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其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相关政策 ,对于解决黑龙江省粮食生产问题及促进国内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研究针对黑龙江省的粮食相关政策 ,分析了水稻的生产与市场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水稻种植面积与粮食政策的变革1.缓慢增长期 (1979~1983年 )计划经济时期 ,黑龙江省粮食政策平稳 ,统购统销 ,水稻种植面积缓慢增长。1979年水稻种植面积20.6万hm2,总产3489.5万t。到了1983年 ,水稻面积才增加到24.5万hm2,总产3727.6万t。4年间水稻面积增长18.93…  相似文献   

2.
发展优质早稻推进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现有耕地面积10.4万hm2,其中水田61万hm2,旱地43万hm2。水稻历来是我市粮食生产的主体,常年种植面积9.3万hm2,总产7亿kg,占粮食总产量的85%左右。其中早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35%左右。早稻既是稳定我市粮食生产的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根据粮食供求状况和市场形势变化,我市从199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质稻尤其是优质早稻的推广,近几年来又大力推进优质早稻产业化经营,使优质早稻发展步伐加快。1998年全市优质早稻发展到1.67万hm’,占全市早稻面积的62.5…  相似文献   

3.
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要道,社会经济繁荣。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南北横跨5个纬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因而形成了多类型的水稻品种与多样型的稻作熟制。 江苏水稻生产发展较快。80年代水稻年平均种植面积3730.2万亩。单产达420.6公斤,总产达1569万吨。与70年代相比,面积下降13.2%,单产上升54.9%。总产增长3:4·4%。特别是“七五”期间,水稻单产、总产增长幅度显著,年平均种植面积3623.3万亩,占粮食面积的37.5%,年平均总产1701.1万吨,占粮食总产52%,平均亩产达469.4公斤;与“六五”相比,面积下降3%,亩产…  相似文献   

4.
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稻生产历来是扬州粮食生产的重头戏 ,常年种植面积19.5万hm2,占粮食面积的50 %左右。长期以来 ,扬州市水稻生产以主攻单产、保障供给为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水稻单产快速上升 ,总产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稳步增长。但是 ,一味片面追求产量 ,忽视了品质的改善与提高 ,稻米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导致普通大米、低档米积压 ,而优质米、高档米欠缺 ,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严重制约了水稻种植效益的提高。随着稻米买方市场的形成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国际、国内稻米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 ,迅…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新疆水稻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各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4年新疆各区域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间,新疆水稻总产增加了58.0%;北疆南部的水稻总产最高,2010-2014年其总产占新疆水稻总产的46.7%,其次是南疆北部(占比为36.5%)和南疆西南部(占比为16.7%),北疆北部占比最低。1995-2014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3%。2010-2014年北疆南部水稻种植面积占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的46.2%,南疆北部占34.1%,南疆西南部占19.7%,北疆北部占比最小。1995-2014年新疆水稻单产增加了54.3%,是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平均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疆南部(8 593.5 kg/hm~2)、南疆北部(8 179.1 kg/hm~2)、南疆西南部(6 933.3 kg/hm~2)和北疆北部(3 144.7 kg/hm~2)。因此,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增加新疆水稻总产的基本条件;选育抗旱、耐低温、高产优质的粳稻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单产,是新疆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全球水稻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水稻生产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年均增幅分别为0.67%、1.65%和2.33%,受多种因素制约,近年单产和面积增长幅度变小。水稻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均有种植,其中,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为87.9%,非洲占7.7%、美洲占4.0%,欧洲和大洋洲不到0.5%。近10年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区域间分布已发生变化,非洲水稻面积增长,亚洲水稻面积下降。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总产增长因子分析表明,总产增长的60%~70%来自单产的提高,各洲水稻总产增长贡献因子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阎淑琴 《玉米科学》2001,9(4):089-091
1 玉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1 1 玉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我国谷物生产中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 ,总产和单产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 196 5~ 1995年 ,30年间玉米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提高了 2 35 %、187%、4 4 0 %。1997年玉米占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总产均达到2 1 1%。同期黑龙江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也分别提高了 147%、36 2 %、5 33%。近年我省玉米年播种面积在 2 4 0万hm2 左右 ,占粮豆总产量的4 5 %左右。我省粮食总产量的几次突破 ,玉米都建立了功勋。可以说没有玉米生产的大…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除了供人们食用之外 ,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 ,加之具有适于深加工的潜力 ,因此在粮食生产中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生产现状九五计划初 ,我区地方粮食种植面积为 2 17 98万hm2 ,其中玉米面积为 38 98万hm2 ,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17 88% ,粮食总产为 6 0 2万t,其中玉米总产 2 39万t,占粮食总产的 39 6 7%。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到九五末 ,我区地方粮食种植面积为 2 4 7 89万hm2 ,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 35 36万hm2 ,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 2 % ,粮食总产为 6 2 8万t,其中玉米总产…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优质水稻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柏槐 《中国稻米》2004,10(5):12-15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一直是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农作物,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总产占70%左右,商品量占80%。  相似文献   

10.
<正>盐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生产粮食680万t左右,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0%。粮食总产在全国18个重点产粮市中居第3位。盐城市80万hm2耕地中种粮面积占80%以上,麦子、油菜、水稻、玉米播种面积达93万hm2以上,是盐城市大农业的主体产业。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行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产出力,是推进盐城市粮食产业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浙江省的水稻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它能定量、直观地表达水稻产量空间变化。1987年与1977年相比,浙江省有87%的县市增产;而1997年与1987年相比,有76%的县市减产,而且减产幅度大。1977~1987年水稻总产增加以单产为主要驱动力,而1987~1997水稻总产减少以面积为主要驱动力。近十年来水稻总产呈下降趋势,未来浙江省水稻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总产也随之减少。浙江省水稻单产和趋势产量呈上升趋势,气象产量的年际变化呈剧烈波动特征,水稻播种面积变化呈抛物线型。在单产的年际变化中,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对水稻、 早稻及早中稻、 晚稻及迟中稻的影响不足30%,气象条件的影响70%以上,即在水稻单产的年际变化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比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都要大。  相似文献   

12.
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稻谷总产量始终居于首位。其中粳稻是世界最大生产国,粳稻大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具有最强的竞争优势。据笔者最近调查:我国2008年粳稻面积已将近809万hm2,超过全国水稻总面积的1/4。从产量水平上看,粳稻一季产量水平高于籼稻单季产量。粳稻生产的地缘优势和具有的高产性、高品质、高经济效益等优势也是籼稻所不及的。但水资源严重不足,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了粳稻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加强粳稻科研组织协作和粳稻科研系统立项研究、促进粳稻科技学术交流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冬季种养结合对双季稻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休闲稻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种养制度对后季稻田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稻田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养鸡(milk vetch+ chicken, MC)、黑麦草养鸡(ryegrass + chicken, RC)、单种紫云英(milk vetch, M)、单种黑麦草(ryegrass, R)及冬闲(winter fallow, WF) 5个处理。【结果】冬季种养期间,MC和RC两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MC处理增产效果最佳。MC和RC两处理能显著提高双季稻田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冬闲相比分别提高了17.36%和22.95%、73.73%和250.48%、76.36%和85.11%、67.89%和70.05%;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M处理最高;各处理对全钾含量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理论产量与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P<0.05),冬季种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影响水稻产量。【结论】与冬闲和单种绿肥相比,绿肥过腹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提高;与单种绿肥相比,绿肥过腹还田更有利于水稻分蘖数、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量与稻谷产量的形成,且紫云英养鸡处理效果最显著。冬季种养结合模式下,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利于增源扩库,促进水稻增产。因此,冬闲田种养结合可满足后季水稻生长的养分需求,在稻田生态保育的基础上促进水稻增产,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醴陵市为研究区域,在比较分析Terra卫星与Aqu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基础上,结合这两个卫星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250m、时间分辨率为16d的植被指数产品,建立水稻各主要生育期增强型植被指数平均值乘以水稻面积的结果与乡镇级水稻总产的一次线性、二次非线性及逐步回归模型。通过误差分析,选择最优遥感拟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下一年水稻总产。结果显示,水稻种植区Terra卫星与Aqu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增强型植被指数有超过50%的偏差绝对值小于0.03;93.22%、99.50%的偏差绝对值分别小于0.08、0.10。水稻遥感拟合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小于0.1%,预测模型的估产结果比遥感拟合模型的拟合结果的误差大,但相对误差仍然小于5%。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生产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1991-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 259.01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 891.90万hm~2,下降幅度达到11.26%;水稻单产从1991年的5 745 kg/hm~2上升到2007年的6 433 kg/hm~2,上升幅度11.98%,单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水稻总产变化相对平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中部和西部变化相对平稳;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东北地区明显上升,华北、西北地区小幅下降;南方地区单季稻比例快速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要保证全国水稻生产平稳发展,重点在于稳定南方水稻种植面积,一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二要合理处理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稳定湖南、江西等水稻种植大省的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易杰忠  易媛 《北方水稻》2013,43(3):67-70
系统分析了徐州水稻生产现状,针对水稻扩大面积难度大、品种不配套、轻简稻作熟期迟、种稻效益不高等影响因子,提出了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面积;更新配套品种,挖掘增产潜力;手栽改机插,推进全程机械化;严格控制直播,确保稻麦双高产;开展高产创建,增加示范带动效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在江苏淮北地区的推广应用,于2019年引进17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以徐稻9号为对照,从生育期、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品种均能在安全齐穗期内齐穗(该地区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前),生育期均处于安全期范围内。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7个,其中瑞华1903产量最高,达10888.5 kg/hm^2;圣稻022生育期最短,仅131 d;南粳518株高最矮,为95.7 cm。品质测定结果显示,武运粳1706整精米率和直连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达75.0%和16.2%;南粳5718、南粳518、南粳2728直链淀粉含量在10.0%左右,为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通过产量水平、农艺性状、生育期和品质等综合分析认为,供试品种中南粳518、南粳2728丰产性较好、株高较矮,且均为优良食味品种,生产中不仅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同时早熟能有效规避低温危害和缓解淮北地区稻麦茬口季节紧张矛盾,适合淮北中熟中粳稻区人工栽插、机插和直播条件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