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崇左蔗区甘蔗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为甘蔗白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驮卢镇及扶绥县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甘蔗白蚁为害株率调查;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厂随机调查61车原料蔗,调查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结果]崇左市蔗区甘蔗白蚁平均为害株率达26.32%,部分高达41.71%;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在20%以上的占13.11%,在10%以上的占27.86%.[结论]崇左蔗区甘蔗白蚁为害较重、发生较普遍,应加强对甘蔗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崇左蔗区甘蔗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为甘蔗白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驮卢镇及扶绥县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甘蔗白蚁为害株率调查;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厂随机调查61车原料蔗,调查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结果]崇左市蔗区甘蔗白蚁平均为害株率达26.32%,部分高达41.71%;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在20%以上的占13.11%,在10%以上的占27.86%.[结论]崇左蔗区甘蔗白蚁为害较重、发生较普遍,应加强对甘蔗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西为主要代表的旱地蔗区在中央和主产省(区)政府的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研究推广适应旱坡地的高产高糖甘蔗良种及先进适用的旱地甘蔗栽培技术如机械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喷灌和滴灌)、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作液肥、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健康种苗、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蔗叶还田、化学调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甘蔗的单产和蔗糖分,糖厂农务技术服务体系开始实现信息化,实现了我国甘蔗糖业的跨越式发展,甘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国的甘蔗科研水平;主持举办多次甘蔗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成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IAPSIT),秘书处永久设在中国,使我国逐步成为国际甘蔗学术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贵州蔗糖业受贵州蔗区的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发展起伏不定,对农户的种蔗积极性打击很大.要发展贵州蔗糖业,必须加强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耕作制度,改善甘蔗生长条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合理收购甘蔗.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江西糖业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即将“入世”对糖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加快糖厂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糖厂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综合利用;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原料蔗基地,依靠科技降低原料蔗生产成本等应用“入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制糖业是对资源依存度比较高的产业,有原料作基础,制糖企业就可以搞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影响食糖市场。因此,糖厂与蔗农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唇齿的关系,蔗区与糖厂的经济利益也是互动的。从现实情况看,广西农垦糖业蔗区包括农场蔗区和农村蔗区两大部分,处理好与农场和蔗农之间的关系,对农垦糖厂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农垦糖厂处理好与农场和蔗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1、处理好农垦糖厂与农场和蔗农之间的关系是保持垦区社会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广西农垦糖业重组三年来,实行产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已经形成辐射85万亩蔗区、带动14万户农民的大型糖业集团,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农民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东亚糖业集团驮卢公司为了解决长期榨季生产甘蔗糖分低的问题,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并在蔗区全面推广;同时对推广良种的蔗农在种子、肥料和机耕的资金上给予扶持,实施良种配套良法,使蔗区良种种植得到迅速发展,良种原料蔗2001-2002和2002-2003两个榨季平均蔗糖分分别比推广前的1997-1998榨季提高1.51和1.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贵州蔗糖业受贵州蔗区的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发展起伏不定,对农户的种蔗积极性打击很大。要发展贵州蔗糖业,必须加强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耕作制度,改善甘蔗生长条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合理收购甘蔗。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甘蔗主产区,为把糖业生产培育成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本州已相继建成(日榨500 t,750 t,1 000 t) 3个中型糖厂,为保证糖厂对原料的需要,必须抓好甘蔗原料生产.鉴于黔西南州适宜种蔗区域旱坡地多,平坝地少,甘蔗主要是旱坡地种植,再加上气候冬春干旱的特点,与省内外其他蔗区相比,限制甘蔗稳产高产的不利因素较多.为此,在总结甘蔗生产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旱坡地甘蔗丰产栽培技术",以指导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与技术服务的特点要求合作社根据农户信息需求探寻新的实现途径,提高合作意识,建立并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增强信息技术服务的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的内容,为农民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与技术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农业和农民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涉农科技服务主体更好地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依据随机抽取的陕南三市6县(区)的60个农业科技服务主体样本数据,就陕南3市2012年的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对陕南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不能完全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陕南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不能完全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资金短缺、服务经费不足;三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方式表面化;四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内容与农户(农业企业)的需求脱节。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革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并集成现代Internet技术、移动通讯技术、CTI技术、TTS、数学模型等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探索了具有区域农业特色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区域特色农业领域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病虫害的防治、新品种引进、市场信息、法律、政策等提供电脑、电话、手机和广播咨询农业技术培训,建立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农民、企业、政府、专家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民热线")———农业语音专家系统。"农民热线"为用户提供广泛的声讯信息咨询、专家在线解答、远程教育服务,其在海安、常州等地的初步应用表明,是管理部门与农民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是开辟新农村信息服务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窗口和新渠道,并有效突破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因此本研究对服务"三农"将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要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需构建包括农业生产决策信息系统(农业生物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信息系统、农业技术信息系统、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信息系统在内的农村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开拓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形成一个快速有效的农村信怎资源传播网络,即通过计算机农业信息站点网络、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系统、语音服务系统、人工信息站点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钢铁企业为例,依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构建了以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为保障,以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信息资源统一检索,实现一站式服务的"三位一体"信息服务体系,并探讨了该体系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政嘉  李征  王健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99-102,106
作者根据农村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依托RSS为核心技术,同时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页面信息抽取技术、个性化用户模型等技术,设计了支持移动设备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力求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完整、及时、低成本地将农业信息传送给农户。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推拉技术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方式不灵活、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研究了基于信息推拉技术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面向不同的目标群体,整合信息资源.集成RSS、邮箱、短信、语音等多种方式为用户推送信息资源,结合用户主动拉取信息,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质就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要靠尖端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根据图书馆近一年来服务实践,探讨了情报服务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国情、地域特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论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适应性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以期明确农村信息服务运行现状、效果以及关键因素,确定信息服务工作重点,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方法】构建一套农村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和评价。对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村GDP、农民文化素质、信息化投入、人均纯收入、网络入户率、信息化设备人均拥有量、信息化培训人次7个因素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样本村的信息服务总体水平较好,调查农户对信息服务法律及政策保障、信息服务内容比较满意,而对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资源建设等评价一般。农村信息服务主要与农民文化素质、村信息化投入、农户信息设备拥有情况和信息培训有关,村GDP、人均纯收入和网络入户率对其影响不显著。信息化投入越多,农民信息接受能力越强,信息服务效果越好。越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下,信息服务效果越好。【结论】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是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信息服务在贫穷落后地区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更大一些,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大大提升信息服务效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村信息服务环境,加快实用、便携的信息终端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服务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对广东农村进行实地渊研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农户急需各类农业信息服务,但来自信息服务主体和农户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信息管理制度混乱、信息服务者素质不高、农户素质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