆外,其余省市区均有其适生区域。因此,必须加大谷象在中国进境粮食和国内粮食调运中的检疫力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严防该虫的入侵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的GIS预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西花蓟马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在中国首次于2003年在北京发现,亟需对其适生区进行预测。【方法】将CLIMEX和GIS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利用GIS的插值功能,对用CLIMEX预测西花蓟马中国适生区所得的EI值进行插值替换,并利用GIS的叠加功能,初步分析了寄主和湖泊等因素对西花蓟马分布的影响,从而使CLIMEX的预测结果更加精细准确。【结果】预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能广泛分布于黄河、渭河以南,其中主要发生地分布在云贵高原,渭河流域,淮河流域及广东、广西、浙江等地。【结论】西花蓟马在中国的华中、华南以及西南的广大地区可周年发生,气候条件合适及具备越冬场所时在中国广大北方地区也可能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物气候相似性的锈色棕榈象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和检疫性害虫锈色棕榈象在中国的可能适生区进行分析和预测。【方法】利用CLIMEX模型气候相似分析方法得出决定锈色棕榈象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相似性要求,结合GIS插值运算和叠加功能,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进行插值和栅格运算,得出锈色棕榈象在中国的可能适生区。【结果】锈色棕榈象在中国能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地区,其中高风险适生区分布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等地。【结论】利用气候相似性分析方法可以预测出锈色棕榈象在中国适生范围,同实际已定居范围具有较好的吻合性。中国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尤其要加强锈色棕榈象的检疫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和长距离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火蚁入侵中国大陆历史、局域及长距离传播扩散规律问题,为预防和控制该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并分析华南地区多个红火蚁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建立并应用相关模型对红火蚁入侵历史、传播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对8个典型入侵事件的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红火蚁局域扩散速度一般为110~190 m•a-1。分别建立了疫区面积(Sq)、蚁巢分布面积(Sf)、蚁巢数量(Nm)、中心区蚁巢密度(Dm)等指标和入侵时间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分别是Sq=166384e0.5345T、Sf=28997e0.5784T、Nm=59.966e1.1756T、Dm=6.4533lnT-0.9852。应用以上模型推测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已有10年以上历史,其中入侵深圳、广州、吴川时间较早,入侵年份分别为1995年、1995年、1996年,1998~2005年扩展到其它20多个地区。目前,华南地区红火蚁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的“2-2-2”型,即珠江三角洲、惠州、河源和粤西吴川、阳春、高州、电白、茂港两大块区域;东部的新罗、上杭、大埔、西部的岑溪、陆川、北流两小块;南宁、张家界两个空间跳跃点。红火蚁侵入县级区域数量和入侵后时间长度之间关系模型为Y1=2.6094X 1.0368、Y2=4.1923X 0.9699,年传播扩散距离为80 km左右。【结论】红火蚁入侵华南地区历史较长,侵入区域多,局域扩散速度慢,长距离传播扩散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CLIMEX 3.0与ArcGIS 9.3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苜蓿叶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东南部、四川和云南地区。基于中国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适生范围向西部扩大到西藏中南部,高度适生范围南界向南移至33°N,其中高度适生区范围由29.38%增加至35.1%,增加了5.72%;非适生区有所减少,由35.49%降至30.47%,减少了5.02%。鉴于苜蓿叶象甲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控策略,加强对苜蓿叶象甲的防治措施,严防该虫的进一步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7.
 基于松材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松材线虫在东亚的已知分布点数据和亚洲地区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图层,筛选出松材线虫适生性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变量。应用DIVA GIS软件中的生态位模型BIOCLIM预测了该线虫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图,结合各县(市)寄主分布面积,对此地图栅格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得到松材线虫在各县(市)的分布和适生程度。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各县(市)风险等级:最高风险5县(市);很高风险41县(市);高度风险38县(市);中度风险22县(市);低度风险23县(市)。进一步利用ArcGIS90软件绘制出了松材线虫在云南的适生图和在129个县级单位的风险级别图。建议划定云南省北纬23°以北与北纬26°以南之间地区为主要防护区,其中瑞丽市及其疫点周边地区,广南县、师宗县、罗平县、丘北县以及普洱市北纬23°以北的地区及该市北纬23°以南的思茅区为重点防护区.  相似文献   

8.
对入侵害虫美国白蛾Hypanthia cunea(Drury)进行危险性评估,可以了解其适生区分布与发生风险概率,对其监测与防治有重大意义.利用GARF(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ediction ModelingSystem)生态位模型预测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并应用信息扩散模糊数学方法,对河北省部分地区美国白蛾进行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发生灾害风险评估值随着灾害指数的增大而减小,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范围:21.20°N~46.33°N,97.80°E~132.11°E和36.81°N~41.8°5N,76.00°E~94.66°E(新疆的部分地区).基于GARP生态位模型及信息扩散理论,针对入侵物种已知分布数据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对害虫的监测、防治、预警提供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相似穿孔线虫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是中国一类检疫对象,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加剧,该线虫传入中国的风险也日益加大,急需对其适生性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已广泛用于物种潜在分布预测的GARP与MAXENT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相似穿孔线虫在中国的适生区,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结果】两个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相似穿孔线虫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在中国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包括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区;经检验MAXENT预测结果较GARP好。【结论】相似穿孔线虫可随花卉苗木的国际运输传入中国,并可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及花卉进出口大省云南省等地区发生;上述地区的进出口口岸应加强对相似穿孔线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 5 588 m)及其周边地区自然地域范围。雪宝顶及其周边地区是叠加了山地生态系统和岩溶生态系统双重脆弱性的西南山区典型代表区域,但该区域在前人研究中无统一确定范围。【方法】运用 ArcGIS 软件水文分析模块提取雪宝顶小流域单元,将其和该区域地质构造、钙华资源、地形地貌和植被区划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雪宝顶流域边界,并以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对研究区生态、社会经济因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雪宝顶流域地理位置为103°25''59"~104°17''12"E,32°26''11"~33°28''51"N,总面积约 6 988.97 km2,共计覆盖 3 个县 29 个乡镇。【结论】研究区小流域面积为10~30 km2 的个数最多,3~10 km2 的次之,类型以坡面型为主;研究区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强,受人类活动影响则相对较不明显,其北部白河河谷周边地区和东南部涪江河谷周边地区均具有坡度大、降水强和人类活动强度高的特征,需注意涵养水源、预防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海市区公园、住宅区、学校、单位、公路两旁、水库和田地等的红火蚁疫情。[方法]采用踏踩目测和问询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北海市红火蚁疫情。[结果]北海市区超过50%的主要城市道路发生了红火蚁疫情,疫情占比达55.00%;抽查的112个对象(包括住宅区、学校、单位、公园及水库)中有32个发生红火蚁疫情,疫情占比为28.57%。[结论]北海市区红火蚁入侵严重,应尽快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致死作用和行为影响。【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研究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后对红火蚁的击倒活性、致死作用及对红火蚁行走、攀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探讨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光活化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分别为93.08%、98.29%和100%,显著高于药剂黑暗处理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7.41%、18.52%和25.93%;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处理30 min,并黑暗放置1、30、60、90、120、150和180 min后,中型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6.25%、10.42%、18.75%、29.17%、37.50%、43.75%和52.08%;行走率分别为25.26%、18.75%、10.67%、6.58%、2.83%、2.08%和0;对倒置一次性塑料杯的附着率分别为20.83%、12.50%、6.17%、4.17%、2.01%、1.96%和0;聚集率分别为20.78%、17.19%、10.94%、15.63%、14.06%、27.08%和37.50%;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UVA光照处理30 min后,黑暗放置30 min,中型工蚁触角棒节的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大部分从中下部发生弯曲,呈倒伏状态,并出现明显指向杂乱的现象。【结论】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中型工蚁具有良好的击倒活性和一定的致死作用,显著降低其行走能力、对杯壁的攀附能力及聚集能力,显著改变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及指向,光活化成分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安全环保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告警信息素是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中一类重要的信息素物质,具有引诱、趋避和聚集等多种活性,能够引起红火蚁强烈的行为反应。 本研究通过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法一步合成红火蚁告警信息素,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标准品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纯度达到90.2%;该合成方法合理、简便和高效,反应条件可控,无安全隐患,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触角电位(EAG)实验表明,合成告警信息素能够引起红火蚁工蚁强烈的行为反应,并在100 μg剂量下EAG反应显著高于标准品(P<0.05)。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其对当地原生动植物、人畜和农业生产危害严重。介绍红火蚁的危害,并提出4条防控措施:建立建全预警监控机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进口货物的检疫;国内植物检疫部门加强对红火蚁的监控和检疫;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采用喷雾法,观察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识别食物能力的影响;采用涂抹法,观察α-T对红火蚁工蚁寻水、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α-T喷雾红火蚁工蚁,光照30 min并放置5、10、15、20、30 min后,工蚁对食物的识别率分别为11.67%、13.33%、10.00%、16.67%、15.00%,寻水率分别为23.33%、71.67%、85.00%、85.00%、88.33%;经α-T涂抹红火蚁工蚁触角,光照30min并放置5、10、15、20、30min后,工蚁的寻水率分别为17.50%、25.00%、31.67%、36.67%、41.67%,聚集率分别为55.00%、62.50%、65.00%、67.50%、70.00%,行走速率为4.60mm/s,失附率为27.50%,其中α-T光照处理与α-T黑暗处理、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这说明α-T光照处理能影响红火蚁工蚁触角的功能,对其食物识别、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寻水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9年,我国大陆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发生危害已经15年了。在有关部门/机构的支持下,围绕着种群控制理论和技术,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坚持开展红火蚁相关基础研究和防控应用工作。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大陆红火蚁入侵、传播和扩张的时空规律,阐明了红火蚁暴发灾变的生物学基础和规律以及入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了其入侵优势和生态学效应,阐释了红火蚁的化学防治理论基础;介绍了监测技术体系、检疫除害技术体系和应急防控、根除与治理技术体系的创建,以及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惠州市红火蚁疫情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惠州市公园、住宅区、公路两旁、农村弃耕地等区域草坪、隔离带的红火蚁发生疫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惠州市大部分区域已发生红火蚁危害,与深圳、东莞等市的接壤地带是主要发生区,新建绿化草地如公园、公路两旁、住宅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的绿化带是主要发生地;在市属范围内,惠城区有6个镇(街)、博罗县有11个镇、惠阳区有4个镇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红火蚁危害,其中惠城区内45个诱测点中有4个点属中度危害区、6个点属严重危害区,而龙门县和惠东县没有发现红火蚁疫情.  相似文献   

18.
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研究对于草原火发生、草原火管理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Ripley''s K函数对呼伦贝尔草原1976-1996年间发生的人为草原火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确定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在年内主要发生月份和年际间均呈聚集分布;应用Kernel密度函数对人为草原火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分布广泛,热点区域主体在123.05-124.82°E、48.25-50.21°N之间;居民点、农田空间分布密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道路的分布密度较农田和居民点分布更加均匀.人为草原火空间分布密度与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448、0.236、0.602 (P<0.001),火源因素(居民点、道路、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控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红火蚁在广东的定居与蔓延,探讨红火蚁最佳防控技术方法,对高风险入侵区的红火蚁进行GPS定位,利用GIS软件系统制定了入侵区红火蚁分布图,分析了防控工作中红火蚁巢数量动态变化.实践表明,实行普查、复查防控及防控监测三者循环重复,以及"双效合一"的药剂配制方法,对红火蚁防效明显,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红火蚁管理系统的组建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实际工作出发,构思和设计了集红火蚁的监测、发生防控和管理分析于一体的广东省红火蚁GIS管理系统.系统设计中以红火蚁发生和防控数据库为基础,以G1S为支持平台,结合GPS技术,以地图和数据报表等形式分析和展现我省各市县红火蚁蚁巢、发牛点、发生区和监测区等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组建红火蚁GIS管理系统有助于我省红火蚁文件资料和数据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