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河套灌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渠道工程措施来保护渠道,防止渠道渗水,抑制土壤盐渍化,但缺少针对灌区衬砌工程防盐效果的评估研究。本文旨在探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河套灌区渠道衬砌工程防盐效果评估。【方法】收集多时相的Landsat8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采用ISODATA聚类方法自动提取河套灌区内的盐碱地,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生成渠道两侧宽度为d的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盐碱地面积S,构建盐碱地密度指标φ,得到φ-d关系曲线。【结果】衬砌后的渠道两侧盐碱地面积显著下降,盐碱地面积分布曲线呈阶梯状特征。2013—2016年间,衬砌后的渠道两侧500 m范围内盐碱地面积下降最低49.63%,最高86.81%;1 000 m范围内盐碱地面积下降最低47.95%,最高95.06%;1500m范围内,盐碱地面积下降幅度最低54.56%,最高95.68%。土壤质地会影响盐碱地的面积变化,土壤黏粒较低的区域,盐碱地的面积减少更快。【结论】(1)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渠道工程防盐效果开展评估是可行的。(2)盐碱地的空间分布模式在渠道衬砌后发生变化,由均匀分布转变为聚集性分布。(3)渠道衬砌工程有效地抑制了盐碱地两...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盐土等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土壤、植被、岩性等调查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把焉耆平原灌区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不宜改良区,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分区特征、水盐平衡模型和现状灌排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贵州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路径,以湄江水库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为例,从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用水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结果】湄江水库灌区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灌溉面积、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方面等得到改善;农业年增粮食产量578.85万kg、年水利增收效益为848.53万元。【结论】湄江水库灌区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方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对在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电灌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景电工程通过梯级泵站从黄河提水到灌区进行农业灌溉,灌区提水泥沙含量大,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提输水能力有限,水资源短缺;泵站渠道“直肠子”式提输水工程,调蓄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物种植比例严重失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使得用水高峰期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为解决景电灌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供需水矛盾突出和调蓄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修建调蓄水池,采用滴灌、管灌等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补齐水利工程管理短板,促进农业节水灌溉,有效缓解用水高峰期供需水矛盾,增强调蓄能力和应急抗旱能力,促进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灌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为景电灌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大量现状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盐碱地分布特点,分析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导致灌区形成盐碱地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和缺乏排水设施,从而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提出改良盐碱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同一土壤深度下的差异性。【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0~40 cm深度土壤可溶性全盐量及pH值显著降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增大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三相比,尤其在20~30 cm深度的表现更为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量、全氮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量,且粒径在0.25~1.00 mm的团聚体量增加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菌落数,相比而言20~4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菌落数增加更显著。【结论】粉垄耕作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生性质。  相似文献   

7.
针对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灌区治理与改造的措施。结论认为:通过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生态措施的综合治理,以及加强舆论监督、健全管理机制等重要手段,改善了灌区的不土环境,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疆盐碱地的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新疆盐碱地的状况和盐碱给新疆农业开发和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通过改变灌水方式,应用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盐碱改良剂等综合治理措施。结果表明,综合治理使新疆盐碱地不断扩展的状况得到了好转,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甘肃景电灌区局部出现的严重的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对灌区地下水盐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灌区的地下水属入渗—蒸发型,灌溉回归水的水盐运移是造成灌区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针对景电灌区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宁夏典型片区盐碱地成因和治理措施,归纳形成宁夏盐碱地分区高效治理模式。【方法】选取红寺堡区、平罗县、惠农区、兴庆区和贺兰县为典型片区,从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梳理盐碱地成因,总结灌排管理、物理调控、化学调理和生物改良等治理措施及评价应用效果,提炼分区高效治理模式。【结果】宁夏盐碱地共同成因包括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人类活动影响和灌排不协调等;分区成因主要为红寺堡区弱透水层及洼地盐分淋洗效率低,平罗县西大滩白僵土碱化度高和渠口乡作物插花种植,惠农区地下水受黄河水顶托常年居高不下,兴庆区风沙土土质易加速土壤蒸发返盐以及贺兰县成土母质含盐量高和低洼地区排水不畅等;基础治理措施为建立良好的灌排体系,针对性的分区典型治理措施包括红寺堡区应通过物理调控打破弱透水层形成连贯排水通道,平罗县西大滩应着重改善白僵土土壤结构,平罗县渠口乡应推进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化,惠农区应以优化供水格局、促进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为主要措施,兴庆区则应通过合理灌溉实现抑盐作用和培肥提升地力,而贺兰县则应以改良土壤特性、排水和研究种养循环模式为主。【结论】各分区需在建立良好...  相似文献   

11.
景电工程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水资源的相对匮乏已经给景电灌区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对景电灌区农业节水灌溉现状、所采取的节水措施、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广大群众对节水灌溉重要性的认识.水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景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对水资源必须保护、利用和节约同步进行,同时不断探索景电工程发展节水灌溉的途径和方向:必须从灌溉、工程、田间等方面采取节水措施,并提出了灌区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灌区用水效率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为灌区改造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灌区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和灌溉技术水平等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CA和GRA-TOPSIS相耦合综合评价模型,以内蒙古引黄灌区5个大型灌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PCA和GRA-TOPSIS相耦合法与GRA-TOPSIS法对各评价灌区的综合评价排序完全一致、与FMA法对各评价灌区的综合评价排序位次基本一致,表明评价结果合理;3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值的极差分别为0.501、0.448、0.500,变异系数分别为0.699、0.450、0.921,PCA和GRA-TOPSIS相耦合法所得评价值的变异系数比其他2种方法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更适宜用于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等级划分;PCA与GRA-TOPSIS相耦合法所得各评价灌区综合评价值符合灌区实际,评价结果可靠。【结论】PCA与GRA-TOPSIS相耦合评价法适宜于灌区用水效率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褚忠亮 《南方农机》2023,(12):181-183
【目的】部分地区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存在不足之处,若想切实发挥工程的作用,应科学拟定工程方案。【方法】笔者以高标准灌区为对象,首先阐明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建设意义,其次指出农田灌溉节水工程中的核心技术,如喷灌节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最后以某具体工程为例,详细分析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方案的设计要点。【结果】对于高标准灌区而言,农田灌溉节水工程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工程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节约地方农业用水量,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促进该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陆干旱灌区地下水位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对内陆干旱区作物对地下水与土壤水的利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干旱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的联合调度,是实现干旱区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抗旱、治盐、改良土壤及生态保护等多目标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三水"的联合调用须以地下水埋深动态调控标准为依据,以井灌井排工程为主要手段,形成地表水为补给水源、潜水含水层为调节水库的利用模式,达到水资源优化、盐碱地治理与生态维护等综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价长期不能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也不利于节水。农业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60%以上,有巨大节水潜力。工农渠灌区位于甘肃省境内黄河南岸,是西北地区中小型提水灌区典型代表,作为水价改革试点灌区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方法】通过现场调研、统计分析、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工农渠及西北提水灌区农田水利改革现状、供水成本收益、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灌区水利用系数和水价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对比分析。【结果】当前提水灌区水价偏低,有提升空间,计量及末级渠系建设薄弱。【结论】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途径进行思考,提出了灌区水价改革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改进了水价补贴政策,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等相关对策,可为西北提水灌区水价改革达到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机电设备的使用为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但在使用时,机电设备易出现一些问题,为此提出机电设备的日常管理与养护.以景电灌区为参照,分析机电设备故障发生原因,然后制定机电设备日常管理计划,建立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再进行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达到日常管理的作用,引入全生命周期理念,管控设备全生命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景电灌区机电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良盐碱地。【方法】通过引水冲刷的方法,研究盐碱地盐分因子的时空变化,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对样点土壤的盐碱度进行分析,并比较土壤的阴阳离子和生态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冲洗的次数增多,土壤中SAR从11.87 mmol/L降到3.02 mmol/L,pH值(从8.47降到8.25,夏季盐碱因子量最低,而秋季为返盐期盐碱因子小幅增加;盐度量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10月份最大为8.30‰;EC和TDC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分别从982.67μS/cm到1 037.67μS/cm和491.33 mg/L到523.67 mg/L;上、中、下层土在不同月份间有差异。本试验盐碱离子主要是Na+、CL-构成,表现为CL->Na+>Mg2+>SO42->Ca2+>HCO3->K+>CO32-,SAR与Na+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减少土壤中Na+量对治理盐碱地具有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宁夏红寺堡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规律、分布特征及主要成因,以灌区1994、2003、2008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研究资料,利用最大似然理论对灌区土地进行准确分类,并分析了灌区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展态势与主要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盐碱化耕地面积由1994年的13.44%增加到2015年的21.75%,其中轻度盐碱地面积增速最快,中度其次,重度最慢。现场勘查表明,当地高含盐量的土壤母质为土壤盐碱化提供了条件,而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长期粗放的灌溉模式加速了土壤盐碱化的发展。因此,通过综合治理模式以实现对灌区水盐的调控与治理,也可为同类灌区的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盐碱地的治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青铜峡灌区合理有效的节水政策。【方法】基于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青铜峡灌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建立青铜峡灌区农业用水效率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青铜峡灌区内的农业用水效率,对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可变影响因素进行调控。【结果】青铜峡灌区的农业种植需水来源主要是灌溉水,形成了以蓝水为主、绿水为辅的生产用水格局,同时当作物需水量被满足时,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保证青铜峡灌区内粮食作物蓝水用水量不变的前提下,选取绿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主要参数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当绿水利用系数从0.7增加为0.8时,2020年小麦产量增加了0.27万t,水稻产量增加了0.2万t,玉米产量增加了0.55万t;当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10%时,2020年小麦产量增加了0.47万t,水稻产量增加0.35万t,玉米产量增加0.77万t;当绿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同时增加时,2020年小麦产量增加0.75万t,水稻产量增加0.55万t,玉米产量增加1.32万t。【结论】青铜峡灌区农业种植用水应增加对绿水的利用率,通过各种工程或非工程措施提高灌区内的农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20.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灌溉面积的逐年增加和引黄水量的减少,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膜下滴灌作为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们西北旱区的农业节水和盐碱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技术在河套灌区的应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分析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膜下滴灌技术在该地区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