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H对氟磺胺草醚水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分析方法研究了氟磺胺草醚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水解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氟磺胺草醚的水解反应逐渐减慢,速率常数K减小,半衰期相应地增大。氟磺胺草醚在pH为5.0、6.0、7.0、8.0、9.0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05.74、157.41、183.26、215.16、247.40 d。  相似文献   

2.
采用试验分析方法研究了氟磺胺草醚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水解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氟磺胺草醚的水解反应逐渐减慢,速率常数K减小,半衰期相应地增大。氟磺胺草醚在pH为5.0、6.0、7.0、8.0、9.0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05.74、157.41、183.26、215.16、247.40 d。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氯嘧磺隆在不同pH下的水解.结果表明,氯嘧磺隆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稳定,不易水解;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水解.随着pH值的增大,氯嘧磺隆的水解反应速率逐渐减慢,速率常数K减小,半衰期相应的增大,氯嘧磺隆在pH 3.0、4.0、5.0、6.0、7.0、8.0、9.0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利用实验室模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壤条件对氟磺胺草醚降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在供试土壤中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浓度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存在差异,降解速率大小为:100 mg/kg50 mg/kg150 mg/kg,半衰期分别为86.64 d、100.45 d、119.5 d;氟磺胺草醚的降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均呈正相关性,当土壤持水量从5%增加到20%时,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还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快,当温度为35℃时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最快;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则有利于增强氟磺胺草醚的降解作用,有机质含量为5.5%时降解速率最快;降解速率与土壤p H值成反比,随土壤p H值的降低降解速率升高,在pH=5时的酸性土壤中降解最快。  相似文献   

5.
氟磺胺草醚在花生和大豆田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杭州和安徽滁州同时进行了氟磺胺草醚在花生田和大豆田中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 ,其在土壤中降解消失较快 ,安徽试验点的半衰期比浙江试验点的略长。对收获后采集的植株、果实 (壳 )和土壤进行分析测定 ,均未检测出氟磺胺草醚  相似文献   

6.
于1992~1994年对乙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在油料作物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研究,明确了这两种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及作物上的残留特性,进而为防止除草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合理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二苯醚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作物上的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2-1994年对乙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在油料作物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研究,明确了这两种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及作物上的残留特性,进而为防止除草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合理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氯喹啉酸在不同水体中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研究二氯喹啉酸在不同缓冲溶液及不同自然水体中光化学降解情况。研究表明,在高压汞灯下,二氯喹啉酸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光解半衰期是pH3〉pH5〉pH7〉pH9〉pH11,半衰期分别为82.51、69.31、31.50、13.48、8.45 min;在不同自然水体中的光解半衰期是稻田水〉珠江水〉重蒸水〉水库水〉地表水〉湖水,半衰期分别为35.72、31.50、27.84、11.29、10.45和8.64 min。  相似文献   

9.
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研究了毒死蜱在环境中降解的特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壤土、粘土和砂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3.9、12.6和9.8 d;在pH值4.0、7.0和10.0的水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2.4、18.9和0.6d;在pH值4.0、7.0和10.0的水中光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12.8、10.7和0.5 d.毒死蜱在环境中属于易降解的农药.  相似文献   

10.
甲氰菊酯农药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华  李康  徐浩  李振 《浙江农业学报》2004,16(5):299-304
研究了甲氰菊酯的主要环境行为--吸附性、移动性、挥发性及土壤降解、水解和光降解的特性.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常数(Kd)为:粉土43.89,壤土56.49和粘土80.94;在土壤中不易移动,难以挥发;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5.8~33.2 d;在pH 5,pH 7和pH 9的水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3.0,48.4和20.8 d;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降解速率为土壤>玻片>水体.  相似文献   

11.
嘧菌酯水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指导合理使用嘧菌酯以及评价其环境特性提供依据,并为处理该药剂废水的研究提供基础参数,研究了嘧菌酯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水溶液中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嘧菌酯在水中相对稳定,温度和pH是影响嘧菌酯在水环境中降解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嘧菌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6.1、37.7、15.5、13.6 d,水解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嘧菌酯的水解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抑制水解,高温促进水解;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嘧菌酯的半衰期分别为47.9、29.6、17.2 d,水解速率依次为pH9>pH7>pH5,说明嘧菌酯在偏碱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bacteria 2 strain(B2 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optimum cultivation conditions for fomesafen degradation bacterium B2 S were as the followings: temperature 35℃; inoculation quantity 5%; p H 5.0; glucose content 0.5% and fomesafen concentration 10 mg · L-1.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B2 S degraded fomesafen within 72 h of fomesafen application, with a degradation rate of nearly 100%.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 was used to analyze fomesafen degradation into microbial products.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fomesafen degradation mechanisms was discussed. The pathway of fomesafen degradation by B2 S was also inferred herein.  相似文献   

13.
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草胺苗前和苗后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乙草胺苗前单独施用和苗前苗后连续施用及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异噁草酮分别混施,每间隔7 d调查杂草防效,同步测定大豆生长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乙草胺连续施用较单独施用显著提高杂草防效,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异噁草酮混施后期杂草防效更显著,其中乙草胺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混施杂草防效最佳,第35天杂草株防效仍可达90.16%,大豆株高及干重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著差异。叶片SOD、POD活性先升后降,MDA含量增加,至施药后28 d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乙草胺苗前苗后连续施用并混施氟磺胺草醚或异噁草酮显著提高大豆安全性及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印楝素在水溶液中的水解。【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w为44.56%的印楝素原药中的印楝素A,采用核磁共振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测定分离得到的印楝素A,建立一种检测水样中印楝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核磁共振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得印楝素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0.37%和91.82%。当印楝素添加水平为0.1、1.0和5.0 mg·kg~(-1)时,水样中印楝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2.53%~94.12%,变异系数为0.35%~0.84%,最小检测质量浓度为0.012 mg·L~(-1)。印楝素在p H 4.0~6.0的缓冲溶液中稳定,当p H大于8.0时,印楝素降解加快,降解半衰期从p H 8.0的14.856 h降到p H 10.0的0.033 h。在p H 6.0的缓冲溶液中,25、35、45℃条件下印楝素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68、13.69和2.36 d,而在p H 7.0的缓冲溶液中印楝素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9.35、6.51和0.94 d。在p H 2.0的缓冲溶液中分离纯化水解产物得到印楝素A内酯衍生物。【结论】印楝素在碱性环境下极不稳定,而在弱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温度对印楝素的降解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印楝素降解加快。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明确pH缓冲液对冬小麦抗逆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在温室盆栽环境下,于花后设置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两种条件,考察了pH 5.5和pH 7.5磷酸缓冲液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光合性状、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增加了旗叶相对电导率,但pH 5.5和pH 7.5缓冲液处理下旗叶相对电导率增加幅度较小,其质膜相对较稳定;2种缓冲液处理均减轻了干旱对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表现在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SPAD值均显著高于喷水对照,特别是pH 5.5缓冲液处理效应更为明显;干旱胁迫诱导增强了旗叶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两种缓冲液处理进一步提高了CAT和POD的活性,其中pH 5.5缓冲液处理对CAT、pH 7.5缓冲液处理对POD相对影响效应更明显;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穗粒重,但两种缓冲液处理的穗粒重降低幅度较小,其产量均显著高于喷水对照。综合研究认为,pH缓冲液处理能稳定细胞膜,增强旗叶抗氧化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能力,减轻干旱胁迫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天俊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8-18,2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的杀草活性。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的EC50值分为200.282 8 mg/L和233.529 8 mg/L,氟磺胺草醚对野苋菜和灰绿黎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淑霞  谢经良  王强  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83-20285
[目的]探索由生产氟磺胺草醚而产生的高浓度含磷废水的除磷方法。[方法]用氯化钙、氯化铁及铁钙复合法对农药厂生产氟磺胺草醚而产生的高浓度含磷废水进行处理。[结果]氯化钙处理法的最佳pH值为8,最佳投药量为5.33 g/L,去除率为99.45%,处理成本为10.80元/kg磷;氯化铁处理法的最佳pH值为7,最佳投药量为6.50 g/L,去除率为99.08%,处理成本为56.89元/kg磷;铁钙复合法处理的最佳pH值为8,氯化钙最佳投药量为5.33 g/L,氯化铁最佳投药量为60 mg/L,此时去除率达99.91%,处理成本为11.28元/kg磷;处理后的废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1级排放标准。[结论]铁钙复合法对该种农药废水中高浓度无机磷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豆田常用长残效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对不同季节豆科作物生长及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选取春大豆、四季豆、夏大豆、绿豆、蚕豆及豌豆为材料,于春、夏、秋季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豆科作物地上部与根部性状的分析,明确不同浓度氟磺胺草醚对豆科作物的药害规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固氮酶nifH基因丰度的变化,明确氟磺胺草醚对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的影响,并通过方差与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豆科植物对氟磺胺草醚的响应模式差异。结果显示:氟磺胺草醚对夏大豆生长及产量无显著影响;1倍浓度(225 g·hm~(-2))氟磺胺草醚对春大豆、绿豆与豌豆不产生药害作用,且能够使绿豆与豌豆增产3.5%~17.5%,但2倍浓度(450 g·hm~(-2))会使这3种作物显著减产12.2%~19.6%;氟磺胺草醚对四季豆和蚕豆的药害作用严重,使作物产量显著下降23.0%~61.5%。豆科作物的产量与其根部性状显著相关,高浓度氟磺胺草醚会使6种豆科作物根鲜质量、根瘤数量、根瘤鲜质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氟磺胺草醚的施用使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的丰度显著下降,其变化趋势与豆科作物根部性状一致。研究建议氟磺胺草醚的施用量(有效成分用量)为:春大豆、绿豆、豌豆控制在225 g·hm~(-2),夏大豆可放宽至450 g·hm~(-2),四季豆和蚕豆不适宜施用氟磺胺草醚。研究表明,作物根际固氮细菌丰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结瘤能力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