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盐度对苦草、刺苦草和水车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沉水植物苦草、刺苦草及水车前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种子萌发反应。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沉水植物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之一,对沉水植物种子的萌发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水车前种子的累积萌发率显著高于苦草和刺苦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并且苦草和刺苦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没差异。在湖泊沉水植被恢复与重建时,针对苦草、刺苦草以及水车前种子对盐度的耐受性和它们自生生活史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恢复沉水植物。如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种植苦草和刺苦草;采取规划保护区的方式恢复水车前种群等。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2种沉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研究5种不同种植密度(15、30、45、60和75株/m2)对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在种群和单株水平上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分株数、扩繁面积、株高、种群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平均单株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小值.刺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15株/m2时达到最大,密齿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刺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密齿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45株/m2时达到最大值.在2种沉水植被恢复过程中,刺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5~30株/m2,密齿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30~45株/m2.  相似文献   

3.
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作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一种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植物.就海菜花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物质,以种植水的形式对2种沉水植物(菹草和密刺苦草)的生长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刺苦草在不同浓度的海菜花种植水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下降,总叶绿素浓度亦有明显的下降,说明密刺苦草对于海菜花种植水中的化感物质表现出明显抗性,海菜花对于密刺苦草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菹草SOD活性出现了明显下降,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绿素浓度亦是先下降后上升,但是最初呈现的下降趋势均不明显.说明海菜花的化感作用对于密刺苦草比菹草的敏感,密刺苦草更容易受到海菜花化感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3个子湖(蚌湖、象湖和大湖池)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 Yan)冬芽为调查对象,了解水深和基质对刺苦草冬芽在自然种群中的分布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深的蚌湖、象湖和大湖池刺苦草冬芽平均密度分别为(179±75.5)个/m2、(97±51.3)个/m2、(41±28.33)个/m2,3个湖泊刺苦草冬芽平均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4.06±9.35)g/m2、(12.82±8.86)g/m2、(7.06±5.12)g/m2,这些显著性差异与生境的水深具有负相关性;同时刺苦草的冬芽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内,20~30cm土层内分布最少;通过土壤质地分析发现冬芽更易在粉砂型土壤基质中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基质对冬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刺苦草营养器官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植物解剖学的方法对刺苦草的根、匍匐茎、叶及块茎4种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苦草不仅具有典型水生单子叶植物的结构,而且不定根发达,匍匐茎多节.越冬的块茎基本组织细胞中富含单粒淀粉粒.全株通气组织发达,维管束结构简单,木质部退化或缺少,无机械组织发育.根据解剖结构分析,苦草属的越冬芽应称为“块茎”.  相似文献   

6.
试验设计了不同培养条件(培养箱、简易温室、塑料膜覆盖)来观察微齿眼子菜、丝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小眼子菜、布氏轮藻、苦草和刺苦草7种沉水植物的越冬表现和生长状况,结果显示7种植物在3种人工条件下均能够越冬,其中小眼子菜和布氏轮藻在该3种条件下存活率均为100%;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刺苦草的(茎)长度、生物量和分枝数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小眼子菜的分枝数随温度升高显著减少(P0.01)。  相似文献   

7.
在草型湖泊中,沉水植物能够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并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从而维持水体清澈。但持续不断的外源污染会导致沉水植物衰退直至消失,引起水质恶化。为研究持续外源污染对草型水体水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为期80 d的控制试验,每3 d添加1次氮、磷营养盐,比较研究有、无刺苦草系统上覆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刺苦草组上覆水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均低于无草组;pH值显著高于无草组(P0.05);浮游植物含量一开始低于无草组,20 d后开始升高,30 d左右高于无草组;附着藻含量一直显著低于无草组(P0.05)。说明刺苦草能够有效缓解由外源负荷持续增加导致的上覆水营养盐升高和水体酸化,抑制浮游植物和附着植物的生长,但当外源污染持续30 d后对浮游植物不再具有抑制能力。这意味着在持续不断增加外源营养盐的情况下,浮游藻类暴发的可能性增加,草型水体可能会转变成藻型水体。因此,在水生态修复过程中最好完全切断外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周念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42-45
对水芹、刺苦草、鱼腥草、慈姑等几种常见野生蔬菜生态功能的利用进行综述:利用水芹、苦草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活污水以及利用其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利用鱼腥草控制杂草以及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利用慈姑修复面源污染水源。并对野菜化感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掘与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7种常见菊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粒均为辐射对称,大多为近球形-长球形,萌发孔均为三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分析,17种菊科植物花粉类型可分为4大类:①花粉形态以粗大网状纹饰为主要特征,以黄鹤菜、苦荬菜、雷山假福王草、假福王草植物为代表;②花粉形态以刺尖、刺密、刺长为主要特征,以向日葵族的白花鬼针草、牛膝菊、豨莶、狼杷草最为明显;③花粉形态以刺基部大、刺较钝为主要特征,以蒲儿根、千里光、东风草和马兰为代表;④花粉形态以刺稀疏、较短、刺上下均匀为特征,以南川斑鸠菊、鳢肠、野茼蒿、鼠麯草为代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这样较好的对应关系,花粉形态相似的植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族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试验,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种子播种在不同附着基质上,对其发芽情况和苦草的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在人工丝状棉上生长的苦草新生叶片数、最长根长、茎叶总长都要显著大于在薄层海绵和棕丝束上生长的苦草。而对照无附着基质组的苦草部分浮于水面,叶片枯黄,各项生长指标均低于其他3组;(2) 对照组中生长的苦草根数量最少,显著小于其他3个试验组上生长的苦草,但是该组苦草的根上生物量占有率及出现弯曲茎的数量大大高于其他3组;(3) 人工丝状棉基质上,苦草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薄层海绵基质和棕丝束基质,也显著大于对照组(无基质),四组的存活率分别为91%,88%,69%,21%。因此,基质条件对苦草的生长和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附着基质,苦草易于漂浮水面而死亡;在结构疏松的人工丝状棉基质上,苦草长势最好,但考虑到苦草在基质上的附着牢度和基质浸泡水中的理化变化,故本次试验中,薄层海绵为最好的附着基质。  相似文献   

11.
底栖藻类-苦草对猪粪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底栖藻类和沉水植物(苦草)对猪粪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苦草恢复重建的环境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处理,进行了为期32d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底栖藻类、苦草、底栖藻类-苦草处理组对高浓度猪粪废水的COD和氮、磷均存在显著的去除效果;COD的最大去除率均大于86%,底栖藻类-苦草混合培养对高、中浓度猪粪废水中磷、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大于62%和70%,高于二者单独培养的处理组(均小于59%和65%)。实验期间,底栖藻类、苦草和浮游藻类Chla含量的变化以及苦草的CAT、MDA含量变化表明,高浓度的猪粪废水会对苦草产生短期的逆境胁迫,但底栖藻类的存在可以减缓高浓度氮磷对苦草的胁迫效应,在中浓度氮磷且有底栖藻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苦草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2.
基质条件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实验,对不同基质条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营养盐较丰富的湖泥中,苦草的生物量、分株数量和匍匐茎总长度等指标显著大于粘土和沙土,也显著大于营养盐和有机质更高的河泥;(2)沙土中生长的苦草根系纤细,根系直径显著小于其他3种基质类型上的苦草;(3)河泥和沙土上生长的苦草叶绿素含量显著地低于湖泥和粘土上的苦草.因此,基质条件对苦草的生长和形态有较大的影响,苦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肥沃的基质条件,但当N、P、有机质含量过高时,苦草的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子(苦草密度)影响试验和双因子(有无苦草、沉积物性质)受控试验,研究苦草移植在短期内对沉积物再悬浮后的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苦草移植可以显著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且密度越高,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越低;沉积物营养水平影响苦草对水体的净化效果: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悬浮物的去除率为22.19%,而低营养底泥中去除率仅为8.21%;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水体TN的去除率为10.94%,显著高于低营养底泥。因此,沉水植被区域沉积物再悬浮的沉降不仅与沉水植物本身有关,还与沉积物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慈溪市新记录的水生维管束植物19种,其中18种同时也是宁波地区分布新记录,隶属于14科15属,分别为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L.) Brongn.、花点草Nanocnide japonica Bl.、毛花点草N.lobata Wedd.、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 Meisn.、长戟叶蓼P.maackianum Regel.、箭叶蓼P.sieboldii Meisn.、五刺金鱼藻Ceratophyllum.Oryztorum Kom.、刺果毛莨Ranunculus muricatus Linn.、水田碎米荠Cardamine lyrata Bunge、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 Linn.、匍茎通泉草Mazus miquellii Makino、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合子草Actinos-temma tenerum Griff.、碱菀Tripolium vulgare Nees、密齿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Madino) Makino、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糠稷Panicum bisulcatum Thunb.、白鳞莎草Cyperus nipponicusFranch.et Savat.、毛轴莎草Cypeus.Pilosus Vah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下的苦草去污能力。[方法]开展不同基质下的苦草净水模拟试验,设5个处理:T_1(对照组):底泥+水+苦草(Vallisneria natans),T_2:底泥+2层无纺布+沙+水+苦草;T_3:底泥+2层无纺布+玉米芯+沙+水+苦草;T_4:底泥+2层无纺布+生物质焦+沙+水+苦草;T_5:底泥+2层无纺布+玉米芯+生物质焦+沙+水+苦草。[结果]苦草的5项生理指标显示,基质中添加有机物会促进植物的生长,T_3和T_5试验组中苦草的生长状态最好。4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均高于对照组,且T_4试验组的净水效果最好。在最后一次的净化速率对比中,T_5试验组的去除速率最快,净水效果最好。[结论]基质净水在试验初期效果比较好,但根本上对水体的净化还需要依靠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治理湖库水环境中常见的苦草为对象,研究光照强度、光照种类以及光照时间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对苦草的最优光照条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苦草生长最佳的组合条件为光强5600lx、光照时间16h、红光照射,且苦草的株高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光照强度5600lx、白光照射、光照时间8h时,苦草系统对总氮和溶解性PO_4~(3-)的去除率最高,且光照强度对苦草系统总氮去除率和溶解性PO_4~(3-)去除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里塘河亚洲苦草分布特点及光照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对上海市临港新城里塘河水体状况和亚洲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亚洲苦草生长及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里塘河透明度为80~100 cm,苦草生物量按生长在水深2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 4个范围计算,随水深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中60~90 cm水深范围内亚洲苦草生物量最大。苦草密度与水深成负相关,而平均叶长与水深呈正相关,河道近岸苦草密集,中间最深处无水草生存。室内进一步研究表明,平均每株生物量、分蘖数、平均根长、光合放氧速率均随着光照强度降低而降低(P0.01),10μmol/(m2·s)为临界光照强度,这时亚洲苦草生物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其光合放氧速率为10.52μmol/(g·h),仅为80μmol/(m2·s)光照强度组的22.79%。该研究表明河道苦草分布深度与透明度深度相一致,进一步揭示了低光条件下苦草群落难以繁殖扩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3种湿地植物对农田沟渠水体氮、磷的消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放化肥,农田氮、磷流失从而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探讨水生植物种植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流失氮、磷的吸附拦截效果,在农田沟渠内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测定植物对农田沟渠内氮、磷营养物质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种植植物,沟渠内总氮去除率为56.18%~74.58%,铵态氮去除率为36.23%~59.33%,硝态氮去除率为34.35%~66.88%,总磷去除率为44.38%~76.35%;随水流路径的延长沟渠中氮、磷的质量浓度均呈递减趋势;随时间增加,沟渠内各采样点氮、磷质量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水芹、石菖蒲和刺苦草对农田沟渠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应用于湖泊及其周边等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丁锐  吴三桥 《特产研究》2005,27(2):8-9,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和狼牙刺(Sophora uiciifolia Hance in Journ.)2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POD同工酶酶带在苦豆子和狼牙刺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苦豆子芽中POD酶带总体染色比种子深;②狼牙刺POD同工酶抗逆性生理作用高于苦豆子。  相似文献   

20.
苦草是在我国湿地广泛分布的一种沉水草本植物,近年来逐渐被运用于湿地修复。在小车河湿地修复工程中,通过营造苦草群落,增加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以实现稳固底泥、净化水质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苦草的生态学特性,总结了自然河流苦草栽植管护技术,包括品种和种苗选择、栽植方式、管护方式和其他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河流湿地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