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大豆生育过程中,叶柄是各器官中糖类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可溶性总糖含量为叶柄>叶片>根>茎,秣食豆总糖含量最高;小金黄、丰收10和绥农14叶柄和根中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05、0.932),龙选1号、不结瘤大豆和秣食豆的叶柄和根中的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4、0.850、0.657).  相似文献   

2.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植株营养器官中蔗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期;荚果中的蔗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部和根中的蔗糖含量较高,是合成和贮藏蔗糖的主要部位;茎部蔗糖含量处于最低水平,不同大豆品种间的蔗糖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绥农14叶片和叶柄的蔗糖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5**),丰收10和秣食豆叶片和叶柄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4*,r=0.823*),绥农14和龙选1号叶片和茎的蔗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r值分别为0.724、0.791)。  相似文献   

3.
大豆叶片可溶性糖代谢动态变化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大豆品种,研究了大豆叶片可溶性糖代谢的动态变化,并检测了相关代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期,秣食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的活性显著大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蔗糖合成酶代谢中分解方向是主要的,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与叶片蔗糖含量间具有负相关性,其中绥农14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蔗糖磷酸合成酶与蔗糖含量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其中丰收10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蔗糖磷酸合成酶催化蔗糖合成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说明在大豆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是合成蔗糖的关键控制性酶。  相似文献   

4.
选用30个菜用大豆品种(系),测定其食用品质与籽粒的化学组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再选其中3个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的品种(系)测定食用品质组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每个组分的作用,研究其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蔗糖、果糖+葡萄糖、蜜三糖、水苏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脂肪对菜用大豆食用品质的总贡献率为67.8%;其中蔗糖含量与菜用大豆食用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0.864**),蛋白质含量与菜用大豆食用品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0.439*)。鲜食期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籽粒中蜜三糖和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仅有成熟期的7.4%和12.4%,对菜用大豆食用品质影响有限。菜用大豆的鲜食期一般在开花后42 d,可维持一周左右。此期蔗糖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比成熟期低3%左右,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成熟期,而蜜三糖、水苏糖含量最低,果糖+葡萄糖居中,食用品质最佳;鲜食期过后,籽粒中蔗糖和单糖含量降低,脂肪与蛋白质积累增加,蜜三糖和水苏糖含量显著增高,导致食用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5.
柴家荣 《种子》2006,25(10):9-12
不同烟草类型种子萌发期淀粉酶及糖类物质动态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烤烟种子还是白肋烟种子,在萌发期间淀粉酶活性,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及呼吸强度都随萌发进程呈上升趋势,虽各有起伏,但淀粉酶活性,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高值期均在168h,呼吸强度高值期均在96h;可溶性总糖的快速增长期稍滞后于淀粉酶活性的提高,而还原糖的快速增长期早于可溶性总糖;不同烟草类型种子有区别,各测定指标的峰值K326〉TN86,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间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K326〉TN86,呼吸强度与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含量间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TN86〉K326。  相似文献   

6.
‘巨峰’葡萄休眠及解除过程糖类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休眠期糖类物质变化与休眠的关系,以离体1年生‘巨峰’葡萄枝条为试材进行水培,监测葡萄休眠过程糖类物质变化。通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蔗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巨峰’葡萄在1月6日休眠达到最深,2月5日解除休眠;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休眠加深而升高,解除休眠后葡萄糖、果糖、可溶性糖及蔗糖下降;蔗糖含量随着休眠的加深而下降,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升高;纤维素在整个休眠中及解除后变化不明显;果糖与葡萄糖在各器官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芽、韧皮部、木质部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垦秣一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通过系统选择培育成的一种豆科饲料——秣食豆新品种。1979年从黑龙江省西部大豆孢囊线虫重病区秣食豆农家品种田中选择出抗病单株,在病圃中连续系选,后经品比、区域和生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矮抗58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总淀粉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和直链/支链淀粉比值有较大影响.开花至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总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迟播种期,矮抗58灌浆前中期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提高,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增加,但是会使灌浆期相对缩短,灌浆中后期籽粒中粉积累速率过早迅速下降,总淀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中宁圆枣果实发育成熟期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10年生的中宁圆枣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后期(白熟期 ̄全红期)生理和生化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中宁圆枣果肉硬度变化具有明显的2个阶段,从白熟期至初红期,果肉硬度大幅度降低;从初红期至全红期,硬度维持在12.0 ̄12.5kg/cm2。(2)果实抗坏血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86;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254。(3)果实发育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葡萄糖含量和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中宁圆枣果实在白熟期前以积累单糖为主,果实糖份累积总体表现为“果糖 蔗糖”型。(5)随着果实发育成熟,果实相对甜度不断增加。果实总糖、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果糖含量与果实相对甜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0.9827、0.9750和0.9259;葡萄糖含量和果实相对甜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17。  相似文献   

10.
曹帅  刘鹏 《中国种业》2018,(9):64-67
为鉴定分枝期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旱性,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2个常规品种大豆为材料,以高分子聚乙二醇6000(PEG6000)作为水分胁迫渗透剂,通过测量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探讨不同PEG浓度(0、5%、10%、15%)对分枝期(30d苗龄)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4个品种大豆叶片丙二醛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下降;吉育72和杂交豆2号叶绿素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均下降,其余2个品种表现出相反趋势。根据干旱胁迫后4个品种大豆的表型特征和对上述5种生理指标的综合反应,可知分枝期杂交豆5号和吉育88比杂交豆2号和吉育72表现出更强的耐干旱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豆苗期干旱胁迫对糖分吸收与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农65、黑农44,绥农29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含量的变化,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蔗糖含量显著降低,果糖含量显著升高,酶类物质的活性逐渐降低。不同品种之间受干旱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黑农44受干旱影响最大。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之间受干旱影响程度为叶>柄>茎。  相似文献   

12.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黑龙江省目前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龙辐208、中原单32及高油115为材料,进行了品种单播、混播及其与秣食豆混播试验,研究混播方式对生物产量、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单株干物质含量,促进干物质积累;混播,尤其是不同品种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生物产量和群体粗蛋白产量较相应品种玉米单播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裂果发生遗传原因和筛选抗裂相关果实性状,以陕北主栽易裂品种‘狗头枣’、‘骏枣’、‘团枣’和抗裂品种‘木枣’、‘相枣’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分析不同抗裂性品种、未裂与裂后枣果、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的可溶性糖与不溶性糖含量差异。研究表明:还原糖含量、纤维素含量:抗裂品种易裂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易裂品种抗裂品种;纤维素含量:裂后未裂;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果皮;其他成分含量在各材料中差异不显著;还原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1)品种的抗裂性与枣果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纤维素含量有关,与淀粉含量无关。还原糖和纤维素含量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低,抗裂性好;(2)裂果现象的发生虽不会导致枣果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发生变化,但会使得纤维素含量增加;(3)在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存在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合成不同步,有可能是导致枣果开裂的原因之一;(4)与品种抗裂性有关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淀粉的合成除了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有关外,相对比较独立。  相似文献   

14.
以耐盐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内燕5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施菌肥和不施菌肥(对照)两种措施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生物学指标和燕麦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菌肥可以提高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根际土壤中可溶性糖、草酸、苹果酸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处理有机酸含量与根区(水平0~5cm、垂直0~1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施菌肥可降低两个燕麦品种根区土壤pH和电导率,也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各处理间燕麦根区土壤pH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克新13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旱作模式下测定出苗后60~90d块茎不同部位糖类物质的含量,研究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糖类在块茎各部位间的含量有差异:不同部位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淀粉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髓部最高;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髓部的蔗糖含量最高,皮层区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还原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均为皮层区最高。相关分析表明,髓部淀粉含量与还原糖、蔗糖、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块茎髓部对淀粉积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1981-2010年间育成的30个中熟大豆品种叶片主要生理性状遗传改良的研究表明,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呈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可以作为高产育种选择的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豆叶片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幼嫩叶片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叶片仅表现出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合成方向的酶活性在不同品种间、不同叶位上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叶片中SS主要起分解蔗糖的调节作用;SS活性与大豆叶片中的蔗糖含量间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绥农14和不结瘤大豆的幼嫩叶片中SS合成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达到了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65和0.732);不结瘤大豆成熟叶片的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86)。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耐碱性大豆响应碱胁迫的生理及干物质差异,以耐盐碱杂交大豆品种杂交豆5号和盐碱敏感常规大豆品种吉育256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混合盐碱溶液水培处理25 d苗龄的大豆幼苗,研究碱胁迫后大豆生理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大豆生长对碱浓度耐受的上限以及各性状与大豆耐碱性关系。方差分析表明:低浓度盐碱胁迫对杂交豆5号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吉育256抑制不明显;在浓度高于60 mmol·L^-1的盐碱胁迫下,2个大豆品种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低于对照,且杂交豆5号下降幅度小于吉育256,该浓度可能为大豆耐盐碱胁迫临界点;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盐碱胁迫下,干物质的积累与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 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与SPAD值和脯氨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除Ci、Pn和Tr外,其余各性状均对干物质积累有直接积极影响。研究表明,盐碱地种植大豆应选用碱浓度低于60 mmol·L^-1的耕地,同时避免使用Ci、Pn和Tr能力较差的品种,可有效提高盐渍土地利用,增加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9.
棉子营养成分与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棉子的物理性状及化学营养成分对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率与子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843 ),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相关(r=0.523 ),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出苗率与子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2 ),与仁子比显著正相关(r=0.594 ),与其它成分间相关不显著。蛋白质百分含量与发芽率和出苗率均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大豆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生化特征和产量的影响,选用22份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用盆栽称重法与大田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花期不同生态型大豆抗旱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与大豆品种的抗旱性均呈正相关,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较小,而抗旱性弱的品种下降幅度较大;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增加的幅度较小,而抗旱性弱的品种则相反;脯氨酸含量与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抗旱能力强的品种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大。这一结果说明,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水分亏缺降低了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伤害加重,引起丙二醛的累积,相对电导率升高,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导致保护酶活性降低,同时水分亏缺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