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5种生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群落、草坪)的鸟类组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51种,隶属9目22科。其中,留鸟35种,夏候鸟15种,旅鸟1种。在鸟类区系类型上,古北界24种,东洋界15种,广布种12种。对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阔叶林鸟类多样性指数(H=2.9632)和均匀度指数(J=0.7979)最高,草坪鸟类多样性指数(H=0.7889)和均匀度指数(J=0.3175)最低;②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指数(Cs=0.7945)最高,草坪与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Cs=0.3182)最低。  相似文献   

2.
北京静福寺侧柏古树林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1 年4 月至2012 年4 月,采用固定样带法对北京静福寺侧柏古树林区的侧柏古树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 阔叶林3 种林型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5 种,隶属8 目27 科,留鸟28 种,夏候鸟23 种,冬候鸟5 种, 旅鸟9 种,国家域级重点保护鸟类4 种;鸟类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共44 种(占67.69%),东洋界鸟类9 种 (占13.85%),广布种12 种(占18.46%);优势种为大山雀、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和红嘴蓝鹊。调查结果显示:3 种林型鸟类种类、数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一致,其中侧柏古树林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少,落叶阔叶林鸟类种类和 数量最多;而侧柏古树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但优势度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针 阔混交林的均匀度指数最高。调查结果反映出侧柏古树林鸟类分布最均匀,鸟类优势现象最明显。不同林型鸟类 食物功能团组成不一致,其中侧柏古树林鸟类包括4 种食物功能团,针阔混交林鸟类包括5 种食物功能团,落叶阔 叶林包括6 种食物功能团,反映出鸟类对不同林型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地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地的类型、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区域退化林地类型丰富,但各类型结构简单,垂直分布不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乔、灌层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的顺序递减,草本层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的顺序递减.退化程度大的类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退化程度较小的类型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4.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从灌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土壤的有机质、总N、总P含量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草丛微生物生物量最低,微生物生物量C是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阶段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N却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磷酸酶、脲酶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以灌草丛土壤最低;在其他3个演替系列群落土壤中,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流动性,还在微生物生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有关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SON含量的相关性报道很少。测定了南方3种人工林土壤SO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SON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表层土壤(0~20 cm)水溶性SON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不同林型土壤SON含量差异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相对生物量极显著地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P<0.001),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细菌和放线菌显著高于针叶林,但阔叶林土壤真菌的相对生物量显著低于针叶林(P<0.05)。假单孢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相对生物量以阔叶林为最高(分别为9 756.3±751.7和1 476.3±15.5 nmol PLFA/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土壤SON与土壤微生物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 cm,B:15~35 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 mm)含量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近,均较大,常绿阔叶林较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近,均较小;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pH值逐渐增加,但均处于较强酸性水平,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针叶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总体上分别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甜槠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对甜槠种群在浙江省天台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3个甜槠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7.98%,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3%.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常绿阔叶林种群最高,平均为0.4188;其次是针阔混交林种群,平均为0.3873;最低的是针叶林种群,为0.3613.在总的遗传变异中,种群内占75.00%,种群间占25.00%.Nei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大小也是常绿阔叶林种群(0.2858)>针阔混交林种群(0.2642)>针叶林种群(0.2434).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473,基因流为1.5542.3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1757~0.2134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常绿阔叶林种群与针阔混交林种群先聚合,再与针叶林种群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生态景观林群落结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分别对浙江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生态景观林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将30个样地划分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等4种生态景观林类型。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且均匀度较高。杉木林物种数量明显偏少,林分密度大,达到3 967株.hm-2,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林分密度则比较接近。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垂直结构良好,空间层次分化清晰,阔叶林灌木层高度较大,层次一般,杉木林灌草层植被稀疏,层次性较差。从分布格局来看,主要呈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针叶林以均匀分布为多,阔叶林则以聚集分布为多。图4表3参18  相似文献   

9.
柳州城市园林不同微栖息地类型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样点法调查了柳州城市绿地7种类型微栖息地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共记录到鸟类75种,隶属11目34科.研究发现,阔叶林的鸟类物种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均最高,针阔混交林的鸟类群落均匀度最好,针叶林的鸟类群落优势度最高.分析认为,微栖息地的食物资源及其复杂性、微栖息地类型的组合是影响城市园林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样方调查、TWINSPAN分类与DCA排序及生态位分析,以物种重要值为分类排序与生态位计测的数据指标,研究湖北省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分类及优势木本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D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E落叶阔叶林和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时DCA排序图中反映了植被由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格局变化。在针叶林Ⅰ、Ⅱ中,马尾松与黄山松生态位宽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Ⅰ、Ⅱ中,松类与栎类等都占据较大生态位,阔叶林阶段占据优势的木本种类更多,不同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随着演替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多数广生态位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对于大多数演替阶段群落中的物种间的关系,以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生活特性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沾河林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6月在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通过路线调查法研究了该地区夏季森林鸟类群落的结构,旨在揭示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模式以及它与物种生态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排列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针叶林。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着垂直变化。也随栖位而改变,并且这些变化在各鸟类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鸟类群落中,5种常见鸟类(灰头鹀、大山雀、沼泽山雀、黄腰柳莺、黑眉苇莺)有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中各物种生态位的平均宽度和重叠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戴月  吴瑞云  崔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3-15307,15340
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模型法调查和分析了二妃山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植物88科243属329种,以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较高,乔木物种尤其是常绿乔木的多样性偏低。山体植被主要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8个群系、21个群丛,包括零散分布在下坡的落叶阔叶林,较大面积分布于中上坡的常绿针叶林,以及大面积连通或点缀其间的灌丛和灌草丛。山上缺乏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由于垃圾填埋、挖方、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都较简单,具有"乔-灌-草"3层结构的复层林甚少,物种多样性水平总体不高。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D和均匀度指数Jsw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群落。群落内各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常绿针叶林(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落叶阔叶林(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皆以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为提升二妃山作为城市生态绿楔的价值,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保护和优化其现状植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3种森林类型共9个森林样地的调查,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树种组成上,常绿阔叶林主要以中幼龄林木为主,针叶林以高大成熟乔木为主,针阔混交林介于两者之间;②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3种类型中重要值最大的树种是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重要值分别为31.27%,47.00%和96.92%;③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丰富度最大的是针叶林;3种多样性指数趋势基本相同,其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最大;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rner指数远大于针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针叶林草本层最大;④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部分树种为随机分布,针叶林中主要树种马尾松为集群分布。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14.
公别拉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与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公别拉河流域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活性酸(pH)、有效钾、容重、持水状况和孔隙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地最大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天然白桦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樟子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湖北全省内的12种森林类型中设置212块样地,采用标准木全株收获法测定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评估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地区间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森林类型灌木层碳密度介于0.44~8.35 t·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80 t·hm-2,最大的为天然阔叶中龄林,最小的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从森林起源上比较,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明显高于人工林;从森林类型上比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而从龄组上比较,灌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地区间天然林灌木层碳密度除神农架林区与其他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地区间无差异。因此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只与森林起源、森林类型和林龄具有密切联系,与地区间的分布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退化生境特征及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区218个样地进行调查,比较川金丝猴未退化生境与退化生境群落特征的差异,并依据未退化生境群落分类构建生境恢复模式群落。结果表明:神农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生境退化较为严重,落叶阔叶林生境退化较轻;退化生境与未退化生境群落的乔木物种组成大致相同,但灌木种数和食源灌木种数均少于未退化生境;森林砍伐、病虫害危害、生境过度利用是导致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生境群落的郁闭度和乔木平均高随退化程度加重而降低;轻度和中度退化生境的灌木盖度和食源灌木盖度也低于未退化生境;重度退化生境具有最高的灌木盖度、食源灌木盖度和灌木高度。根据未退化生境群落分类总结出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恢复的8个模式群落,提出了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生境的恢复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东部森林中雪的水文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定量研究雪的水文过程,采用冬季野外直接观测法,研究森林对降雪,截雪,积雪,融雪的航森林融雪径流的特点。结果表明,森林的截雪率与林冠郁闭度关系密切,针叶林的截雪率是落叶林的2-3倍;人工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融雪持续的时间最长,而落叶杂木林内积雪厚度最大,融雪持续的时间较短,针混产林则介于二者之间;天然次生林的融雪径流占年径流量的21.7%,河道径流主要以降雨径流补给为主,占年径流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森林演替中的土壤氮素转化是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探讨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酶活性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及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森林公园不同演替阶段三种林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1 hm~2长期观测样地,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SON和葡糖胺糖苷酶、葡萄糖苷酶和木糖苷酶酶活性,分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森林土壤SON和酶活性特征,探讨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土壤SON表现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且针叶林的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总氮(TN)均低于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P0.05);阔叶林土壤葡糖胺糖苷酶、葡萄糖苷酶和木糖苷酶明显高于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与三种酶底物的亲和力最强,而落叶阔叶林土壤酶活性最高;冗余分析显示SON与三种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和亲和力与土壤TN、NH_4~+-N和MBN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SON和酶活性差异明显;SON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SON转化相关的酶活性亦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强。亚热带森林植被正向演替伴随着土壤氮素养分快速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9.
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年、1989年和199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凉水自然保护区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74年至1999年,与其它森林景观要素相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指数高,它对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结构功能起着控制作用。应用景观内部结构指数,对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表明红松林、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景观要素是以成、过熟林为主,而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年龄结构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