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以三元锂电池单体(NCM)为研究对象,经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其基本性能,包含容量特性、内阻特性、开路电压和温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放出的电量有一定减小,放电时间变短;充电倍率增大,充进的电量减少,充电时间变短;在电池SOC较低时,电池内阻随SOC下降而上升;电池内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电池开路电压随温度变化较小。通过对电芯数据的挖掘,可以为相关算法提供参考依据,是搭建电池管理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风冷散热与热管技术结合,设计一组三并四串的21700型锂离子电池散热模块,通过实验研究该电池散热模块的散热性能,并与模拟散热模块研究性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热管长度为50mm时,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0℃)和不同放电倍率(1C,2C,3C)下,均能满足电池散热性能要求。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两者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确保了电池组散热模型的准确性,为未来的模拟优化测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动力驱动系统单体18650锂电池采用大电流和小电流的恒流放电方式,放电截止电压为3.0V。通过对比小电流和大电流的放电曲线,可知采用小电流放电达到截止电压需要的时间较长,而放电深度大;采用大电流放电达到截止电压需要的时间很短,而放电深度比较小。记录下单体18650锂电池的端电压、容量和时间,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以0.5C倍率的电流对单体18650电池进行放电,放电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进行低温充放电实验,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性能和放电性能都显著下降。低温充电时,充电容量大幅度衰减,端电压急剧升高,恒流充电阶段容量所占比例降低。低温放电时,电池的放电容量和端电压会严重下降,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内阻不断增大。因此,在低温环境下必须对电池进行预加热以提升电池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动力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热特性,以18650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表面温升实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和放电倍率对电池表面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池在合适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工作时,电池的放电倍率越大,放电过程中电池表面温升增长速率也越大,最终的表面温升值也越大。同时,处于放电过程中的电池,其侧面的表面温升要高于其正、负极的表面温升,且其负极的表面温升要高于其正极的表面温升。为锂离子电池的热分析建模和后续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微型通道冷板的并联液体冷却系统。根据AMESim中已验证的电池子模型,搭建并联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放电倍率范围1~5C、环境温度范围5~35℃时,对电池模组放电性能的影响以及冷却液温度范围5~30℃、入口冷却液质量流量范围0.01~1.00 kg/s和5种乙二醇-水混合比对电池模组放电冷却的影响。研究表明:纯放电模拟时,电池模组温升随放电倍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环境温度35℃、放电倍率为5C时,电池模组温度高达59.1℃,有热失控风险。放电冷却模拟时,电池模组平均温度随冷却液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入口冷却液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冷却液中乙二醇的占比增加而升高。冷却液温度由5℃升高到30℃,电池模组最大温差均低于5℃;质量流量大于0.01 kg/s时,最大温差均低于5℃;混合比为1∶4时,冷却效果最佳,最大温差均在5℃内。  相似文献   

7.
以单体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作为能量源的电动微耕机,其续航、寿命及安全性与电池组工作时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紧密相关。为此,对一款新研发的耕深可达10cm的电动微耕机的电池组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以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及最大温差作为电池组热特性的评估参数,仿真分析了放电倍率、电池间隙及环境温度对电池组热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测得耕作时的放电电流,并以此电流值仿真分析了电池组的热特性。结果表明:放电倍率及环境温度对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的热特性影响较大,电池间隙对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的热特性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温度为35℃时,以实际耕作电流值放电1 700s,电池组最高温度为54.615℃,最大温差为9.741℃,远超锂电池适宜工作的温度上限40℃及温差上限5℃。因此,必须对电池组做出调整。该研究可为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热特性的分析及散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温升问题,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生热原理和传热机制,设计了由单体电池组成电池模组时的2种不同水道结构的液冷散热方案,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模拟分析了2种方案电池模组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随着电池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模组的温度逐渐提高,温差也越大,从0.5C放电倍率下温差为1℃增加到2C放电倍率下的8℃,相比之下,方案A的冷却效果更好,且方案A的水道压降小,有利于冷却液在循环系统中循环散热。随后,对方案A中不同进口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与最大温差都减小,冷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徐晶  丁凡  王翔  严明  陈建 《南方农机》2022,(9):42-44,53
针对锂电池温度预测困难、精确度差等问题,研究小组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锂电池温度预测方法.首先通过锂电池温升特性实验平台对锂电池放电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选取SOC(电池荷电状态)、放电电流、环境温度等特征参量为输入参数,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搭建了基于实验与BP神经网络的电池表面温度快速预测模型,采用未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利用稻田分泌物的条件下对稻田氮素的去除作用。【方法】将圆桶形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置于模拟的稻田排水环境中,水流带来的水稻根际分泌物是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设置三种不同氮质量浓度的进水水平C1(8.57 mg/L)、C2(42.58 mg/L)、C3(77.13 mg/L),定期对出流液体进行取样,通过流动分析仪测定出流液中铵态氮、硝态氮量。【结果】C3处理中输出电压和运行期间做的总功最高,总发电量16.6 mW·h;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输出电压值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对C3处理的输出电压与温度、前一日温度变化、运行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相关系数0.86,环境温度及其变化与装置的输出电压显著相关;铵态氮处理结束时的出流液中的铵态氮质量浓度比处理开始时的下降13%,硝态氮质量浓度下降23%。【结论】水动力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在模拟的稻田排水环境运行过程中起到脱氮作用,且脱氮效果随装置的运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锂离子电池为电动无人机提供飞行动力,决定着电动无人机能否飞行和飞行时间的长短,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特性、能量密度和锂离子电池系统结构优化对电动无人机以及整个电动航空发展都非常重要。【方法】课题组针对多块无人机锂电池的充电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多电池充电选择逻辑,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单块电池在多种充电情况下不同充电电路的充电策略,并具体探讨了单块电池在恒流、恒压及涓流三种情况下的充电逻辑。【结果】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充电策略的可行性,单块电池经过涓流、恒流、恒压充电和自动断电后,电池电量达到99.8%左右,可以满足用户对电池电量的需求。【结论】该设计实现了对无人机电池硬件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充电对锂电池的损耗,大大延长了无人机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以18650锂离子动力电池为试验对象,采用HPPC法(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stic,混合脉冲功率特性法)进行了放电状态下的内阻实验。主要研究了环境温度、放电倍率和荷电状态对欧姆内阻、极化内阻以及总内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对总内阻的影响。结果表明:荷电状态对总内阻中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的占比影响较大,也正因如此,最终导致了在不同工况下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对总内阻影响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分析建模及其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的突出优点备受关注,但锂金属负极仍存在着安全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产业化的应用。【方法】课题组为了提高固态锂电池安全性能,制备了在空气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改性锂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使用UV光固法将光引发剂2-羧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光催化剂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单体聚氨酯丙烯酸酯(425)、电解液和离子液体的混合溶液涂敷在锂片表面。【结果与结论】实验发现,锂片在空气中5 min便发生氧化,锂片在空气中暴露2 h后其质量增加45%。而改性锂片在空气中放置2 h后仅周围发生氧化,其质量仅仅增加1%;使用磷酸铁锂正极、改性锂片、石墨烯添加量为0.4wt%的PVDF-LiClO4-Graphene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装配成LiFePO4/PVDF-LiClO4-Graphene/GLi电池,研究发现,其在0.2C下循环,仍然保持了65%的放电比容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水温下有机肥替代比例对滴灌骏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常规井水T1((13±1)℃)和增温水T2((21±1)℃)2个水温,全施化肥(CK)、有机肥替代10%(F1)、30%(F3)、50%(F5)、70%(F7)和90%(F9)的化肥6个施肥水平,共12个处理,分析不同滴灌水温下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水分、骏枣耗水规律、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T2处理较T1处理各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水分降低,总耗水量增加1.14%~2.83%,骏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15%和5.10%。在相同灌溉水温下,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各生育期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均逐渐增加;骏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均在F5施肥水平下达到最大。与CK相比,在T1、T2处理下,施加有机肥使骏枣产量分别平均增加15.30%、13.1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8.35%、5.78%。与T1F5处理相比,T2F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0.10%、6.95%。【结论】回归分析表明,井水灌溉...  相似文献   

15.
周子健 《南方农机》2019,(13):239-239
电池的制作是如今世界采用的能够储存能源的最佳方式。大多的工具都会选择电池作为动力能源的储备。电池的种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对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电池存在着温升发热导致的温度分布小及过热现象。根据电池的热物性参数及环境温度设施的内阻,建立电池包生热分析模型。因此,我们针对锂离子电池温升特性分析及液冷结构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拖拉机上大多采用铅酸型电池.蓄电池在拖拉机工作中放、充电兼之,操作频繁.其中放电量将远远超过充电量形成蓄电池总体储能下降.因安装不妥,操作不利,管理不善常诱发蓄电池本身自行放电和连线接触电阻过大耗电.有时单格电池经一昼夜“跑电”或“窜电”,电压由2V顿时下降为1.7V,使蓄电池电能大量浪费,使用寿命减少,正常供电困难.拖拉机配置蓄电池节电的主要新举措有:1.蓄电池加入V—6型特效激活剂,能抑制、防范极板硫化.增强电池的复原和自我重新充电能力,还可使硫化失效的蓄电池再生复活.对硫化严重而机械结构完好,不能充电使用的报废蓄电池加入V—6特效激活剂,静置24小时后可恢复使用效能,经一次充电可达到额定容量的40%—60%,并可减少蓄电池内阻,增大其容量和输出功率,使充电时间减少75%,节电30%—40%.  相似文献   

17.
王香梅  薛英龙 《南方农机》2023,(15):144-148+168
【目的】中冷控制器涵盖多种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方法】课题组基于Profibus-DP总线接口,结合现代电子/电气设计方法和EMC工程设计实务,采用电路的模块化方法,设计了四种中冷控制器模块方案,从电机伺服驱动、温度测量、编码器脉冲计数、Profibus-DP总线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冷控制器接口设计及算法,提出了部分硬件设计原理图以及温度控制算法及编程,并进行了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400 rpm、1 800 rpm和2 000 rpm时的涡轮增压后空气温升、压降、扭矩降实验。【结果】在不同运转工况下,发动机温升速度均不相同,功率越大、负荷越高,则温升速率越快;随着温度升高,涡轮增压的空气压力反而下降;随着涡轮增压后空气的温升,发动机扭矩下降。【结论】通过比较,选用总线桥产品,可以优化电子器件布局、布板布线,大大缩短课题开发时间,提高总线应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于短时间内工业级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香蕉育苗期的耗水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方法】以‘巴西蕉’一级组培苗为材料,以椰糠为育苗基质,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水分上限(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比)处理:90%、80%、70%、60%、50%和40%(T90、T80、T70、T60、T50、T40处理),以100%相对含水率为对照(CK),每3天补水1次,测定了不同处理试验苗在苗期的日耗水量和生长生理指标。【结果】不同控水条件下的试验苗在整个苗期内单株日耗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处理试验苗苗期总耗水量表现为:CK>T90处理>T80处理>T70处理=T60处理>T50处理>T40处理。在生长前期,T70处理的地上部指标的PCA得分最高,其叶片数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16.67%和4.95%;在生长中期和后期,T80处理的得分最高,在生长中期,T80处理的茎粗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15.64%和14.27%,在后期,茎粗和鲜质量分别较CK提高了34.62%和32.16%。根系的生长活跃度与基质相对含水率正相关,在生长前中期T80处理根系生长活力最强,而在生长后期T90处理根系生长活力最强。地上部与地下部异速生长模型为Y=0.1386·(x/r)0.7,R2=0.8076,模型评价的结果表明模型具有预测能力。【结论】香蕉苗期的最优节水灌溉制度为:在生长前期控制基质相对含水率为70%,中期和后期为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周麦22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设置轻度干旱(土壤含水率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60%~70%)、中度干旱(土壤含水率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50%~60%)和重度干旱(土壤含水率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40%~50%),对比分析了冬小麦根系形态、根系分布、株高及叶面积的变化过程。【结果】干旱胁迫处理根长相比CK均降低,T1、T2、T3处理总根长随干旱程度的加深而增长;经过连续处理的各根系特征在轻旱、中旱条件下均大于单阶段处理,重旱条件下各根系特征则明显降低;但复水后拔节期处理的根系补偿恢复能力高于抽穗期。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及时间增加,根系向下伸展生长,使各根系指标向深层转移,但根系总体绝对量明显减少,T9处理根干质量相比CK降低64.79%,并且株高、叶面积所受的抑制增大。其中拔节期对株高影响更大,T1、T2、T3处理株高相比CK降低3.78%、7.59%、16.09%;抽穗期对叶面积影响更大,T4、T5、T6处理叶面积相比CK降低8.11%、23.45%、29.43%;而经连续干旱处理后的株高和叶面积都明显低于各单阶段处理;抽穗期经干旱胁迫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在干旱胁迫1周后就表现出较强补偿效应,而拔节期表现则相对迟缓;在经历连续干旱胁迫后均无明显补偿。【结论】在冬小麦实际生产中应避免连续干旱,花前若需控水,应尽量满足拔节期供水,控水在抽穗期保持轻旱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DSSAT模型的广西地区甘蔗亏缺灌溉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广西地区甘蔗灌溉制度,提升甘蔗产量。【方法】分别在甘蔗苗期(T1—T4处理)、分蘖期(T5—T8处理)、伸长期(T9—T12处理)、成熟期(T13—T16处理)设定10、20、30、40 mm的亏缺灌溉处理,以每个生育期灌水量50 mm为对照(CK),共计17个处理,借助DSSAT模型研究甘蔗在不同亏缺灌溉处理下,产量、水分生产率(WUE)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变化特征;通过确定需要优化的生育阶段,使用遗传算法对田间试验设置5个灌溉处理(40、80、120、160、200mm)进行优化。【结果】减少甘蔗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的灌溉量促进了WUE和IWUE的提升,且产量的提升不明显;当减少甘蔗伸长期的灌溉量时,产量表现为:T12处理T10处理T9处理T11处理,亏缺灌溉对各处理产量影响明显,分别比CK产量降低了3.53、5.40、9.86、12.33t/hm~2;遗传算法对甘蔗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的优化,提升了产量和WUE。在120 mm处理和160 mm处理下,算法优化田间亏缺灌溉的产量分别提升了2.5%、8.7%,WUE除40mm处理外,均优于非优化的亏缺灌溉。【结论】在综合考虑甘蔗产量和WUE最优的情况下,遗传算法优化的亏缺灌溉,120 mm处理和160 mm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