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从建国以来,特别是“六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开展了土地资源勘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了土地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对土地的整治加强了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地下措施和机械化施工有所发展;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在土地利用工程中得到应用;开始莺视土地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农村小城镇土地规划得到迅速发展。今后到2000年为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应该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工程学科的理论、政策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工程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利用工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地利用工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采用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技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一方面改变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夏商时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大发展了。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包括开发土地,扩大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利用,台理利用土地资源;治理土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保护土地,防止遭受新的破坏。它与其它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利用工程综合地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有关学科是研究本专业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时间:1988年6月21—24日地点:福州市出席人员: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有关省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土地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43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燮谟,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  相似文献   

4.
贺词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值此你会成立10周年之际,谨向你会全体会员及学会专、兼职干部致以衷心祝贺。 十年来,你会通过各项活动促进了农业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工程事业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工程教育、土地利用工程、农牧渔业机械化电气化、设施园艺工程、畜  相似文献   

5.
《农业工程学报》1995,11(2):201-201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专家,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陈章琛先生因病于1995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陈章琛先生是福建省长乐县人,生于1928年8月,1950年毕  相似文献   

6.
<正>我学报自2001年开设"土地整理工程"栏目,推出了一大批特别优秀、优秀论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下设"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为土地整治工程成为本科专业起到了推动作用。2017教育部批准"土地整治工程"为新增本科专业,列"农业工程"(工学)一级学科下,专业代码082306T。教育部审批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新增审批专业名单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水土工程实现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优化耕地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该文重点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和工程解决方案;提高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服务的产品;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产村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要素融合和协作融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工程的新发展(英)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谐、富裕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新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农业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新的挑战。该文作者以农业工程下属的7个子方向即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利用工程分别阐述各自的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为农业工程今后的发展绘制了一幅蓝图。论文作者认为,随着农业工程各个方面的健康、快速发展,它将在中国建立和谐、富裕社会,以及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工程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支撑,标准化是联系土地科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是标准化的基础,是制定、修订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蓝图。该文根据标准体系及土地利用工程实践活动的特点,初步阐述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及其标准体系的内涵;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系统收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的现状及需求;在分析土地利用工程现状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标准层次(基础、通用、专业标准)、专业门类(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专业序列(综合、调查、评价、规划、建设、工程技术、材料与装备、管理)3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体系框架,编制了涵盖49项需求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为中国土地利用工程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的评价有利于指导这一战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包括农业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农业土地永续利用两个方面。研究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农业土地永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具有动态性、地域性、服务又服从于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耕地变化与农户经济行为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研究以宁夏上黄试区为例,根据历史资料、PRA调查及GIS工具分析了该试区耕地变化及农户经济行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变化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系统内及农业系统外部经济活动的变化,农业系统内部主要变化表现为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及利用形式的变化,农业系统外农户经济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系统外收入不断增加和农户外出劳务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我国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农地整理活动,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几百亿元资金进行农地整理。但大多数地区农地整理目标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忽视了农地质量的提高。因此,该文从农地可持续利用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涵,提出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内容和编制原则,并以长泰县雪美洋项目区为例,将农地可持续利用理念融进了项目规划编制过程,编制了规划方案。最后,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对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规划要求实施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显著的改善,经济收益有明显的提高,公众满意,极大地促进了农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洞庭湖区堤垸人口、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分析了堤垸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趋势,耕地利用现状。洞庭湖区堤垸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针对湖区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6条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1)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使耕地利用制度逐渐和耕地资源变化特点相吻合,保持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持续性。(2)据堤垸生态环境条件,采用避灾农业。(3)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内容之一。(4)加强对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与管理。(5)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耕地质量。(6)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农业工程适用技术是适应一定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而又先进的农业工程技术。我国当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是以传统为主的多层次技术水平和有选择地向现代技术过渡。近期发展,占主要地位的将是介于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中等技术”,即以科学为基础的劳动密集、价格便宜、小型为主、能耗较低的工程技术。今后农业工程技术开发应以实现我国农业战略任务为重点,主要放在改造低产田和改善生态的土地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开发农村能源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优先缓解农民生活用能短缺,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能源;开发设施农业,促进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发展规模经济;以粮食转化为饲料,开发饲料蛋白新资源和减少农产品收获后损失为重点,对农产品和副产物进行产地加工、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水平进行动态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利用河南省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适合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对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考察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表明:1978—2012年间,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农民收入水平与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会引起农民收入提高0.628 7个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且对农民收入变化的解释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丘陵区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各种资源高效整合和土地价值提升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为研究区,将流转地块图件数据与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有机结合,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耕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进行估算,探讨了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土地分散小户经营与集中规模经营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田块规模扩大、形状趋于规则、田面更加平整,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田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和平整度指数的相对改善程度分别为38.19%、2.54%和30.95%,田间道路密度与沟渠密度指数的绝对改善程度分别达50和75 m/hm2以上;生产成本增加,但综合效率明显提高。土地流转后每公顷人工成本和农资成本分别高出流转前的1.58~24.84倍和1.22~8.04倍,而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本产出率分别高出流转前的21.46~45.74倍、6.26~14.59倍和1.09~3.71倍,且总投入产出率均高于流转前的1.1倍以上;农业发展投资主体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土地流转前农户自筹资金占100%,土地流转后自筹资金与政府投资占比分别介于24.53%~79.31%和20.69%~75.47%之间,且样区Q1和Q6分别引入了18%和13.54%的社会资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土地流转后均提高2倍多,而生态价值降低,平均损失率达34.83%,价值结构不均衡在加剧。因此,在产业政策导向下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集中进行田块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或续建,建立以土地整治为先导,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户自主或委托村集体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思路,既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顺畅流转,带动产业类型与经营模式双重转变,又有效整合土地、设施、资金、劳动力和农资等农业生产要素,发挥资源整合效率,还极大提升了土地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urrent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land evaluation in Queensland and other parts of Australia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their inflexibility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costs (both private and social)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land uses. These deficiencies can limit the usefulness of l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in defining land capability and suitability for farm and reg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outlines a new method based on soil potential ratings, that incorporates biophysical crop simulation modelling, expert systems and risk analysis. The technique is able to integrate 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data in a measure which can be readily computed, updated and communicated to land managers.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沿线的35个县(图1),总面积86378.5km~2,1985年总人口602.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70人/km~2。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林牧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该区一直被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遥感应用动态监测的重点研究区。本文通过动态仿真模型模拟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优选出能促进该区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